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论学者的使命

已有 4106 次阅读 2008-5-29 22:40 |个人分类:问学陇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 感悟

余孟孟
关于学者的使命问题,早有德国大哲费希特的名著《论学者的使命》。小子不敢与大师争雄,只谈些自己的浅见,以期自我教育。
先解主词——学者。
学者,首先指一群人,即它是一个人类群体的称呼,和它并列的可能还有军人,医生,律师等。在这种意义上,学者便有两种理解:其一,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这往往是在与教者相对而用时,产生的意义。其二,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学识渊博的人,可能还内含人格修养和道德典范的意味。
其次,学者也可能指人类个体,即某一个人。此处也有两义:其一,是特指。如陈寅恪学者,胡德海学者,刘庆昌学者等。其二,是凝聚。这是由于某一学者在某一地区学术之名极盛,远盖其他学人,当提及此地学者时,便专指了这一位。例如,人们都熟悉的“唐僧”,“唐三藏”之名,当提及此名时,我们想到的自然是唐朝太宗帝那朝去印度取经的那位大师。可实际上,“三藏”即僧侣,“唐僧”即唐朝的僧人,只是由于优秀和出名,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这一名称才凝聚在玄奘一人身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二曲学者或先生(李颙),板仓学者或先生(杨昌济)等。
再谈使命。
使命,意味着职责,任务和责任,它是人或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与责任。一般认为,“使命”可以作为不同群体相区分的标志,因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使命,学者的使命就不同于军人的使命。例如,有人(《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一文的作者彭泽平和陆有铨)是这样阐述当前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的:
第一,   构建中国本土原创的教育理论。
第二,   服务教育决策,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
第三,   传播教育思想和理论,提升社会的教育智慧。
这样的言说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使命,必定隐含着价值判断,即好坏的判别,更隐含着正向的价值和追求的表达。如果我们承认有小偷(想想《天下无贼》),强盗,人贩子等这样一些群体的话,当我们若要用“使命”来区分它们时,便显得很荒谬。
        可见,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把使命作为人类各群体之间相区分的标志是不周延的。我想,可以在一般意义上,将人类群体分为积极群体和消极群体。用使命便可区分出不同的积极群体。为什么强调“一般意义上”这种模糊化的说法?因为一个群体积极与否,也是一个相当模糊的判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域下,同一群体可以会被判为不同的“性格”。例如,《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人,在当时统治王朝来看便是消极群体,他们有的是野心和阴谋;而在一般贫苦农民和他们自己来看,便是积极群体,他们自认为身负上天赋予的使命,要替天行道。
我们知道,在统计学上有两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其一,我们会拒绝一个好的:其二,我们会接纳一个坏的。严密准确的统计技术尚且如此,我们便不必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结论具有无可争辩的普适性,也不必为诸多的特例感到尴尬和无力。社会科学不追求绝对,更不排斥特例,它能做的是尽量拓宽其理论解释的普适性和力度。
所以,关于“学者的使命”我们还能继续言说,进一步研讨。可以尝试着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一)学者应担负什么样的使命呢?
其一,是理论上的使命。这是第一使命,首先,它是本然的,基本的;其次,其他使命是否能完成以它为基础。这主要表现为学者的著书立说。
其二,是工程上的使命。这里的“工程”并不是仅指狭义的物质工程,还包括精神工程。(关于工程的理论问题,可参见徐长福的《工程思维与理论思维》一书)。这主要表现为学者对社会工程的构划和决策的影响。
其三,是实践上的使命。即是学者通过自己的学识和思想提高社会整体意识。这是最次一级的,因为是否影响社会实践,并不注定是学者的必须,在有些学者看来,这只是一种情怀和志趣,可做可不做。
可以这样说,学者最重要的使命是对人类的知识增量要有所贡献。
(二)使命从哪里来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从宏观上看,使命来自“上天”和“时代”。
其二,从中观上看,使命来自特定群体的内在规定,这种规定往往又是无言的和缄默的。
其三,从微观上看,使命来自个体的自我建构。
其四,使命来自前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学者如何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其一,好学。这是学者最基本的需求。我曾在博文《献书》中谈到:“背书包的不一定都是念书的,念书的不一定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不一定都是知识分子。”其实,学着的,不都是好学的。学者,不好学,是不合格的学者。
其二,深思。学与思的关系,孔夫子曾有高见。我想说的只是,思之不深,便够不上学者的标准,充其量可能只是个知识的搬运工。
其三,笃行。运动员或搞体育的人往往会被人指责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学者或知识分子也往往会被世人嘲笑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完成学者的使命,我想,在笃行中体验和深思应是不错的选择。
补记:
《辞源》修订本,常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6页有“使命”一词的解释:
使命:1 指差使的命令。左传昭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
      2 指使者所奉的命令。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3 指奉使的人。
可见,人或组织的使命,起码隐含着一个意味:即“使命”是从一个“地方”来的,或许是令人仰望的“天”那里;或许是令人敬畏的“神”那里;或许是不可知的“权威”那里。
2008-5-3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121-27157.html

上一篇:它有什么用?
下一篇:年少无知梦无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