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研究生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 精选

已有 6706 次阅读 2012-1-3 15:57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教育, 个性化教育

研究生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

(王德华)

 

我逐渐领悟到研究生培养是不能一刀切的,但培养单位有些一般规定是必须的,这便于管理部门对研究生进行管理。说是管理实际上很大的方面理解应为服务更好些。管理部门本没有多少权力的,其职责就是按照相关条例和要求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广大研究生们和导师们能安心做好自己的研究。管理部门一定不是添乱的,更不是以权压人的“衙门”。这也是个理念问题。从“管”到“服务”,这个理念转变很艰难。

 

我曾想针对“研究生是个性化教育”写点认识,一直拖着没有写,也许是考虑不成熟的缘故吧。这几天大家又在讨论研究生的培养和有论文要求才能获得学位等一些具体的问题。我找到了我去年写的一点文字。“研究生培养是个性培养,导师的影响是很大的。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原则,以及不同的学术视野和思维,这些都将会对自己的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对导师只能是原则上有要求,不能在具体方面有过多限制(如招生、录取、考核、毕业、发论文等)。要求所有导师都一致显然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除了括号内的“如招生、录取、考核、毕业、发论文等”之外,我现在觉得我的观点还没有改变。至于当时为什么说不能在具体方面有过多限制,范围应该很广,涉及到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但在列出的这几条里,应该是当时随想随写的,没有过多深究,时间长了就遗忘了。借着说几句吧,如招生和录取,既然是个性化教育,导师在某种情况下对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学术应该有招生权,尤其是在专业课或外语课考试与录取线差12分的尴尬情况下。同时,针对不同的考生考查不同的课程,也应该是允许的,尤其是具有交叉性质的考生,现在硕士生考生越来越像高考了,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和趋势是一种退步,对于选拔人才非常不利。再如毕业和发表论文,研究生何时毕业、何时答辩,导师应该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研究生是否达到毕业的要求,是否可以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导师应该有决定权的。我说的导师是真正的导师,研究生也是真正的研究生,否则无法讨论。研究生培养是有具体详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计划)的,研究生学习和训练期间,就要严格按照师生双方商定的方案进行,只要完成了计划内容,就可以申请毕业和答辩。这个过程,有些研究生可能需要3年,有些可能需要4年,有些可能需要5年,实验过程中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有研究生本人的事情,有实验材料和仪器方面的原因,也有导师和指导小组考虑不周或疏忽的原因。同时,这个过程中,也许有些研究生读不下去了,或者考核不合格等其他原因,可以允许退学,允许淘汰,这些机制都需要健全。制度化管理很重要,但研究生培养这样的事情不是一刀切就能解决问题的。

 

记得在研究所一次会议上,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曾对在场的研究生代表说过一段话,阐述的也是研究生教育是个性化教育这个观点。我说研究所规定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才能获得学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是针对当前的大环境制定的。每个单位都在这样要求,无非就是为了上一级管理层的考核和评估,考核和评估关系到研究所的资源和待遇,每个领导都不敢怠慢。但从长远看,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才能获得学位,对于研究生队伍的成长没有利处,对于那些本来不适合读、不愿意读研究生而上错船的学生是一种折磨(应该有一些途径让他们尽快分流,脱离研究生行列),对于那些聪慧的有追求的研究生,没有任何作用,对于他们来说那个要求太低了。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什么?研究所的论文数量保持稳定,多数研究生都在为那篇能够获得学位的SCI 论文折磨着,有些本来可以走学术道路的,也被周围的环境随感染,对学问渐渐没有了兴趣。研究生阶段,很少有怀着享受科研的心情在做工作,做发现性的工作。科研一旦功利化,后果真的很严重。我们总是说我们没有科研兴趣,没有读书的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兴趣是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下体验而成的,经过愉快地体验而发现的,在压力下不是每个人都会享受到乐趣的。

 

反过来说,既然是个性化教育,研究生选择导师和实验室就很关键,这我已经说过很多了。我想强调的是,一旦进入了一个研究组,就要按照这个研究组的规定行事,就要符合这个研究组的规定,传承研究组的传统,发扬研究组的文化。如果导师的要求和标准比研究所高,也要按照研究组的要求做事,感到不适合,就申请离开。如果研究所要求发表IF 2 的文章就可以获得学位,你所在的研究组随便一个题目就是IF 5以上的文章,要求你发表IF 5 的文章有什么过分的?这个时候你拿着研究所的规定与导师理论、吵架、撕破脸皮?当然真的如此,多数导师会一挥手,答辩走人,不会有时间和精力纠缠这些很可笑的事情的。研究生自己真的明白这些道理吗?人得行为和思想,就是多样的,所以什么样的人和事都会遇到,都会产生,没有遇到,不稀奇,有运气遇到了,也不稀奇。

 

至于个性化教育如何实施?我写过一篇文章,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影响”应该谈的就是这些思想。

我再这里再想补充一点的是,研究生的个性化教育,导师的素质和学养非常关键。导师的影响有好的影响,有差的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导师的学术视野,学术眼光,学术思维,学术敏锐能力,学术分析能力,教育理念,管理理念,甚至是生活的理念,待人接物的理念等等,都会对一些研究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些影响是终生的,有些影响对于研究生后来的发展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个性化教育是发现和培养、爱护真正喜欢科研、热爱科研的科研苗子的最好的方式,是最能激发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研究生教育绝对不是工厂化教育,生产的是受过科班训练的人,不是个个都一样的物品。研究生培养就是要发展和培养个性和思维不同的人。

 

所以,在当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要比研究生队伍建设还要重要。

 

个人之见,欢迎讨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525090.html

上一篇: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养同样糟糕
下一篇:学位论文的内容是可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30 曹聪 王修慧 郭桅 张守勤 王涛 张骥 王琛柱 吴飞鹏 李伟钢 吕喆 李学宽 唐小卿 李小文 程翥 王孝养 牛丕业 唐常杰 刘庆丰 李志俊 谢鑫 孟津 罗帆 黄晓磊 wgq3867 liangfeng aichengzhang zdzszl zgg taro2002jsf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