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色动力学(QCD)是讨论核物质层面各类问题的出发点,是一个原理性的理论。但是在低能下,这个理论无法直接应用,需要各类有效理论。比如原子核的层面上,就需要各种模型。其它的现象,也是如此,比如当下热门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子星的性质和质子的结构。
一个理论被接受,自然是因为它解决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但是因此认为它就是正确的,没有看到这个理论的适用条件就会出现问题。有效场理论可以很好的理解原子核的性质,特别是少核子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是最近关于α粒子的第一个激发态的实验工作,显示出有效场理论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对于一些细节的方面存在不足。
从图中可以看到,有效场理论的预测结果,几乎是实验结果的一倍。这个结果非常有意思。α粒子是一个四核子系统,所以可以从第一性原理进行计算。对于基态的性质,已经可以给出很好的描述,因为基态的行为很多时候是与细节无关的。这在原子核的研究中是很普遍的结论。但是激发态往往是与细节(小尺度或者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相关的,对于确定真实的哈密顿量非常重要。
壳模型是核结构的基础模型,取得了很多成功,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最近Wood等人发表了一篇观点文章,对此做了讨论。特别是有效电荷问题,揭示了当下的壳模型存在整体的内在不一致性。
这样的不足在我看来是一种机会。与其努力验证某个模型的正确性,不如去揭示它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发现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做出更加重要的研究。
当下的核物质层面的研究,不仅是实验方面的困难,而且理论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为基础物理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趣而重要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些问题。我相信,在未来的五十年,在这个领域会出现许多重要的突破,值得进一步探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38737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