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华
科学家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精选
2012-12-9 11:42
阅读:6786
标签:科普, 动物学, 培训班

科学家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王德华)

 

说明:受委托在“第二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开幕式上(2012129日)发言。有学员希望能将发言稿放在博客上。发言稿中的很多些文字是引自武际可老师和我自己的博客文章。为了交流,贴在这里。

 

**********************

 

尊敬的各位学员:大家早上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动物研究所!

祝贺第二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今天开班。

 

受学会委托,我代表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在这里说几句话。

 

科普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这个理念和认识要加强。科普很重要,需要呼吁、关注和参与。科学普及对一个国家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很重要的,很关键的。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无疑是重要的。重视科普,参与科普,是学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都必须认真对待和重视的事情。

 

刚闭幕不久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中国当前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都很突出,有些地方很严重。如果大众不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关系的重要性,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要建设“美丽中国”很是艰难。

 

前些日子“科学网”有关于 科普乱象的讨论,主要针对国内出版的一些科普读物错误百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清楚的是,科普的基础是科学性,无论是原创科普,或是翻译的科普,都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真正懂得了所写的内容后,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应该鼓励科学家写科普、参与科普。

 

关于这次科普讨论,我个人也有几个观点:

1)科普需要专业人员参与,需要学者和科学家参与;科普不是调侃,不能随便推演,更不是信口开河;

2)国内科普著作堪忧,不少翻译的科普书籍存在质量问题,主要问题也是翻译者对某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不熟悉、甚至缺乏所致。

3)科普有很多形式,有书面的,如撰写科普书籍、在科普杂志和报刊上发布文章、一些专题的图画展览等。也有语言类的,如科普报告、科普讲座、科普课堂,学校可以组织、单位可以组织、媒体可以组织等。

 

前几天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在科学网上写过一篇关于科普的文章,我很赞成他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列举几点与大家分享:

1)要正确理解科普和科学研究两者的关系,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不少人认为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事,科普是出版社的编辑或科普作家的事。科普作家无需做研究,也无需了解科学前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科普作家首先也必须是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有热爱科学的精神,还要对科学前沿很熟悉。否则,他们就会把科普弄错,误导读者。科学家,必须能够向公众通俗地介绍自己的成果,也有责任向大众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国家出不了一流的科学家,同样也出不了一流的科普著作。

 

2)科普是一种创新。科普著作绝不是熟读几本教科书就能够写好的。我们现在有许多的科普书要么是抄来抄去,要么是教科书搬家,这自然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是把科普当作“猎奇”,如“尼斯湖的怪兽、神农架的野人”等等,什么神奇就把什么当作科普。科普最重要的内容应当是针对科学中最基础的原理和发现,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读者。做到这一点是有一定难度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一定的科学水平和修养。要达到这种水平是需要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磨练的。

 

今年英国的《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杂志网络版评出了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10本科普图书,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莫里斯的《裸猿》、沃森的《双螺旋》等。

 

这些书籍的特点有:1)多为知名科学家执笔;2)曾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过很大的冲击;3)曾引起激烈的争论;4)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行为方式。

 

这样水准的书籍,我们国家以前也有,如竺可桢的《物候学》一类的科普书籍,但总体看十分奇缺,今天更是罕见。这与当今的科研考核体制有关。国际上很多优秀的科普书籍,不少出版社也引进和翻译,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科普书籍翻译质量不很理想,这对于正确传播科学知识显然有重要的影响。国家对于科普的政策,科学家对于科普的态度,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理念的提高、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的。这种影响可能会延续几代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断层很可怕,实际上思想的断层更是可怕。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着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所谓的科普,实际上就是大众科学 (popular science)。“大众科学”,应该就是与大众的生活、思想、健康等密切相关的科学,人们感兴趣的科学,人们应该知道、想知道的科学。所以,专业科学家应该成为宣传“大众科学”的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家应该有这种社会责任。宣传大众科学,可以撰写书籍,可以演讲(讲座)等,方式很多。这需要热心人去组织,需要有责任的学者去参与。

 

我们国家的科普工作很艰难,大众的科学理念长进缓慢。从近几年发生的一些事件中,如日本核泄漏引起的抢盐事件,张悟本引起的绿豆和长紫茄子事件等,就可以反映出大众对于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的需求。提高人们的认识和科学素养这类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需要国家的持续支持、需要一批人的热心参与。

 

我们的科普不要总是定位在少年儿童这个群体上。不同年龄的群体有不同的科普需求,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科普方式。学生时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时期,学校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热爱科学的理念,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好方式。大众科学,对象就是大众。成年人这个群体也需要提高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说作为父母的成年人这个需求更迫切,他们的知识水准和科学素养直接会影响到下一代。(说明:以上文字引自我的博客文章,个别词句有修改)

 

科普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科普与科学一样是严肃的,不可浮躁,不可急功近利。科普需要踏实的作风,需要严谨的态度,需要饱满的热情,需要宽广的心胸,需要有奉献的精神,需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

 

昨天作家莫言在诺贝尔奖的演讲中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由于讲故事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科普也是需要讲故事的,是最需要讲故事的,讲好的故事,讲科学的故事,讲好的科学故事。

 

很高兴大家能够热心科普这个工作,在践行这个工作。

最后,祝培训班圆满成功。

祝大家在严寒的北京注意保暖,保重身体,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相关专题:科普“乱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64080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