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华
学生回家过年归来谈感想(一) 精选
2013-2-22 23:24
阅读:9978
标签:博士, 社会, 环境, 就业, 徽菜

学生回家过年归来谈感想(一)

(王德华和研究生们)

 

春节假期结束,学生们陆陆续续回来了。

突发奇想,给学生发了一个mail:“新学期开始了。大家关于假期的见闻、思考、经历等等,是否愿意写几句话?(不需要花费时间,3-5分钟足够)。很希望听听大家的见识和思考(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都可以)”。

 

出乎意料,学生们非常配合。返回的感想中涉及了学业、社会、环境、亲情甚至政治等不同方面,思考也有些深度,很具可读性,有现实意义。摘录部分如下,与大家共享。

××××××××××××××××

科研路上不放松

这个春节假期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充电时间,现在我已经“电力十足”了。假期里感触比较深的是见到了八年没见过的高中老师,还有一件小事让我记忆深刻:

我比较喜欢给自己做好吃的,那几天就看了好多餐饮类的节目。其中一档节目介绍的是中国八大名厨,其中徽菜名厨孙丙如的故事让我特别佩服。他从进入厨师行业以来就特别努力,本身也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他最终获得了业内最高奖项的金牌。他拿到金牌以后,又去报了一个培训班。当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那样做的时候,他回忆说:其实人最怕的就是拿金牌,因为往往有金牌这么一压就不往前走了。当时全国的菜系南北流通大,要想继续保持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必须学习其他菜系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现代食客越来越高、越来越杂的需求,才能在业内立于不败之地。从他的故事,引发一些思考。做科研不也是这样吗?就算是发了CNS文章也不能放松,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仅仅局限于自己的领域已经没法与其他人竞争,现在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这个故事里的哲理更为重要。一个人不管获得了多大的荣誉或成就,都要保持这样的警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保持最初的斗志和恒心。看孙丙如大名厨的故事,很是感慨。对于我这样刚涉入科研的人来说,如果一点成就都没有就犯懒的话,就更没有理由了。我以后要会经常用这个故事来鞭策自己的。

 

博主:我也看了这期节目。徽菜烹饪大师孙丙如的故事,确实很感动人,尤其是他那些朴实的话语,很是喜欢。他说,大师就要有责任把传统传承。大师也肯定有责任,有责任对这个行业做出贡献。他技术精湛,精益求精,练刀工,没有材料,他选择了树叶为材料。他锐意创新,30年间发明了100多个新徽菜品种。他有使命感,乐于培养人才,乐与施教,办培训班,传授技艺。他胸怀宽广。一次他来北京,被朋友邀请去吃饭,有一道当时很流行的拔丝的新徽菜。主人问厨师是自己发明的吗,答曰:是。主人没说话,等就坐后,主人指着孙丙如对厨师说,他才是真正的发明人。当时这个发明获得了全国的行业金奖。主持人问他,自己的技术发明被人学习了后,说成是他人创造的,自己有什么感觉?孙大师回答:看到自己的技术被人学会了,心里很高兴。这才是胸怀。)

 

×××××××××××××××

现在找个工作可真难

看了几个招聘会,发现现在想找一份稳定且对口的工作真的很难。要不就是不正规的小企业招聘,哪个专业都符合要求,但待遇薪水差的可怜;要不就是专业牵强相符的职位,竞争又是相当得惨烈。

我在想:我接近20年的读书生涯让我学到了什么?我的社会价值在哪? 似乎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但能够应用社会的挺少。要么继续深造,做科学研究,要么为适应社会需要“回炉”。也许这么多年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石,练就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塑造了完善的人格,但这种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和社会需要的脱节值得我们思索。

 

(博主:这真是个问题,还是个大问题。当今的大学生、研究生如何理解“学以致用”,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学校是否必须随社会需求而改变培养目标?是否也需要在一些方面有些坚持呢?新时代,变化多端的时代,大学研究院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培养精神,技能,还是知识,大学生、研究生是否还应该提倡有理想、有追求呢?对于年轻一代,就业问题,是个大问题,学校也负有十分关键的责任。)

×××××××××××××××

博士毕业该干啥呢

博士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也是一个科学和社会问题,毕业后能否各得其所,不仅代表着社会价值取向,也代表着社会分工的合理程度。一个研究组是否兴旺发达,与研究组培养出来的学生发展方向不无密切联系。一个研究生,如果是基于兴趣进入一个研究组,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种缘分,互相之间是否真如当初选择时的感觉那样趣味相投,都会在毕业后见分晓。或选择相近方向继续做研究,或选择可能继续做研究的机会,这都应该算是趣味相投了吧!但最高的相投应该是,双方的关注点能相近或一致,并有机会沿此方向继续,那样的话,应该是最幸运的一件事了。因为,这意味着将赋予多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以生命,几年的积累也不会闲置浪费。

 

(博主:事业、兴趣与追求问题。博士毕业,去向很多,能够延续学术研究,对于喜欢研究者,是一种幸运。如果条件所限,没有机会,不能延续,生存就是第一位的。为了所谓的事业而忽视生存,委曲求全,艰难度日,不可取。无论怎样,生活还是第一位的。生活得好,生活得有尊严,是我们应该树立的理念。民间有说法:好死不如赖活着,说的是生命的美丽,生命的珍贵,对生命的热爱。现代社会,择业多元化。我曾说过“不想当教授,读博士干什么”, 但从博士本身来说,如果条件所限,也不一定非要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从现实说,当今的中国,博士太多了,科学家太多了,教授太多了。既然如此,年轻博士不见得非要挤进这拥挤不堪的学术群体。)

××××××××××××××××××××××××××××

农村环境问题堪忧

早就听说老家以化工厂的名义开了一家炼铅厂。重金属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都会产生污染和危害。有人说,掌权者与工厂主之间有猫腻。实际上,这是公开的秘密。权力滥用,以权谋私,没有监督,跟全国一样,在农村也很普遍。土皇帝到处都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很是让人担忧。

 

博主:当今的环境问题,无论城市和农村,都十分令人担忧。化学污染、雾霾,毒大米、毒牛奶等食品安全问题,已经铺天盖地、充斥眼目,浑浊的河流,哭泣的山梁。最近有爆料说,老家潍坊的一些化工企业用高压水泵向地下1000处排放污水,这是万万使不得啊,真的是断子绝孙的事情啊。最后吃恶果的还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啊。环境一旦被污染破坏了,要想再恢复,代价要高得多,并且很难恢复。环境保护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大局意识,生命意识,在普通老百姓还需要加强。钱很重要,生命更重要啊。据说现在地下水60%以上已经被污染了,真正清洁的仅有3%左右,这是真的吗?真的吗?真的吗?)

 

 

更多请阅读:

学生回家过年归来谈感想(二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不管是不是事实,环境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66426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