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再谈将校车规范和安全纳入我国十年教育规划监管体系

已有 2693 次阅读 2011-11-20 20:14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监管体系, 校车规范和安全, 十年教育规划

再谈将校车规范和安全纳入我国十年教育规划监管体系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1月20(美东时间)发布

 

笔者在这篇博文中就四天前的《将校车规范和安全纳入我国十年教育规划监管体系》一文作个补充说明,什么人能够坐校车,什么人不能坐,需要明文规定,像贵阳5辆“美式校车”只接老师上下班 不接学生的情况不能允许将校车变相成为教师的特权车。(http://news.163.com/11/1119/08/7J792GVC00014JB5.html)在美国除非带领学生活动的特殊需要,教师是不能乘坐校车的, 学生家长也不被允许乘坐校车。

 

作为校车规范和安全的第一步,首先需要全面清理校车安全现状, 杜绝隐患,同时修订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我国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使安全技术条件更加严格,并且规定严格的管理规范标准, 是校车真正成为最安全学生的交通工具, 使家长和社会放心。

 

****************************

将校车规范和安全纳入我国十年教育规划监管体系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1月16(美东时间)发布

82日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出现四起校车安全事故导致孩子死亡事件。(82日,安徽省安庆市3岁女孩在幼儿园校车中滞留长达8个小时后死亡;829日,幼儿园校车闷死幼儿事件又在海南省三亚市重演。913日,湖北省荆州市紫荆花幼儿园两名幼儿被遗忘在校车内一天,直至当日下午才被发现离开了人世。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一大翻斗运煤货车与当地幼儿园接送车迎面相撞,造成19人死亡,其中两名成人。)这些恶性案件再次提出了加快建立校车规范和安全监管体系问题。

作为教育十年规范需要将校车规范投入产出标准化,设计和建立符合我国城乡需求的高级别标准的校车生产线。国家政财政部门需要投入专项专用资金保障这类车辆的投入产出。还要有专项的维护保养资金的投入。完善专营校车公司的责任合同机制。杜绝黑校车运行的隐患。

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一人为本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到实处,儿童优先也要体现在学校校车开发生产和管理的机制上,在这方面政府部门负责有主要责任, 不能指望依靠市场只有调节机制来解决加快校车的开发问题。

校车安全第一,在美国不仅绝对不允许超载和黑车现象发生,而且对于司机行车接送孩子的细节均有极其严格的规定, 例如在什么情况下开车, 停车,孩子上下车, 孩子家长没有即使来接怎么办等等,对此,我们深有感触。能够做到这样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需要舍得在孩子的校车上下功夫,改变那种表面功夫,切切实实实地提高校车生产和管理质量, 杜绝恶性事故的再次发生。

 

*******************

谁来“加固”移动的“校舍”

 

20111120 16:57:4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资料图片:1117日,山东滨州市邹平县黄山实验小学学生有序乘车离校。新华社发(董乃德 摄)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 南辰)“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甘肃庆阳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的校车惨剧发生后,在广州、北京等地紧急排查校车隐患的过程中,这一法则再次得到印证:被各地交警查获的超载、采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各式机动车作为“黑校车”的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

其实长时间以来,在中国很多城乡结合部和偏远乡村,学校、幼儿园使用的“校车”五花八门:有使用普通客车的,也有使用报废车、老旧面包车、微型车、三轮机动车、农用车甚至拖拉机的。加之对驾驶员管理疏松,超载“黑校车”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梳理国内接连发生的湖南衡南农用车非法搭载学生事故、黑龙江双城市非法校车翻车坠桥事故、湖北荆州和安徽肥东幼儿滞留校车内死亡等惨剧,其中的共性足以引起各方警醒:我们必须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考虑如何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校车制度。

记者注意到,其实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曾经就这一问题建言献策。例如,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表示,随着农村学生数量减少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一村一校”已变为“多村一校”,农村学校交通安全隐患突出。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在全国实施“校车安全工程”刻不容缓。

周洪宇代表当时指出,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提供校车服务作为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应借鉴“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动实施“校车安全工程”。校车由国家统一购买,运行线路由当地公安、教育部门和运输公司协定,采取招标方式将运营权交给运输公司,国家给予财政补贴。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蒋庄德也在今年两会上建议:应借鉴国外的校车制度,加紧制造全国统一的国标校车,加强校车安全管理,让孩子们能坐上安全的校车。

其实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我国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已于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依据该标准,小学生校车必须每座配备安全带、安装“汽车黑匣子”,校车至少应设两个应急出口,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均不得作为校车。为了确保安全,标准对专用小学生校车的防火措施、安全带、照管人员座位、车窗、出口、车内布置、车内照明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记者认为,仅有产品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考虑在立法层面对校车的配备、使用和监管进行推动。尤其是校车制度涉及车辆生产、采购、道路运营等多个环节,与教育、公安、质检等多个部门职能相关,因此落实好校车制度必须打破门槛让多个部门形成合力。道交法中也应当赋予校车一定的“特权”,让校车成为马路上最安全的“特权车”。

根据专家介绍,当前国内校车经营模式多种并存,目前主要有学校自营、政府购车学校经营、无政府补贴的营利性组织经营、有各政府补贴的营利型组织经营四种,其中学校自营和无政府补贴的营利性组织经营占的比例相对较大,但是各地情况很不均衡。由于校车的低赢利性,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对该市场的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有限。因此,记者认为,目前各地可依据财力状况探索不同的补贴模式,并下大力规范、监督校车经营企业的运营。

当然,在各地教育资金有限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能够支配的校车补贴资金可能会捉襟见肘。但是记者注意到,庆阳市委、市政府已经通过官方网站公布决定停止2012年公车更新计划,将预算资金全部用于购置标准化校车。庆阳可以,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可以?在公车采购和校车采购之间,大家更愿意投谁的赞成票这不言自明。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校舍加固工程,很多C级、D级危房校舍得到改造或者重建。其实校车作为承载幼儿、学生生命的移动“校舍”,同样需要“加固”。我们要及时从一起起流血的校车事故中汲取教训,用更严格的法规、标准和监管以及更科学的制度设计把校车“加固”成为马路上最安全的车。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1/20/c_111181447_2.htm

****************************888

 

 贵阳5辆“美式校车”只接老师上下班 不接学生()

20111119 08:2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字号:T|T

 3988人参与0条主评论 194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这几辆“美式校车”每辆价值39万元。(图片来源:贵网)

 

车身上有逃生通道。(图片来源:贵网)

 

校车内,每个座位上都有安全带。(图片来源:贵网)

中广网贵阳111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校车安全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其实在贵州省贵阳市已经有学校在使用“美式校车”,整个贵阳只有5辆,是由金阳新区管委会所购买,供北师大贵阳附小使用。

可是让人惊讶的是,这5辆校车并没有用来接送学生,而全是用来接送老师上下班。

金阳新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许多老师都家住贵阳老城区,必须首先保证老师每天能够准时来学校上课,而学生都是由家长送到学校。至于以后会不会用来接送学生,还需要上级的决定。

纵横点评:美国校车撞扁悍马的图片相信让很多网友印象深刻,当网友惊呼我们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校车时,贵阳有了如此安全的校车,可孩子们却眼巴巴的只能看不能坐。

这好比有个弓箭手,拿着一支好箭,连声赞叹:“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射出去。再好的“箭”不射出去,就等于无“箭”。 

http://news.163.com/11/1119/08/7J792GVC00014JB5.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510013.html

上一篇:Danbury Music Learning Center举行汇报演出掠影(2011-11-19 3
下一篇:多建足球场,少建高尔夫球场
收藏 IP: 67.172.33.*| 热度|

2 许浚远 袁贤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