练成一节优质课
文/蓝莲花瓣
做教师,我们时刻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是优质课?精美的课件,教师全程都没有多余的话,就像说台词和对白一样严谨而准确;课堂用了雨课堂在线教学,又有漂亮整齐美观的板书,还用了AI赋能;教师形象好,精干清爽;教学内容饱满深邃,有高阶性有挑战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回答上教师的提问,理论讲完了例题会很轻松,练习题时学生无一迷茫,全都听懂了……这是我们希望在50分钟或者45分钟内能够完成的任务,或者说是我们做教师的理想课堂。
所以,教学实践一直在路上,在成长的、凝练的、提高的路上,对教师来说,每一节课都是实践和锻炼。而这样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提高和锻炼必须要有学生的配合,学生是教学工作双方的另一方。
2025年4月15日在三教A区四楼的一间教室里,女教师在讲《线性代数》,学生是工科专业一年级,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这节课她要讲的内容是“矩阵的秩”。做为一个物理学专业的教师,我分别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过《线性代数》这门课,我甚至在自己的学习和科研中都应用了这门课的知识。我仍然觉得,“矩阵的秩”是很抽象的概念,不好掌握的内容。并且,我们物理专业的人总有学科“壁垒”的意识———我们认为,物理人学数学就是要应用知识,而数学专业的同志们总是忘不了定理的证明。
矩阵秩的定义和相关内容已经讲过了。美女教师LJH正在讲的,是矩阵的秩的性质,性质①②③④⑤⑥,条分缕析地讲下来。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她的举例和对这些例题的讲解。在解题之前是她的分析,带领学生分析,一点一点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怎么引导呢?当然是用“已知”来解决“未知”,所以必须不停地“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同时,在这个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同时是对矩阵的秩的六条性质的一个证明和应用。
在课堂的这个时候,教师与学生就成了一个“教学共同体”。如果开始分析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回忆”起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学生当然可以不懂装懂,教师也可以“不知道”。那么下一步和下下一步,学生就再也没法搞懂了,越来越糊涂,以至于无法出现一个“恍然大悟”的领会。
学生的“不懂”只是他内心的一个情况吗?不是,这是他整个人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就产生并表现在本节课堂上,成为课堂“状态”的一部分,让教师和学生们都无法回避。
但LJH并不是不知道学生没有唤醒“回忆”。她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她分析问题的“起点”。遇到实在要用到的知识点而学生们表现比较“迷茫”时,她便要求大家翻书,到某某页,看某某行……
课堂上要做到这一点容易吗?它在实质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体系,熟悉教材体系的架构和其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它还需要教师要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了解学生的状态,了解这门课学生容易在哪些位置容易发生“迷糊”。没有长期的教学实践,是很难做到这两点的。
美女教师LJH参加工作也快满三十年了,她的功力深厚。对于教材,她早已走过“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初级阶段,也通过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中间状态,如今该是走向高级态的路上。而她的课堂更为可贵的是,她对学生的关注,她与学生的交流,是她对课堂的把握——把握学生状态,把握讲解节奏和深度。
如此看来,什么是“一节优质课”呢?在学生现状,课时现状,教学条件现在的基础上,能让学生获得最大、最多、理解最深的那一节课,应该就是优质课了。而这样的“优质课”,是要经过用心做事、在实践的基础上练成的。
当我在课堂上听她讲解,听她分析,看她与学生互动,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又一行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数学公式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知道和懂得,完全是两个层次的认知。如果我们学习并知道了数学定理,并不意味着我们理解了那些概念和定理的底层逻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到不了这个层次,想把它们得心应手地应用在解决物理问题上,那是不太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学数学的总是不愿意抛弃他们对定理的“证明”,这个过程实质是对内在逻辑的认识、学习和把握。
我不知道让我意识到自己认识的误区,算不算是美女教师LJH课堂的高阶性和深广度。但我相信她的这一节课确实是“一节优质课”。
美丽的花朵开放在朴素的枝条上
———蓝莲花瓣 (后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向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1635-148233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