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优秀者就不能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了吗?
(王德华)
媒体对诺获得者的宣传要靠谱一些。宣传什么,弘扬什么,媒体的作者和编者都应该清楚。不能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商业利益而放弃了职业操守。很多很多的时候,周围充满了这样的事情。为了迎合一些事情而放弃了原则,放弃了底线,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操守。
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与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John Gurdon)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前几日有些媒体报道了今年获得诺奖的这两位学者,似乎更感兴趣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要么是学习倒数第一,要么是做事情一塌糊涂。可现实是偏偏这样的两个人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难道只有不正常的人才能获得诺奖吗?显然不能得出这样的答案,更不能把这样有倾向性的、可能有误导性的信息传播给青少年。
今天又有报道: 约翰·格登:全班倒数第一得了诺贝尔奖
这两位获奖者有哪些让记者们感兴趣的事情呢?据相关报道:15岁的格登在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求学,其各门科目的成绩都很差,生物科成绩倒数第一,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他办公桌上一直放着当年的一名老师对他的评价:“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山中伸弥在国立大阪的实习期间,也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做手术的时候,其他的实习医生只要2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手术,而他却需要耗上2个小时还不能完成。因此在当时他被其他的实习医生和带班的医生冠以“捣乱医生”的称号。被媒体称为是一个“没有捧起书本埋头读书的学生,在整个日本教育界都视其为异类。”
大众对著名科学家的轶事、趣闻感兴趣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更应该挖掘这些学者身上的那些品质,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从格登的经历,我们可以认识到:要发现和保护自己的兴趣,并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兴趣。某个方面暂时的不足,不能决定一生的事情。他的中学老师“错误”的评语反而成就了他一生事业发展的动力。他自己说把老师的评语,放在了办公室里,时不时地看看,以提醒自己。这是非常坚强的心态,非常健康的心态。不少记者问:不知道当年这位老师是否知道了各登获奖的事情?知道格登获奖会作什么感想?等等,这是记者的心态,记者们的胸怀,一定不是格登本人的心态。如果他的老师还健在,我相信他也不会去质疑当年自己的老师。如果是这样的人品和胸怀,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格登。
从山中伸弥的经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个人兴趣的发现,个人兴趣的保护,对个人兴趣的尊重,是一个人生活中甚至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情。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就会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动力,也就有了智慧。要学会创新性思维,不走传统的路,要有独创一条新路的勇气。中小学时期是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建立兴趣的年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有保护意识,要学会发现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能力。
再说了,两位诺奖获得者,即使中学成绩不佳,也不是说研究生阶段成绩不佳,或者他们的工作总是一塌糊涂啊。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实际上不会有很大的差别,某些方面的细微差异(如在生长发育阶段)可能就会导致将来结果的完全不同。
在看看我们的现实吧。我在上一篇博文里曾说过,我们都在干什么?我们做了些什么?当今的中小学老师们和家长们有多少是在按照教育规律来培养孩子呢?有多少知道如何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兴趣吗?幼儿园是花骨朵,小学也是花骨朵,有多少花骨朵还没有开放就过早地凋谢了呢。到了中学、高中,本来生龙活虎的少男少女一个个都成了考试机器,整天灰头土脸的,一点朝气都没有了,披星戴月、风里来雨里去,哪有什么时间思考?哪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兴趣?
再看看当今大学里的学子们,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呢?都学到了什么呢?大学阶段就帮着学校造假以应付上边的评估,有多少在利欲熏心的环境里学会了利益之上,学会了投机取巧,学会了作弊作假?面对睡眼迷离的学生,老师们如何有激情讲课?同样面对只会念PPT的老师,学生们如何有兴趣思考?如何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为了论文而论文,对学术会有兴趣?为了学位而学位,对科研会有激情?
研究生们呢?我们现在有经费了,可是我们迷路了;我们可以做点工作了,可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模仿,也学会抄袭了。每天忙忙碌碌,似乎统统都是都为了那一篇篇毫无用处的洋文文章,去为了获得那贬值贬得一败涂地的那个学位证书,所谓当今“什么都升值,只有学历在贬值”。古语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真是这样吗?这个世道真是变了,变得很陌生了。
即使有个把个有追求的、有潜力的,可房价已经天价了,孩子的入托、上学,自己的职称晋升、项目申请,身边到处都充满了不平等、不公平的各种游戏。这样的环境,如何不心灰意冷?一个不重视教育、忽视教育、糟蹋教育的社会,会是什么结果呢?
这种现状,我们还指望这些学子们获得诺奖,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我们这列远离教育规律的列车一直在飞奔着,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都在这列车上,谁也不敢冒险跳车,都在等待着。有没有人疑问这列车会不会是温州高铁呢?也有人说我们的教育是一艘行驶在远离航线的豪华客轮,那有没有人质疑这艘客轮是泰坦尼克号呢?
社会不会由于部分人的呼喊、质疑而停步,但社会发展确实可能会由于几个人的智慧和思想而改革。
再说媒体。我们该宣传什么,弘扬什么,媒体应该有个原则吧?学术界呢?学者们的本分是什么,学生的本分是什么?秃子头上的虱子,难道都装瞎子吗?聪明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那些毒瘤,那些脓包,大家都忍心看着进一步恶化吗?
记得很久以前大家围在一起看电视剧,屏幕上出现了女性隐约裸露胸部的镜头时,大家都屏住呼吸,屋子里静悄悄的,突然一个孩子指着电视喊道“妈妈,奶奶,我要吃奶奶”,大家轰的一声都笑了。实际上,我们心里都喜欢孩子的那种纯真。
这点文字是接上篇博文的,不少内容是重复唠叨:我们好像正在朝着与诺奖相反的方向上飞奔啊。断断续续,今天再接着写的时候,不知道该写什么了,看写出的文字也有点语无伦次了。当时写的“摇篮曲”(我的宝贝,睡在梦中)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写的“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也不知要说些什么。人的思想是暂时的,所以记录随感很重要。记忆力不行了,更应该多写点文字才是。回想事情很费劲,想不起来又很烦恼,那就删去,了结了,结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62365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