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浏览秦淮河畔《秦淮流韵》大型浮雕(一)

已有 7610 次阅读 2011-5-11 19:33 |个人分类:国内所见所闻(10-11)|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秦淮河畔, 秦淮流韵, 大型浮雕

浏览秦淮河畔《秦淮流韵》大型浮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511日发布

 

在秦淮河畔夫子庙大照壁附近,南京大学吴为山教授精心创作的《秦淮流韵》25位历史人物的浮雕群,自2005年底以来向游客展示,介绍称总长80米,高2.2米,由青铜和花岗岩材料构成,以恢宏的气势展现了秦淮历史上25位历史人物,再现了秦淮河所孕育的文化和历史。《秦淮流韵》浮雕由数百块大小不等的花岗岩组成了背景墙,象征着石头城的片片历史记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贯穿于这80米石墙的是一条蜿蜓流动又波澜起伏的秦淮河,中间刻载着金陵的历史。石壁上镶嵌着范蠡、秦始皇、孙权、周处、谢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李白、刘禹锡、辛弃疾、唐寅、朱棣、柳敬亭、石涛、李渔、吴敬梓、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顾横波、卞玉京、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等25位青铜浮雕人物肖像。从中国第一个皇帝到著名的宰相,从伟大的文学家到永载史册的画家、书法家,从说书的旷世奇人到生不逢时但心不染尘、才华横溢的秦淮八艳,每个人物形象都个性分呈、神韵非凡”。(http://www.yfzs.gov.cn/gb/info/XXDT/2005-11/03/1155550896.html

下面是2011414傍晚我们在浏览秦淮河畔《秦淮流韵》大型浮雕十所拍摄的照片(一)25,(二)14张。

 

*********************88

《秦淮流韵》大型浮雕创作安装工作完成

2005-11-03 11:57:12

 

该浮雕由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长吴为山教授精心创作,总长80米,高2.2米,由青铜和花岗岩材料构成,以恢宏的气势展现了秦淮历史上25位历史人物,再现了秦淮河所孕育的文化和历史。《秦淮流韵》浮雕由数百块大小不等的花岗岩组成了背景墙,象征着石头城的片片历史记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贯穿于这80米石墙的是一条蜿蜓流动又波澜起伏的秦淮河,中间刻载着金陵的历史。石壁上镶嵌着范蠡、秦始皇、孙权、周处、谢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李白、刘禹锡、辛弃疾、唐寅、朱棣、柳敬亭、石涛、李渔、吴敬梓、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顾横波、卞玉京、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等25位青铜浮雕人物肖像。从中国第一个皇帝到著名的宰相,从伟大的文学家到永载史册的画家、书法家,从说书的旷世奇人到生不逢时但心不染尘、才华横溢的秦淮八艳,每个人物形象都个性分呈、神韵非凡。帝王之洲的王气、霸气、豪气;六朝都城的古气、文气、灵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飞人)

http://www.yfzs.gov.cn/gb/info/XXDT/2005-11/03/1155550896.html

**********************

tuniu356688的博客

南京行:《秦淮流韵》

夫子庙泮池《秦淮流韵》浮雕长卷全文(上图)

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

  百里秦淮, 源远流长,钟灵毓秀;十里珠帘, 桨声灯影,人文璀璨。其间越王筑城,秦皇断陇,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南朝奢丽,南唐文采,大明气象,天国风云及国民遗韵,莫不蕴藉王者之风范,流荡六代之金粉,洋溢十朝之灵气。千百年来,东水关至西水关一带,“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古秦淮被誉为“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

战国纷争越筑塞 南京建城始长干

战国诸侯称霸,越王卧薪尝胆。越灭吴后,遂于公元前472年,派范蠡在长干里筑城,实则军事要塞,史称“越城”。城周2里余,面积6万平方米。越城北临秦淮河,南倚雨花台,西靠长江,交通便利,山川险要,占据战略要地。战国至六朝,长干里地区人口稠密,官民杂居,商业繁荣,市场兴旺,寺观众多,为南京早期市井繁华之地。越城被称为南京建城史的开端。

始皇怒抽赶山鞭 金陵王气黯然收

一水秦淮,本名淮水,又名龙藏浦。秦朝建立,四海归一。相传始皇帝东巡会稽,途经金陵方山,望有紫气,方士徐福进言:“此乃王气。”赢政为保江山永固,扬鞭怒抽方山断长陇,以泄王气。贬抑金陵为秣陵。秦淮河故此名之。此后,南京虽有十朝建都,皆短命王朝。

乱世割壤开吴京 定鼎建业第一帝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危危乱世之际,吴大帝孙权雄才大略,纵横捭阖,雄霸江东。211年,赤壁大战不久,孙权从京口迁都秣陵,在昔日金陵邑故址筑石头城,定鼎于此,是为建业。奠定魏、蜀、吴三分天下之伟业,开创南京帝王建都之先河。

周处除三害 励志报国家

台废尚遗址,荒荒宿草中。在朝能独立,致命见孤忠。

始信读书效,因高立战功。 斩蛟与射虎,未足号英雄。

西晋宜兴人周处,少时横行乡里,乡人将他与南山之虎、长桥之蛟同列为“三害”。周处听从母亲教诲,射虎斩蛟,为民除害。斩蛟时与蛟搏斗三天三夜,乡邻以为周处已死,便皆相庆。周处闻之,震动很大,决心改恶从善,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在现今中华门门东地区发愤读书,后人称此地为“周处读书台”。周处早年仕吴,吴亡归晋。入仕后志存义烈,忠信克己,终成西晋文武双全的名将,后在战争中为国捐躯。

王与马共天下 金粉地竞豪华

317年,南方官僚和南下北方士族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王导为建立东晋朝功高至极。在登基大典上,司马睿竟要与王导同坐御床,共受百官朝拜,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以后宋、齐、梁、陈四代,依然偏安江南,立都建康,史称南朝。东晋至南朝270余年,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佛教兴旺,科技进步,宫殿宏丽,统治阶级生活奢华。秦淮河两岸绮楼毗邻,笙歌达旦,画舫穿梭,金粉飘零。后世皆称秦淮为“金粉之地”。

天开文运 书圣“二王”

东晋南朝,京都建康,乃人文荟萃盛地。文学名家有鲍照、沈约、谢灵运,文学批评名家有刘勰、钟荣,美术名家有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史学名家有范晔、陶季直,佛教名僧有尸梨密、支遁,道教名家有葛洪、陶弘景,科学名家有何秉天、祖充之……名人萃集,群星灿烂,光照天地,辉映千秋。

秦淮河畔,乌衣巷里,居有王氏大族。丞相王导之侄羲之累任右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羲之少时学书,博采众长,“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终成大才。其书法艺术成为后世楷书、行书规范,被称为“书圣”。行书《兰亭集序》、楷书“黄庭经”、“乐毅论”及“姑母贴”最为著名。羲之七子皆好书法,尤以幼子献之出众,有“破体”之称,被誉为“小圣”,与父并称“二王”。

千年一叹 百世流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六代绮梦,灰飞烟灭。隋唐伊始,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凭吊怀古,咏叹前朝。遥想当年,王谢华族显赫,朱雀桥边繁华。惜时过境迁,已化作冷落夕阳、荒凉野草。往昔画梁燕子亦飞入寻常巷陌人家。刘禹锡怀古一叹,《乌衣巷》遂成为千古绝唱,秦淮河畔乌衣巷、朱雀桥亦变成中国的名桥、名巷。

台空凤去 诗仙风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官花草埋幽境,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曰,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25岁仗剑去国,遍游名山大川,钟爱金陵山水。726年起,屡次游历或寓居金陵,徜徉秦淮,寻胜访古。闲来呼朋唤友,泛舟载酒,醉月当歌,写下佳作70余首。其中《登金陵凤凰台》、《登瓦官阁》、《长干行》、《金陵酒肆留别》最为著名,流芳后世,为历代称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语,即出自《长干行》一诗。

建康城头赏心亭 谁人能会登临意

下水门城头,赏心亭上,吊古伤今,满目兴亡。城下秦淮水,澎湃爱国热情;山川空地形,飘荡忧国愁思。自宋代起,无数诗词大家,英雄豪杰,在此吟诗咏志,联句抒怀,惟辛弃疾词挥洒千古热泪,慷慨激昂,悲凉沉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侭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缔造鬼神工 凌云帝图雄

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令工部在长干里天禧寺旧址建大报恩寺及五彩琉璃塔,名义为宣扬太祖和皇太后马氏恩德,实则纪念其生母碽妃而建。历时19年,动用工匠10万,塔高329尺,98面,耸入天表,与日竟丽。五彩琉璃贴面,上有飞天、飞羊、狮、象、人面蛇身神像,艺术精湛,空前绝后。18世纪欧洲传教士在游记中称为“世界第一巨塔”,可与罗马大剧院、比萨斜塔与亚历山大城并称“世界四大奇观”。大报恩寺塔竣工后,香火兴旺,游人蜂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纷纷题咏。爱新觉罗·玄烨南巡至此,写下《登报恩寺浮图》一诗

涌地千寻起,摩霄九级悬。琉璃垂法相,翡翠结香烟。

缔造人工巧,流传世代迁。旷然弥望远,万象拱诸天。

梨花似雪草如烟 春在秦淮两岸边

六朝时期,淮水两岸,佳丽如云。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武定桥、长板桥一带,妓家林立。“秦淮八艳”恰是一群活动在这一历史舞台上的卓尔不群的女性。她们才艺横绝,国色天香,身处青楼,侠骨柔肠。面对民族危亡,更显崇高节气。

马湘兰(15471604)原名守真,又名月娇。能书善画,尤擅兰草,通音律,会度曲,懂文学。作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转》传奇剧本。一生钟爱王百谷,真情深埋心底,表现对爱情的忠贞。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号玉京道人,出生于秦淮官宦之家,父母亡故,沦为歌妓。通诗书,擅小楷,能画兰,善鼓琴。在水西门孙楚楼与著名诗人吴梅村相识,二人因缘相投,但吴梅村畏于权势,未敢迎娶。后卞氏长斋绣佛,带发修行。

李香君(16271655)又名李香,别名香扇坠,为教坊名妓。善歌舞、丝竹琵琶、音律诗词,有正义感。其事迹因孔尚任《桃花扇》传奇而广为流传。书中以李香君与侯方域爱情为主线,突出却奁、骂筵、血溅桃扇等情节,“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表现李香君的忠奸分明和民族气节。

董小宛(16241651)名白,别名小宛,又名青莲女使。善歌舞,通诗词,精乐艺,能刺绣,会烹饪。15岁因家庭贫困沦落风尘。姿色美艳,才艺双绝,时人称其秦淮乐籍中的奇女子。崇祯十二年,如皋才子冒辟疆应试金陵,后与小宛结为连理。虽经磨难,感情弥坚。顺治七年,27岁时因肺病去世。

柳如是(16181664)名是,号如是,小名蘼芜,自号河东君。工词,善书,精绘画。诗稿有《湖上草》、《戊寅草》和尺牍。当时许多名士追求柳氏,如是毅然嫁给东林领袖、文坛名家、大官僚钱谦益。钱降清后,去北京做礼部侍郎兼翰林大学士,如是不愿随行,半年后钱谦益称病辞归。

陈圆圆,本姓邢,字圆圆,又字畹芬,幼从养母陈氏,改姓陈。晚年出家,名寂静,字玉庵。其原为昆山名妓,曾寓居秦淮。天生丽质,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绝。崇祯帝田妃之兄来南京选妃,圆圆被带到北京,后送吴三桂,再随吴到云南,托故辞掉“云南王”正妃,一心向佛。

顾横波,名媚,又名眉,号眉生,又号横波。精诗词,通文史,擅画兰,会度曲。金陵文士相聚,若无顾媚,便兴致大减。后嫁给号称“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定山作妾。龚为清礼部尚书,凡四方文士向龚氏求诗词书画,均由顾媚代笔。1657年,龚携顾媚重游金陵,寓居大油坊巷市隐园,反清义士阎尔梅躲避清兵追捕,跑进园子,顾媚慷慨相救。大文人袁枚称其:“礼贤爱士,侠骨崚嶒。”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能度曲,善画兰,知音韵,会吟诗。娟娟静美,跌宕风流。崇祯十五年,保国公朱国弼派5000兵士手执红双喜,迎娶白门。1645年,清兵南下,朱国弼降清,遭软禁。朱氏欲将白门及歌姬婢女卖掉,以赎取自由。白门说服朱氏,南下秦淮,在青楼乐妓中筹款白银二万两,朱氏得以赎出。此时,朱想与白门重圆好梦,白门断然拒绝,金陵人皆称“白门女侠”。

南都第一 金陵绝唱

柳敬亭,江苏泰县人,本姓曹,因在家乡打抱不平误伤人命,流落金陵,又因住在秦淮河边大柳树下,遂改姓柳。柳氏在桃叶渡旁“长吟阁”说书献艺。其所说的《三国演义》、《精忠传》和《水浒传》等,使听众如临其境,演技超凡,人谓“南都第一”。柳氏社会地位低微,但重义气,辨善恶,讲气节。屡拒权奸邀请,宁愿安于贫困。有《秣陵秋》长词传世,尽抒南京历史兴亡之感,被誉为“金陵绝唱”。

秦淮河畔“一枝叟”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16301707),清初书画家,字石涛,别号大涤子、苦瓜和尚、一枝叟等。康熙十九年,39岁的石涛禅居长干寺一支阁,遍揽金陵名胜,创作《金陵怀古诗画册》等。康熙第一次南巡至此,石涛恭迎圣驾。其画山水、竹石、人物、花卉,俱富新意,兼工诗与书法,尤以山水画及论著《画语录》名重天下,主张“借古以开今”,于自然中汲取源泉,被称“大江以南第一”。

江南科场屡失意 天下儒林一部书

夫子庙江南贡院,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才,仅清代从贡院中举后再中状元者就达58人之多,占全国112人的二分之一以上。当时苏、皖等地及第的大文人均在此脱颖而出。吴敬梓(17011754)为安徽全椒人,32岁移家南京,住“秦淮水亭”。多次应试举人落第。在秦淮期间,吴敬梓广结文友,绕城暖足,歌吟啸呼,相互应和。在穷困潦倒之中,历时14年完成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名园芥子 多才笠翁

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后改为渔,字笠鸿、滴凡,晚年又字笠翁,别号笠道人、湖上笠翁、芥子园主。为清初著名戏曲家、戏曲理论家、小说家、园艺家、美食家。其筑于秦淮东南隅的芥子园,“地不及三亩,但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桥梁,凡山居可有之物无一不备”,在中国造园史上影响甚大。还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芥子园画谱》、《笠翁诗韵》、《笠翁词韵》和《笠翁对韵》等。

  图片见我的新浪博客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e506560100kjgo.html

http://blog.tuniu.com/tuniu356688/entry/18178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443053.html

上一篇: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大照壁
下一篇:浏览秦淮河畔《秦淮流韵》大型浮雕(二)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