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立水西桥南侧交通要道中的历时6年半之久的钉子户(近影)

已有 5021 次阅读 2012-6-11 16:56 |个人分类:民生问题小议(10-11)|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钉子户, 交通要道, 立水西桥南侧

立水西桥南侧交通要道中的历时6年半之久的钉子户(近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611发布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下也有不大和谐的现象,主流媒体不加报道可以理解,即使报道也要等到有个水落石出的时候,这不等于这种现象不存在,存在已经很久、很久的的现象如何解决,确实对政府来说是很棘手的,尤其是在那些交通必经之地。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在立水西桥南侧交通要道中的“钉子户”在这里已经少说也是200511月初立水西桥落成以来的事,就是说已经至少有6年半以上的历史了。这种情况是否还要拖到下一个五年计划谁也不清楚。笔者对个中是非,一无所知,不过保留这一景象让人们感到北京的建设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住房拆迁需要依法办事,这些都是有好处的,让人们目睹现状,总比一味说顺风话要好些。问题总是可以逐步解决的,本着北京精神,退一步海阔天空。

照片5张是今天中午乘坐快速3号支线公交车返回天通苑的车上随机拍摄的。

 

**************************

立水西桥

  立水西桥,即北京地铁五号线清河的斜拉桥,是目前亚洲第一座集斜、弯、坡为一身的跨河斜拉桥,位于立水桥至立水桥北区间,连接地铁五号线的立水桥站和立水桥北站。设计里程为K23+242.507~K23+452.507,桥长210m。桥面纵坡16‰,主梁位于平面曲线上,梁上圆曲线长160.981m,缓和曲线长49.019m。曲线要素:R=400m,Ls=300.1247m,α=33°40′46.00″,T=153.696m,E=18.381m

  清河斜拉桥13号墩位于清河南岸,14~16号墩位于清河北岸。跨度布置为(108+66+36)m, 主跨108m,边跨102m,内设一辅助墩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主梁为单箱双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主塔为钻石形结构,斜索为空间的扇形密索体系,梁上索距7m。结构体系为塔、梁固结,边墩和辅助墩上设纵向滑动支座。主塔墩和边墩采用钻孔摩擦桩基础。

  2005117日中国新闻社发布了《亚洲第一座地铁斜拉桥(大桥院设计)主体工程在北京落成》的消息。《长江日报》1111日以《亚洲第一座地铁斜拉桥诞生》为题发布了王自民、洪芬撰写的这一消息。

  亚洲第一座地铁斜拉桥主体工程113日在北京清河立水桥畔落成。这座含有多项高新技术的桥梁将成为北京城北部一个地标性建筑,成为地铁五号线上一处特别的风景。据了解,该桥现名为清河斜拉桥,不过很有可能命名为立水西桥,正式命名方案正在网上公示。

  清河斜拉桥是目前亚洲第一座集斜、弯、坡为一身的跨河斜拉桥,位于立水桥至立水桥北区间,连接地铁五号线的立水桥站和立水桥北站。该桥主跨108m,边跨102m 。曲线半径400m,主塔为钻石形构造,67米高的A字形桥塔高耸在清河北岸,塔身上伸出的28对钢索拉起长长的桥身。与一般笔直的桥梁不同,这座桥的桥身弯出了两道曲线,分别跨过了清河和安立路。

  清河斜拉桥也是国内首座小半径曲线斜拉桥。主梁为曲线非对称形,它的空间受力结构非常复杂。据负责设计的大桥院肖海珠所长介绍,采取如此创意设计,一是清河规划的要求,按通水通航要求,在河中不能设桥墩,所以采用大跨度斜拉桥,一次跨过清河;二是从景观角度考虑,采用这种现代斜拉桥桥型,景观也是很美和谐,能给人舒适的感觉。三是为了躲开原来已经修建好了的公路跨河桥立水桥,不影响交通现状,所以设计为曲线桥。

(function(){window.rsInsertData=window.rsInsertData||[];rsInsertData.push([2179718,[]]);})(); 扩展阅读:

  • 1

http://www.ztmbec.com:87/news/Show.asp?id=318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9718.htmhttp://www.eemap.org/id/7514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581069.html

上一篇:路过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旧址掠影
下一篇:百岁老人刘绪贻撰文贺邓蜀生九旬华诞
收藏 IP: 220.155.3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