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类球谱的发现(2)早期的发现
2025-9-19 22:41
阅读:1001

       我们关于原子核的理解,也是随着能谱的了解的越多,而越来越丰富的。这里有两个关键的时间点,一个是1950年,一个是2008年。

    1911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漂浮在原子的中心,一个非常狭小的地方,神秘莫测。在那个时代,量子力学还没有诞生,量子化的思想才刚刚开始,没有被人承认,只有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时代巨擘,才窥得一丝洞见。

    到了1932年,量子力学已经诞生,基本思想已经确立。微观世界,比任何人能够想到的都奇特无比,至今都无法窥得真谛。但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怎么用量子力学来思考微观世界了。

    1932年,发现了中子,核物理学家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之前的1930年,俄国天才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原子核可以看成是一个带电的液滴,首先从整体上理解原子核的性质。这个概念在后来解释原子核裂变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也是在这里,原子核的形状开始成为核物理的基本概念。当然,球形似乎是必然的。

    1932年开始,一些冲突的想法开始出现。虽然核子之间似乎有很强的作用力,但是原子核表现了单粒子激发的特性,因为实验陆续出现了幻数,也就是质子或中子的数量在一些特殊的值时,它的21+态的激发能量比周围的原子核大得多。这和原子中的惰性气体很相似。但是在原子中,是有一个原子核,然后在中心,然后和外侧的电子有库仑力,所以存在中心势场,出现能壳。但是在原子核中,这似乎难以想象。

   而在另一边,关于原子核的形状,有实验开始出现形变的迹象,这似乎意味着原子核的集体效应的确是很强的。

   调和这样的冲突,成为了近百年来核结构领域一直的主题。

   在1935年,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第一个讨论了核子之间的结合作用力,提出了π介子是核子之间作用力量子的想法。这个粒子在1947年被发现,由于特殊的原因,在很长的时间,这个π介子和电子的一个兄弟粒子μ子给搞混了,让很多科学家付出了心血。在1949年,汤川秀树由于核力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个关键的发现是,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不到核子能量的1%。原子核具有饱和性,也就是原子核的体积,总体上和核子数成正比。

   那个时候有很多重要的进展,但是对于低能物理学来说,还缺乏整体性的理论。到了1949年,一切都不一样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502727.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