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与乡愁
王德华
年味
过年了,都在说年味。不少人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甚至有人说,现在过年已经没有年味了。
年味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想起了老家过年的三样美味:大饽饽、蒸鸡白菜和小炒肉。
老家的大饽饽是有着特殊香味的。发面因子是母亲留了好几年的,做饽饽的面是在大陶瓷盆里要使劲和的。面发好了后,还要使劲揉,做成馒头庄,放在烧热的土炕上,盖上新被单,一直等到发起来了,就可以放在锅里蒸了。出锅后的大饽饽是先要敬天的,相貌不好看的,“笑”开花了的,我们才有机会尝一尝。刚出锅的大饽饽弹性十足,手感很强。凉的时候吃,是掉渣的,香、甜、软。
蒸鸡白菜不知道是不是老家的一种传统菜。在大铁锅里,先放上大白菜,大白菜中间放上养了一年过年才杀的土鸡,再放上花椒、八角、大葱、酱油、盐巴等调料品,盖上锅煮,一直到鸡肉的味道熏透了白菜,白菜变成了酱油红。把蒸熟了的鸡拿出来,肉拆干净了,再放回白菜里,过年给客人吃。鸡白菜捞出来放在瓷盆里,放在院子里的石磨上,等温度凉了下来,甚至有些冰渣,那味道是最佳的了。现在想来,在贫穷时代主要还是借鸡肉的味道用大白菜多做点可以下饭的菜肴吧。想不到今天成了难得一品的美味了。
老家的小炒肉。据说原产地是景芝,所以现在叫景芝小炒。做法也很简单,用芫荽的梗(香菜)和瘦肉丝一起炒。小炒肉应该是我小时候吃得最好吃的菜了,平时吃不到,只有过年招待客人的时候,或者春节出门串亲戚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
年味是什么呢?是儿时对美味的记忆,是刻在骨子里的回味。现在想来,年味是老母亲的忙碌,老父亲的操劳,姐姐们的忙碌,亲戚们的寒暄,发小们的欢笑。
都说最暖的路是回家的路,其实对于一些人来说,回家的路也是最远的路。
乡愁
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播出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不想到,听着艺术家的吟唱,竟然不知不觉听出了泪水。尤其是听到那句“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泪水就忍不住流下来了。父母在,家就在。父母走了,唯一能够可以近距离跟父母交流的地方就是墓地了。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望着父母的照片发愣一会儿,有美好的记忆,也有鼻子酸的时候。
朋友回家与父母一起过年,每天都拍一些照片发到朋友圈。村边的小河,村外的田野,村里的小道,院子前的柿子树,屋后的槐树和香椿树,还有那田野远处的落日,大门上新贴的对联……. 每一天我都等着看朋友上传的照片,为了心底里的那一丝怀念。乡情,乡味,有温度。
还有朋友说,小时候尽管物质匮乏,父母每到过年总是想出很多新花样做着各种美味,孩子们也会一扫而光,享受着父母的勤劳。那个时候,心里暖暖的,脸上挂着笑容,和和睦睦,快快乐乐,好不让人怀念。父母老了,有一天离我们远去了,每到过年的时候,心里就有些空空荡荡的。这个时候就会愈加想念与父母在一起的那些日子。越想就会越愧疚,我们一生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真的是太少太少了,长大了才愈加理解了古语“父母在,不远游”的忠告,也深深地体验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揪心的刺痛。好友发来与93岁老母亲一起过年的照片,我好羡慕,对朋友说你真好福气。前几年海外的同学由于老母亲身体不适心里着急回国,我们几位同学匆匆小聚。有位同学说,应该回来的,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任何不适都要特别重视。他说他以前每到假期就带着一家回家,老母亲近年走了,也不是每年都要回老家了。没了,才知道真的没了。听了这话,眼泪汪汪的。
年味,乡愁,对于父母不在的我,就是说不出的心痛,道不尽的思念。“没了,才知道真的没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说明:图来自网络。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