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资源、技术、价值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适宜的社会制度安排(规则设计)将要素链接为整体,并促进资源-技术-价值转化链的有序运行;(2)创新是人和组织的行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社会通过产权和契约安排,实现对创新的激励和引导;(3)建立和完善适宜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一部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双重驱动的历史。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只发生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建立适宜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区域和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
(一)问题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企业经营和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面临创新资源投入不足且结构不尽合理、创新产出量少质低、前端研发和后端的产业应用两层皮现象严重等现实问题。
1985年国家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2006年起,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全面推进自主创新战略。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全社会R&D经费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迈上2万亿和3万亿台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从1991年的0.6%提升至2023年的2.64%,位列全球第12位,与OECD国家(2.7%)差距进一步缩小;2023年,中国是国际专利申请最大来源国。
然而,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主要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大都不在中国企业手里。 “卡脖子”不是针对个别企业或存在于少数产业领域的个案,而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没有带来关键核心技术的整体性突破,数量可观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没有形成价值链的全面掌控。于是,究竟什么是创新能力?怎样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创新能力?现实地摆到了中国企业、学界和管理层面前。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整体性
从能力系统静态结构角度看,资源、专利和价值是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件。然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并非是这些构成要件的简单叠加。要分析现实的创新能力,必须从资源(经费、人力等)的配置机制和使用效率、专利的技术特征和市场价值,以及价值的产业属性等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测度与分析。
就资源投入而言,除了要考虑资源投入的规模和强度,还要考虑资源的使用效率,即单位资源投入条件下的技术产出和价值创造。资源的配置机制决定资源的使用效率,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资源配置机制,那么即使高强度和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也不可能带来创新能力的实质性可持续增长。
任何个人或组织的专利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知识网络以及合作网络的组成部分。首先,任何专利技术都是人类技术体系的构成要素,其要在一定程度上嵌入到人类知识网络和技术网络之中。专利在网络中的技术位决定其在技术发展和网络演化中的功能及其实现。其次,专利技术又通过其持有主体和应用主体嵌入到社会(合作)网络之中,其嵌入的社会网络的结构和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利产业转化和商业应用途径。
世纪之交,Lobo ;Fleming等(2001;2004)将 NK模型引入技术演化分析,建立重组搜索理论。重组搜索理论认为,每项技术创新都是技术组件的集合,知识元素是技术组件的一种体现形式,据此提取技术的“基因组”ω =[ω1,ω2,ω3,…,ωN],其中 ωn∈{ 0,1} ,n = 1,2,…,N,即技术中的某一知识元素只存在“1”包含该元素和“0”不包含该元素两种状态,这样每个技术都具有一个形“011000……”的二进制技术“基因组”,这个“基因组”就定义为技术位。技术位实际上是知识元素的状态组合。
2001 年, Fleming提出技术分类号是表征知识元素的一种有效形式。Blazsek S 等(2016)认为,专利的前向引用数量是衡量专利质量的有效指标,但其仅从技术层面反映价值,没有将技术的商业化价值考虑在内。
专利的前向引用数量是衡量专利质量的有效指标,但其仅从技术层面反映价值,没有将技术的商业化价值考虑在内,因此,有文献试图融合专利的被引用信息和新产品产值来测度技术位的价值(朱姗姗等,2020)。有关技术位价值的定量测度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在于,第一,其将技术搜索研究从技术层面拓展到价值层面,而且能够从技术-价值视角深刻阐明企业在创新景观中技术行走的成长本质,建立了技术搜索与价值实现的链接。第二,从企业基本分析单元的视角看,其将战略管理理论中的资源、知识、能力等概念进一步具象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量测算。
也就是说,企业组织的创新活动不是为了专利而专利的纯技术行为,而是为了实现商业价值和市场影响力的竞争性行为。因此,专利的市场价值是评价专利的重要指标。通过价值位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测度专利的市场价值和产业应用潜力。
就价值而言,如企业的利润指标也并非是一个没有差异且完全可以叠加的静态指标或终极变量。实际上,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位置于哪种产业,该产业是否有巨大的商业前景和发展潜力;在产业体系中,该产业是否处于引领或主导地位往往决定专利技术价值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空间。
因此,需要引入网络生态视角和价值链视角,系统分析技术创新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结和转化关系。基于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本身的属性、要素间的网络关系以及转化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特定组织的创新能力进行较为全面的测度和评价。
(三)技术创新能力的社会制度决定
从活动的角度看,创新是人和组织的行为,创新是创制前所未有,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社会必须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最大程度地激活人和组织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保护创新者(企业家)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社会需要通过产权和契约安排,实现对创新的激励和引导。
创新体系中的资源、技术、产品和价值是创新体系的物质存在,其相互链接体现创新体系的要素关系,而创新体系中的人、组织、体制机制(规则)等是创新体系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从资源到技术(发明)、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价值之间不是自然而然的顺畅链接,也并非是环环相扣的必然转化,其中要通过创新体系的组织实施和体制机制(规则)运行,建立或拆解、加速或减缓、弱化或增强资源、技术、产品、价值之间的关联,进而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资源、技术、产品和价值之间的链接和转化,创新能力的社会决定是创新体系运行的底层逻辑。
在现实的创新体系运行中,以规则为表现形式的体制机制并非总是顺向或正面地发挥促进功能,在部分创新体系运行中确实存在体制机制属性的负向、逆反乃至禁阻的作用因素或作用过程。
即使在正向促进因素发挥主导作用的创新体系的运行中,从资源到发明再到产品和价值转换,也可能有多种实现路径,不同实现路径遵循的规则不同,不同规则条件下创新体系运行的成本(费用)不同,因而,其创新效能不同。机制设计或创新体系变革的功能就在于选择那些高效的路径,并通过这些路径的不断优化迭代,实现创新体系的有序运行。
创新体系运行或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机制)研究,就是通过对创新系统运行案例和大规模历史数据的学习、迭代,识别激活要素、加速转化、促进创新的显性和隐性规则及其功能实现方式,同时也要识别那些干扰性、障碍性规则因素发生作用的因果逻辑。
企业、区域和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机制)研究既是成功案例的经验性研究,也是问题诊断性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和仿真实验等能够部分阐明创新体系运行低效的症结所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创新领先型企业或国家创新体系运行规则(特征)及其实现路径。依据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机制)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可作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路线图设计的依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