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二三本院校变“考研基地”谁之错?》访谈的部分回答
(王德华)
2014年1月5日下午2:00-3:00 利用上班时间参加了《科学网》组织的《二三本院校变“考研基地”谁之错?》的访谈,很多问题没有时间回答。对于每个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的答案。选择部分回答,放在这里,听取大家的批评和指教。
*******************
地方院校的学生如果不考研,出路在哪里?
答:盲目考研是不理智的,考研和读研都是有风险的。考研的目的是什么?作为考生是需要认真思考一番的,是做学问?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是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武装自己?读了硕士还需博士吗?读什么专业?读完博士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是需要多几个疑问和假设的。这样慎重思考后,就安心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不考研就没有出路吗?如果真是这样,那“考研基地”就名副其实了。这是错误的学习理念,是错误的教育导向。读大学为了什么?读大学学到了什么?读大学自己想成为什么?成年人应该有个慎重考虑的。
大学是一种提高,大学会帮助自己做出理性的选择,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想做科研,就考研、出国。想经商,就学习商业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想做教师,就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提高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受到歧视呢?
答: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会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领导们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相信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去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也不要奢望。追求相对公平,按章办事,是可以做到的。
考研总比混日子好吧?
答:理性考研没有错。盲目考研,不鼓励。
二本三本的学生就比一本的能力差吗?
答:这个结论是非常好错误的,是荒唐的。高考一考定终身,是错误的,实际上也不会定终身的,关键还是在自己。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当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不平衡,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是存在的。师资和教育资源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教学质量的因素。知道自己学校的不足,就想办法弥补上,网络时代,总是有很多办法的。所以,清楚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掌握自学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不是一本二本三本的问题,是各个大学自己定位的问题。都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那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型)大学,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同。不同的大学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出自己的特色来。教育的产品是人,随时间变迁,学校的成败是很容易判断的,社会就给出结论了。
我的呼吁和建议:
给考生们的建议:
学生考研要慎重考虑,要理性考研,不要盲目,不要随大流。
学生要清楚自己的学校基础和师资水平,清楚哪些是优势,哪些是不足。优势要发扬,不足要弥补。
农村考生要把眼光看远一些,胸怀宽广一些,不要小家子气太严重,不要鼠目寸光,不要太现实了。
给学校(学院)的建议:
学校应该有一个毕业生的成长档案,应该知道他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应该告诉社会他们的学生对社会、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成为了什么样的人。这些数据和活生生的人,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学校的财富,学弟学妹们的榜样。优秀的毕业生,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和支持自己的母校发展,发财的,可以捐款;学问好的,可以回去讲学;可以跟母校合作,可以到母校兼职。母校更应该敞开胸怀,以无比的热情,随时欢迎自己的校友归来,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使他们能够帮助和支持母校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给导师们和招生单位的建议:
不要歧视地方院校的考生,只要他们的成绩是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就应该按照国家的招生政策执行。如果是考研目的模糊,死记硬背的学生,要通过复试这一环把关。如果是实践能力问题,动手能力问题,看学生的潜质,如果是学校没有条件,学生可能压根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一旦接受训练可能很快上手;如果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复试把关。如果是视野和追求问题,培养单位和导师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求学过程而影响他们的。
个人随感:
从我国的发展历史上看,社会曾存在比较受到关注的三个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是一个行政化异常严重的国家,老百姓没有办法,不能总是求老天保佑,所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这些思想影响深远,延续至今。高考通过“跳龙门”是一条改变命运的路,对许许多多的家庭是唯一的一条路。农村人的无奈和对权力的羡慕,很是让人悲哀和同情。这是现状。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和身份、地位,寄希望于考学,考研,读博士,出国,他们靠自己坚强的信念,在自卑和自信中坚持着,在彷徨和疑惑中坚持着,在无奈和悲观中坚持着,期待着有一天,祈求着有一天,过了今天盼明天。他们寄希望于国家,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自己的努力,寄希望于自己未来的导师,寄希望于未来的某个机遇…. … 他们走得很艰难,很吃力,甚至很痛苦,让他们撑下去的是信念和希望。有时候苍天有眼,他们有些成功了,有些依然在跋涉中,有些失败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努力了,都按照自己的内心呼唤努力了,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这就够了,这就是无悔的青春。只要他们活得理性,活得充实,活得有品位,活得有尊严,就值得。这是个人方面。任何选择,都无可厚非。学会自己选择,是一件幸事,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能力。
作为学校,社会,国家,需要更多的改革和完善,需要听取底层的声音,老师们的声音,学子们的声音。掌握资源的官员们,需要了解底层的真实情况,真实需求。给他们合理的政策,给他们正确的导向,给他们应有的支持和资源。
相关专题: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75717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