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感受通讯手段的巨变

已有 3034 次阅读 2011-3-4 17:11 |个人分类:民生问题小议(10-11)|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感受, 巨变, 通讯手段

感受通讯手段的巨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34日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228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有一小段是说通讯手段2010年变化的。(见附)

 

 

我不由得联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通讯手段巨大变化。

先来说说我在北师大感受的邮局变化。记得1954年秋自上海乘坐火车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第一年住原辅仁大学旧址定阜大街的北师大北校,学校对面有座十分简陋的副食品商店,里面有间极其简陋的邮局代售点,我们通常是在那里寄信的。1955年学校机构和大部分的系迁往现在的新址新街口外大街,在四合院办公楼(三层)的旁边后来盖了一座服务楼,在该楼一楼有一间面积不大的北师大邮电所(100875,那就是北师大的邮局,它见证了从50-90年代末北京师范大学的风云变幻,那时国际邮件和长途电话和大宗邮件要在北环路的北太平庄邮电支局(10088)办理,小小的邮局应付近万名师生,业务之繁忙可想而知。2006年后由于丘季端体育馆的兴建,服务楼拆迁到现在校园西面的临学生宿舍的一片空地上,比原来的邮局面积大了好几倍,但是离教职工的住地和办公地却是个大吊角,远了不少路程,一般人去那里还不如上北太平庄邮局,而且自2002年起我也不住在北师大,所以很少去。不过对于学生来说,是方便了很多。寄到北师大单位的邮件一直是通过学校收发室转的,除了挂号件要自己去邮局取,但是寄往学校住址家中的邮件学校收发室并不管,那由邮局直接送到家里,这种双管齐下制度一直没有变。

 

再来说说电话,学生时代住学生宿舍除了宿舍楼门口有部分机,整座楼没有电话亭。1958年留系任教,全系也就系总支和系办公室两部分机电话,1960年我被调往校部科研部门工作,办公室里有部分机电话,不过是不允许为私事通话的。在六、七、八十年在学校里无法打国际长途电话,打国内电话要去学校的电话室申请在学校的电话室里打,而国际长途往往要到西单的长途电话大楼里去打。1960年起学校组织文科学生下乡三结合劳动,那时我负责协助学校领导联系文科文史、政、教、外五系,在北京郊区各个公社大大队之间很难通过电话联系,因为大队只有一步手摇式电话机,还经常通不上话,反而不如自己骑自行车了解情况传递信息快,在那时骑自行车是最佳手段,所以我曾创造一天之内骑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到顺义县焦庄户大队的100多公里里程的记录,脚踏板坏在牛栏山,照样骑回北师大,现在想起来,精神力量是主要的。1964年秋我们去陕西西乡县扬河公社李家沟大队参加农村四清社教运动,我所在的大队有三位省委书记级的中央党校高级理论班学员(其中有1958年时河南省委农业书记史向生等),我在大队办公室工作,大队并没有电话,主要通讯靠两条腿,上面要开电话会议则需要步行45分钟到扬河公社去。那时无法想象和在北京家中亲人通电话,写信是主要方式,一般一封信的往返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因为信从大队带到公社,由邮局转辗县、北京再返回,其中转站太多、太长,好在丢失信件的情况很少。

 

住在北师大家中可以安装电话是件很荣耀的事,因为并不是什么人都被允许安装电话的,在80年代中,6220电话局分局设立增容,使得我们有机会申请在家安装电话,具备副教授职称并且是教学工作需要的,经过申请批准后才能给你一个电话号码,还要缴纳4000元左右的安装费用。而一个塑料电话机座要价500元。而那时许多人家里是没有电话的,打电话需要到外面的零时电话站接转电话的,相当的麻烦。如果要通国际长途还得专门申请批准开通,要自己到索家坟电话局去专门办理。记得到了20008,我申办了第二部座机,那时包括装移手续费、工费及料费总共235,比起80年代中要便宜多了。在手机普及的时候,作为过度,学校主要干道设立了许许多多的微型电话亭,也方便了人们的通话,不过因为需要投币开通使用起来也不是十分方便。

 

下面说说手机,1992年初我由美国转道香港回北京,在香港工作的姐夫接我时手持大砖头手机,那时这种移动电话是十分吃香的。用不了多少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移动电话越来越小型化、便捷化、普及化,大众价格也越来越便宜,这种变化之快简直是令人目不暇接,几乎无处不在,无人没有,极大地方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大大缩短了信息的交流。手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固定电话座机和公共电话亭的功能,取代了电报和信件的某些功能,固定电话再也不是什么特殊身份的象征。记得我在2007年先后走访云南和新疆,深感移动电话手机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相比之下,我在使用手机上远落后于90后、80后了。

 

至于网络通讯发展之快同样是速度惊人的,别的不说,1992年学校才开始开通电子邮件服务,当时主要是服务于教学研究需要的,申请开通需要向学校主管教务长提出申请,向学校方缴纳1500元管理费才行,我属于文科最早使用电子邮件的一批,当时使用的电脑还处在286386阶段,即使如此对于一些人联系出国等还帮了大忙。现在运用e-mail通讯,快速学术交流,传递图像等已经极为普遍,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交流和通话,提供了又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

 

21世纪是网络时代来临的世纪,是电子通讯大普及的时代,谁在这个领域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谁就将通讯手段上运用自如。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有一段文字:

****************************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329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985亿元,增长21.6%;电信业务总量30955亿元,增长20.5%。全年局用交换机容量减少2707万门,总容量46559万门;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0]6433万户,达到150518万户。固定电话年末用户2943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9662万户,农村电话用户977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1179万户,年末达到85900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11]4705万户。年末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24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6.5/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01/c_121132026_1.ht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418721.html

上一篇:建议今后统计公报中提供更多的图表
下一篇:小议媒体报道两会
收藏 IP: 220.155.35.*|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