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全息世界的牛顿,物理学世界的第五大诡异
2025-2-4 13:43
阅读:718

        物理学中有四大神兽。第一个是芝诺的乌龟,这个乌龟很神奇,就是跑的再慢,也不会让古希腊的勇士追上它。第二个是拉普拉斯兽,是经典世界的终极化身,通晓宇宙的过去未来。第三个是玻尔兹曼妖,能够让世界逆转。第四个就是薛定谔的猫,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自由穿行。

    可以看出来,这四大神兽,每一个都诡异异常,神机莫测。

    这四大神兽,对于物理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第一个诞生于古希腊时代,解释了运动实乃世界的假象,当我们发现量子力学以后,才发觉似乎真的如此。第二个诞生于经典力学确立以后,揭示了经典世界存在的终极悖论。第三个诞生于统计物理学出现的时代,揭示了熵增和信息之间的冲突。第四个诞生于量子力学出现以后,揭示了量子力学可能存在的边缘,也似乎意味着宏观世界可能是一个假象。

     赫托格是霍金的学生,在霍金去世以后,他写了一本书,叫《时间的起源》。这本书应该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做《物理学家修仙手册》。关于这个世界的思考,可能不会有人能超过霍金。他对于宇宙的思考,太深入了。很多想法,应该是只有他们的内部人员才能知道,外人知道的不多。这本书,就是赫托格对于霍金思想的一些说明。

    如果你没有看过这本书,或者看的少,那么你可能就无法了解物理学最前沿的发展究竟是什么。而你看的多了,想了多了,你也一定会陷入不可思议的幻觉之中。

    这本书分为8章,里边有一章是专门写全息的。过去这些年,有不少科普都写了全息,但是所涉及的都不够深入。而这本书,虽然是只有一章写全息,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直都在写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本书实际上写的很晦涩。因为这里边要讨论的,要解释的,似乎都超出了当前物理学研究的范围。

    当前物理学,有关全息的文章其实很多,但是几乎都是一种数学的计算工具,而不清楚其中的含义。有一些人思考这里边的含义,但是却很难写出文章。(物理学中研究的全息实际上和真实世界相差的很远)

    我在读研究生以前,就相信,存在一个和我们一样的负能量的世界,但是这个不是全息。两个世界实际上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能量一正一负。等我后来了解了全息以后,我才意识到,存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也和那个负能量的世界,是完全对应的。这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

图片.png

    这样的情况,在物理学中并不少见,比如众所周知的正负电荷的电场分布,中间有一个零势能面,就存储了两个电荷的信息。这个面就是二维的(如果把无穷远也包含进来,这个面就会非常奇特)。如果以这个面来分开看,一侧是三维的,一侧是三维的,这个面是二维的,所以整体上是八维的。

    所以我的全息世界整体是11维的,而这正是弦论中预言的M理论的维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巧合)

    但是如果放在一起,它还是四维的,但是不是我们看到的四维。

    所以,四维和十一维之间存在全息拓展的关系。

    这个世界,能量为0。而一个能量为0的世界,我猜想,也一定存在全息。那么一个全息的世界,是不是意味着能量为0呢?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如果全息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就会存在第五个诡异,这就是全息世界的牛顿。以前是神兽,因为和人无关,但是现在在全息世界中,人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就不能称为神兽,而只能换个说法了,我称为诡异。

    全息世界的牛顿,就是物理学中的第五大诡异。(这个诡异是我这几天发现的,让我非常震惊。我这几天又把这本书看了一篇,结果就发现了这个诡异。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好多遍了,以至于有的时候我有些无法区分哪些是我的想法,哪些是书中的想法。)

    全息世界和我们观察到的现实四维世界在信息上是完全对应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完全相悖的结论,就是全息世界的牛顿,发现了什么?

    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引力的,所以牛顿老先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在全息世界中,是不存在引力的,那么牛顿老先生发现了什么呢?

    全息真的存在么?

    这个诡异,我相信并不是否认了全息的真实性,而是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揭示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隐蔽的真相。为了调和薛定谔的猫,惠勒的学生埃弗里特提出了多世界理论,但是被整个学术界认为是胡言乱语。埃弗里特后来离开了物理学界,由于酗酒成瘾,死于51岁。(千万不要做原始创新的研究,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全息世界的牛顿究竟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也许会帮助我们最终理解究竟什么是全息理论。

    全息理论诞生于贝肯斯坦和霍金关于黑洞熵的深刻理解,我们的世界,并不是像我们观察到的这样简单,而是隐藏了真相。虽然超弦理论,进一步的揭示了全息的真相,但是我们依然不知道全息究竟意味着什么。特别是人类的出现,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这让人深思。

    难道人类不是人类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47156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