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样的青年学者
周五下午是我们研究组“法定”的组会时间。今天(2011.12.23)上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以前通过电子邮件咨询我关于国际合作项目的一位青年学者,没有见过面。他说他现在北京,希望能当面跟我聊聊他的工作。我问他在北京待多久,他言晚上就离开北京。我说下午我有会议,他问是不是我们研究组的会议,我答是。他马上又问我能否给他5分钟的时间让他在我们研究组组会讲讲他的工作。这太让人感动了,送知识上门,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我马上告诉学生下午组会加一个内容。
近期的组会,学生们讨论问题比较热烈,发言比较踊跃,也很轻松,这就是我希望的一种状态。时不时会有火花突现,年轻人只要能够进入角色,肯花时间思考,随着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进步很快,新点子也多。由被动听,到试着参入,到主动参与,到争着发言,从概念模糊、没有底气、怕说错话,到底气十足、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有板有眼、沉着老练,是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些阶段。学术必须要交流,交流是进步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喜欢交流、善于交流,对于一个学者的学术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和必要的。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学术交流,正确的心态有利于学术交流。
小伙子很帅气,三点左右到达我们的会议室,然后坐下静静地听着我们自由松散的讨论,很快就能参与到讨论中来。最后他给我们讲了他今年的工作进展,是关于他主持的国家基金委的青年基金的内容。一年的时间,一个人,在地方院校里,白手起家,做得有声有色。自己有很多的思考,很多的火花,很多的想法,我自己很受感染,希望我的学生们也能够有些触动。相比于我们研究组的实验条件,他的科研条件实在是简陋了些,但是从对科研的激情和热情来看,我们又比这位青年学者逊色了不少。他在回答大家的提问时,感慨最多的是科研经费的不足,有想法又无法实现,的确是一种无奈,但他也对未来的科研项目申请充满了期待。如果他能进一步获得资助的话,将来的工作应该是可以上个台阶的。
我特别欣赏年轻学者对工作的这种热情和激情,这种干劲和追求,这就是朝气,是年轻人独有的。在地方院校,在没有同伴、没有研究生、一个人孤军奋战、不到20万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一个年轻博士要保持这种状态,坚持下来,每年还需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和科研指标,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也够难的。我很受感动,所以就有意拖延了组会的时间,有了比较多的时间讨论。尽管我们不是一个研究领域,大家的讨论还是很有启发性的,有些问题和建议也是不错的。一个刚起步的青年学者,离开导师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题,兼顾实践(实用价值)和理论(学科发展)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工作积累,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我一直有个观点:青年学者获得博士学位后要离开自己的导师去独立发展,这对自己的业务发展非常有利。没有护翼才能体验到大自然的残酷,也才能知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成长道路,真正成长起来,也会明白如何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早独立,早发展。真正独立了,才会有真正的独立思考。真正独立了,往往会行动得早、行动得多,不会等待、不会依靠。独立很艰难,艰难中成长起来的,才是真让人敬佩的学者,也会珍惜自己的事业,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所谓逆境出人才。懂得珍惜,珍惜机会、珍惜条件、珍惜环境,也就离成功近了一步。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我们看到的还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志气、骨气是需要磨练而出的,温室里的花朵虽然鲜艳但经不起风雨。俗语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学问大概也有这样的规律。
有理想有志向的年轻人,特别需要爱护、需要扶持,社会应该树立一种风气。在各种基金项目的评审时,对于那些真正有才华、热爱科研、有潜力的年轻学者,一定要大力支持,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专家们要有慧眼,不要只看说得好的,更要看做得好的;别只盯着喝洋墨水的,也关注自己身边的。
谢谢这位年轻人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与我们分享他的科研进展。衷心祝福他。
周末杂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52142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