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类球核:从猜想到形变(13)细节的精巧
2025-9-8 14:57
阅读:767

          斯特雷文斯在最近的名著《知识机器》中说:“科学的成功就在于不懈寻找理论与证据之间最细微的差异,并无情利用之。”研究科学史的人,似乎对真实的科研过程不是太了解,而只是了解一方面。其实许多研究,并不存在理论和实验之间的差异,比如当下的量子技术,就我们所知,原子和分子层面的理论和实验是一致的,就各种量子技术而言,这种差异,比如量子场论所带了微小差异,并不是很重要。

    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确在寻找这种理论和实验的差异,期待新物理的出现,但是从当前地实验来看,就我们当下能达到的尺度而言,甚至再小一些的尺度,可能也发现不了这个微小的差异,这导致粒子物理学已经不太确定究竟还有没有继续发展的必要。

    所以,这里边的关键,不是这个差异,而是与所讨论的问题有关。在开普勒发现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这个无与伦比的发现中,这个最细微的差异,的确非常重要。在黑体辐射的能谱中,这个微小的差异也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大部分所讨论的是实验中,比如各种量子实验中,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在核物理中,这个问题就变得有些诡异了。因为理论和实验,往往不是微小的差异,而是很大的差异,但是没有多少人关心这些差异。   图片.png

   当然,这些差异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在2019年的关于Cd核的实验中,用非常确定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三声子激发的附近,根本就不存在0+态。以前的认知,只是一个假象。在双声子激发附近有两个0+态,实验上很早就发现能量低的那个0+态是另外一个形状的带头,这从所属能带的转动特性上很容易就看到。而6+态旁边的0+态,一直被看成是三声子激发的0+态。但是新实验否定了这个结论,很容易看到这个0+态所属的能带具有转动特性。所以这个实验,以不可否决的方式,证实了球形核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一种新的能谱。

   问题出来了,球形核不存在,这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存在一种新的能谱,这就让人无法接受了。因为这种能谱,在所有的现有的核结构理论中,不管是壳模型,还是密度泛函中,根本就不存在。

   这真是让人情何以堪?问题是怎么能承认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所以核结构领域,已经不是细微的差异,而是发现了一个在一般性的理解中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但是核结构理论的研究者对此几乎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不为所动。因为从当下的理解来看,当下的理论基本上就都是错误的,建立理论的基础的部分,也就是原子核中的核子是无色的,就是错误的。

   但是对这个事情,核结构研究者几乎都无法理解。你和他说,他也会自动回避,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理论中不存在这样事情。虽然实验是这样的,但是这也还是说明理论还有一点点的不足,而不是理论本身出了问题。

   就我所知,这个实验结果出现以后,就是那些认为球形核不存在的研究者,都不再说这样的话了。我实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50097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