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类球核:从猜想到形变(10)纯粹的偶然
2025-9-5 22:21
阅读:409

        我是03年读的硕士,研究的是核结构方向,具体是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是核结构领域三大基础模型之一,利用群论的思想来研究原子核的集体激发。这个模型是Arima和Iachello在1975年提出的,假设原子核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玻色子系统。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因为我们都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所以这个玻色子就是核子对,但是究竟是如何配对的,到现在依然不清楚。

    如果真的与原子核中的色禁闭机制有关,那么就会更加的复杂难懂。

    在最简单的模型中,只考虑角动量为0和2的玻色子,那么这个系统就具有U(6)对称性。那么在数学上,就会有三个可约极限:U(5)极限描述球形核,SU(3)极限描述长椭球核,以及O(6)极限描述γ软核。在那个时候,这看起来和原子核的形状演化惊人的复合。特别是O(6)对称性的发现,更是说明了这个模型的有效性。

    可以说,IBM的发现,是核结构的整体理解的一个高峰。核结构的基础模型是壳模型,现在已经实现大尺度对角化的程度,但是也无法做到对所有的原子核能够计算。即使能计算的,也会出现冗余的能级。而IBM对这类核就可以进行研究。

    由于不是基础模型,所以很多研究者觉得这个模型比较简单和粗糙,也就是讨论整体的演化趋势的。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是这样的,毕竟是一个近似模型,所以如果IBM和实验复合的不是太好,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很多研究者认为,理解原子核的性质,特别是许多细节,自然是要从壳模型来解释的,IBM不可能解释细节上的变化。

    所以有些事情,在今天看来,才变得极其不可思议,甚至只能说是一个纯粹的偶然。

    实验上发现球形核不存在,或者从更加明确的说,以前认为是典型的球形核的Cd核不是球形的,这是一个纯粹的偶然。因为以前的理解,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我相信,90%以上的研究者在今天,也不会接受这个可能性。因为现有的理论是自洽的,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即使实验上已经否定了球形核的存在,做理论的也不会承认。因为如果是这样的,那就没法做研究了。

    理论的自洽性,只是一个理论被承认的一个标准,而不是决定性的。这一点,是很多民科无法理解的。在理论上,能量是守恒的,可以是自洽的,能量不是守恒的,也可以是自洽的。自洽的理论太多了,所以符合实验才是唯一的。但是今天,这样的判断已经被一些做研究的人抛弃了。在他们严重,实验只是手段,而不是标准。像超弦理论这样没有实验支撑的,可以被研究几十年,是不可想象的。这也说明了,整个科学界做科学研究的标准实际上已经和一百年前不一样了,而这也导致了今天科学的衰弱,甚至正在消失。

    在IBM的范围内,开始讨论高阶作用,是另外一个偶然。虽然整个工作很早就开始了,是1981年Isacker和陈金全老师开始的。但是似乎对于整个原子核的演化来说,都只是一个补充,而不是一个改变。

   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实验上会给出对现有的理论彻底否定的结果。对于我来说,自然也不会想到。但是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确实开展了对于IBM的高阶作用的系统研究,有好几个研究者都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这些研究,看起来更像是数学上的,而不是物理上的。

   那个时候,实际上很多东西已经在眼皮底下了。但是我那个时候还太年轻,让一些关键的东西在眼皮底下就溜走了。当然最关键的是,那个时候,虽然球形核疑难的实验结果已经出来(2008年),但是我怎么可能会注意到呢?

   这个工作,那个时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也导致我2011年去读博的时候,改变了研究方向。所以理论上的研究,也是一个纯粹的偶然。而我从2017年读完博士后,又回到了核结构领域,继续做这方面的研究,当时看起来也是理由不是非常充分的。但是各种原因,这些事情的确就都发生了。

   而我终于在2019年,看到了球形核疑难的实验结果,而那个时候程序也能计算所要求的高阶作用,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所有的偶然,在一瞬间交织在了一起,变成了必然。

   如果只是根据充分的证据才能做研究,那么新的想法就不可能出现。如果不是跳跃如此之大,那么这种奇妙的转变也不会发生。我的确有些难以想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50066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