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揭开沉默道钉之谜,寄希望于中美合作

已有 5017 次阅读 2015-10-7 21:41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揭开沉默道钉之谜, 寄希望于中美合作

揭开沉默道钉之谜,寄希望于中美合作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07日上美东时间; 7日晚上北京时间发布

 

今年是大批华工参加修筑太平洋铁路的150周年,愈来愈多华人开始重视解开封存久远的历史谜团。在美国出版论述华工建筑太平洋铁路的著作远比中国要多,但是这些著作中极少涉及在中国国内发掘的历史遗存和研究成果。其中一个原因是语言障碍中文论著英译本极少甚至没有。在中国也出版了少量涉及华工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的论著,但是重视中西结合研究方向的依然是个问题。

今年8月底,我和李炬出版了《沉默道钉的足迹》大型历史画册专著,力图从中西结合的视角探寻美国铁路华工在美国和在中国的足迹。所以强调是探寻,是因为迄今的成果限于探寻,许多重点、难点、疑点尚难以定论,需要在已有基础上深度探寻以期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协同攻关获得突破性进展。

   两年前的9月初,我在台北举行的北美中國鐵路工人圓桌論壇會議上的發言《緬懷沉默道釘  探索華工遺跡》谈到在我看來,開展北美鐵路華工研究工程,需要美中兩國間學者協同努力,進行具體而深度的研究,以期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突破某些難點,這是很有必要的。雖然北美鐵路華工的主要活動在美國,但是華工是從中國廣東出去的,有的後來又回到了中國,即使沒有回國的也和國內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繫。深度研究的難點主要不僅在於需要繼續發掘現有圖書館或民間收藏的文獻資料及遺物,這些難點還包括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厘清:中國勞工陸續來到美國加州的完整資料;中國華工參加太平洋鐵路的建設和艱苦生活的系統資料;中國華工在建成太平洋鐵路後的去向如何,有多少人繼續留在美國和美國人民相融合,又有多少人回到國內和家人團聚的綜合資料,包括中國北美鐵路華工的名錄;中國華工建設北美鐵路中死亡人數的確認,他們的遺骨都在何處的權威統計資料;中國北美鐵路華工的遺物資料的系統收集等等。其中,那些內容是可以先期努力,協調學術力量,分期分批來做的,都是需要協調規劃來共同為之實現的。

在我看來,這件工作僅僅依靠美國或者中國一個國家(含兩岸三地)來進行,是難以完成的。這項工程浩大,費時費力,具體甚至繁瑣,如果沒有志願奉獻的“道釘”精神也是難以完成的。

這項工程僅僅靠美中兩國學者還難以完成的,還需要發動廣大中國鐵路華工的後裔、親友、和熱心於沉默道釘們的愛好者的共同參與。在我國廣東臺山、五邑等開平地區僑鄉的華人華僑固然關係密切,他們中散居于海內外的後裔及親友們也可作出貢獻,我們的海關、民政機關、僑聯組織、檔案館、博物館、方志編著機構等社會組織都可以分別做出自己的努力,當年華工遺物散落各地,有心人提供線索有可能變廢為寶。為此,我們的媒體、網路在推動認識和收集華工資料上更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49月上旬,于中山大学 北美华工与广东侨乡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就提交的学术论文《美国铁路华工和广东侨乡基础性工程研究》发言,谈到“2015年是大批华工参加建设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150周年,2019年则是美国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接轨并正式通车的150周年。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华工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美国太平洋铁路的提前七年完工,这是美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和富有古老中华文明的出洋农民工合作共建的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工程,也是美国近代崛起为太平洋国家的标志性事件。研究华工建设北美铁路,不仅具有历史、文化、经济和美中交流的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建设南美两洋高速铁路的时代,回顾150年前的艰难岁月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美国铁路华工绝大部分来自广东五邑等珠江三角洲的侨乡地区。全面深入地研究美国铁路华工活动工程,无论从哪些方面讲都不能离开对于广东侨乡地区华工远洋美国建设铁路和生活状况的研究。本文的重点则在阐述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和我国广东侨乡基础性研究工程之间的关联。”

 

21世纪美中合作共赢的新时期,需要的是合作、优势互补,需要经济的、文化教育、学术的民间交流,需要中美两国政府支持和推动这一合作探寻和研究。把政府的推动和民间的合作有机的起来。笔者希望在中美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清单中将美中合作开展美国铁路华工活动纳入进去!

 

建設北美鐵路華工研究工程需要協調努力

2013711

 

2015年是我國華工遠涉重洋來到北美開始建設中央太平洋鐵路150周年,這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值得特別紀念的日子。

開展北美鐵路華工研究工程,需要美中兩國間學者協同努力,進行具體而深度的研究,以期初步突破某些難點,這是很有必要的。華工的主要活動在美國,但是華工是從中國出去的,有的後來又回到了中國,即使沒有回國也和國內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繫。深度研究的難點主要還不在於發掘現有圖書館收藏的文獻資料,這些難點包括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厘清:中國勞工是怎樣陸續來到美國加州的;中國華工是怎樣參加太平洋鐵路的建設的,又是怎樣艱苦生活的;中國華工在建成太平洋鐵路後的去向如何,有多少人繼續留在美國和美國人民相融合,又有多少人回到國內和家人團聚;中國北美鐵路華工的名錄;中國華工建設北美鐵路中死亡人數的確認,他們的遺骨都在何處;中國北美鐵路華工的遺物資料的收集等等。其中,那些內容是可以先期努力,協調學術力量,分期分批來做的,是需要規劃的。

 

在我看來,這件工作僅僅依靠美國或者中國一個國家(含兩岸三地)來進行,是難以完成的。這項工程浩大,費時費力,具體甚至繁瑣,沒有志願奉獻的“道釘”精神也是難以完成的。

這項工程僅僅靠美中兩國學者也是難以完成的,還需要廣大中國鐵路華工的後裔、親友、和熱心於沉默道釘們的愛好者的共同參與。在我國廣東臺山、五邑僑鄉的華人華僑固然關係密切,他們中散居于海內外的後裔及親友們也可作出貢獻,我們的海關、民政機關、僑聯組織、檔案館、博物館等社會組織都可以分別做出自己的努力,當年華工遺物散落各地,有心人提供線索有可能變廢為寶。為此,我們的媒體、網路在推動認識和收集華工資料上更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揭開沉默道釘的真相,需要我們大家,協同努力,讓道釘精神發揚光大。

 

[說明:本文原載2013711黃安年的博客201371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07079.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926309.html

上一篇:10月上旬Chappaqua NY的多变秋叶(二)
下一篇:1753年旧ChappaquaNY居民点标志碑
收藏 IP: 47.16.253.*| 热度|

1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