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儿童本位的确立(刘铁芳)

已有 3509 次阅读 2010-6-5 16:2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爱智, 求知

◎文/刘铁芳

 


我们来看纪伯伦的《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用诗的语言表达出健全的儿童文化的核心要素:身为儿童,但他们同样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拥有自己不同于父辈的人生。有次在电影院中看到,某位警察父亲因公殉职,他的女儿本来不适合做警察,但还是要成为一个警察。这其中隐含的理念是,女儿是父亲的人格的延伸,所谓继承父亲的遗志,就是延续父亲的人格。如果站在女儿的立场,实际上完全有另一种选择。作为女儿,对父亲的尊重并不是要放弃自己的兴趣和事业来追随父亲,相反,她完全可以立足自己的事业,以成就自我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追思。换言之,她不是父亲的延伸,她必须作为独立的个人。这让我想起鲁迅在1919年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提出的三大原则,实际上我们今天还远远没有做到:第一是“理解”,理解意味着首先要认识他们,要把他们当小孩子,当儿童来看待,要理解儿童身上的儿童性本身;第二是“指导”,指导意味着不能放任,儿童世界是需要引导的;第三是“解放”,所谓解放,就是放手,让他们成为独立的自我,去“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三个原则是不能够颠倒的,理解是基础,指导是条件,解放是目标。没有理解的指导是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强加,没有理解和指导的解放是放纵,人格的解放是建立在确当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

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中这样描写道:小豆豆刚上小学一年级,但却让老师头痛万分。小豆豆总是不停地开关她的书桌,她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有上百次。她把笔记本、文具盒、课本等一样一样地全部放到书桌里面,然后又把它们一样一样拿出来。比如说,听写的时候吧,她先打开书桌的盖子,取出笔记本,然后立刻啪嗒一声关上盖子。接着,马上又打开盖子,把头钻进去从文具盒里取出用来写“a”字的铅笔,匆匆关上盖子,写了一个“a”字。但是可能写得不好,或者写错了吧,只见她又打开书桌的盖子,又把头钻到里面,找出橡皮来,关上盖子,飞快地擦起来。然后,又匆匆地打开盖子,把橡皮放进去,再把盖子关上……可是,小豆豆为什么要这样呢?老师不理解,甚至为之生气,因为这影响了其他孩子正常的学习。只有妈妈明白,因为小豆豆第一天放学回家后,就兴奋地向妈妈报告:“哎,学校就是了不起!家里的桌子的抽屉,是这个样子地往外拉。但是学校的桌子,却是把盖子往上提。就像垃圾箱的盖子那样,要光滑得多。桌子里装得下好多东西,棒极了!”很显然,小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如果在成人的视角理解,就会忽视其实际的,本真的意义,就会用成人世界的简单判断来遮蔽儿童对自我行为意义的理解与表达。如果孩子不能从自己的行为中找到意义,而只会简单地遵从来自成人世界的规训,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一个无我的人,这种“无我”是指没有健全自我,这往往使得个体人格往偏执的方向发展。

在儿童的世界中,某个行为首先是出于游戏。在成人眼里,看似孩子的捣蛋行为,在儿童的世界里可能就是游戏。我们在教育中,经常会把很多孩子们原本出于游戏天性的行为看做是越轨,这样的结果是大大缩小了儿童在教育中的游戏空间,实际上也就是缩小了儿童生命中的游戏品格。这意味着学校应该是一个尝试错误的地方,学校应该给予儿童更多游戏的空间,儿童的发展就是在游戏中,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实现的。儿童世界向成人世界的靠近是一点一点实现的,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使儿童的心灵中充满着对成人世界的断裂,从而造成儿童畸形的自我认识与对成人世界的不当认知。

这启示我们,回到儿童立场来看,学校其实是允许儿童尝试错误的地方,教育是等待的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缺少耐心,自我人格的优越性,使我们很难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来理解他们的世界。日常交往中,成人自居的个体人格的封闭,导致我们拒绝对他人生命世界的认同,而习惯于用我们自身世界的逻辑来设计、改造他人的生命世界。我们迫切地需要回归到一种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化理念,以此来促进儿童生命世界的自然、健康、和谐地发展。

(余孟孟摘自《给教育一点形而上的关怀——刘铁芳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铁芳:北京师范大学985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121-332417.html

上一篇:相信生命的神奇(毛聪慧)
下一篇:欲教学先学习
收藏 IP: .*| 热度|

1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