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漫谈春节回家潮

已有 2955 次阅读 2011-1-24 16:51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黄安

漫谈春节回家潮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124日发布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回家潮也是我国人流潮中最重要的往返潮,农民工返乡潮、学生放假潮、公务员工薪族探亲潮、加上节假日难得聚合的旅游潮,如果汇集在一起,给交通运输造成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尽管多年来节前票价提升且一票难求,近年来极端恶劣天气频繁袭来,这一波又一波的人潮涌动,依然此起彼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春节回家情结难以用经济账来“科学”计算,虽然春节回家的费用和时间需要规划,但是这个节日“点”是无法提前和推迟的,你可以错开休假,但是那不是过节。从人文情怀、民族习俗、家庭亲情角度来解剖春节回家潮现象,路途难、开支大、时间长就不在话下了。

 

从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角度看,春季安排在这个时候,一年之计在于春,休整后迎接新一年,学校的寒假也安排在这个节假日的中间,不是什么头脑发热的选择。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由农村走向城市空前大转型的社会运动来考察,从社会学、人口学的角度来考察,全球人口最大规模的流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个人盲目意志的选择,我们需要科学的调查和调控,我们可以疏导但不能拒绝,我们必须适应和做好服务。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口的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及海内外流动规模都是空前的,就是说我们的社会经济越来越好和人口流动越来越扩大,基本上是成正比的,春节前后人口流动潮虽然不为GDP却必然拉动GDP,春节前后大人口大流动在一定意义上折射了社会的大变动(例如南方农民工的返乡潮)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全面温饱型的转化。

 

从政府服务职能的角度看,全力组织好春运全过程,是显示政府强有力组织能力和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绝好的检验机遇。从应对突发事件的角度来说,春季返乡潮的既定预期,和突发的极端恶劣气候往往给预期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外地农民工的心态变化往往影响返乡潮流的提前或推迟。如果从应对特殊时期的人口大流动的角度来看,那么无疑是一次和平时期组织约28亿人次个性化的人口流动潮的大练兵。最近网上看到有人把春季回家潮和“愚蠢”之说联系在一起。笔者尊重这一独家之言,但不能苟同。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不至于那么“愚蠢”,而且对于涉及20多亿人次的个性化又是群众性特殊活动来说,还是不和“愚蠢”与否的讨论联系在一起为好,不信问问农民工,问问已经和准备上路的探亲大军的人们。

 

春节回家对我来说,实际上次数少之又少。幼年和中学时期和父母在一起过春节,大学学生时期在北京的四年我没有回过在上海的父母家,其中只有暑期回家过一次,那时激荡的革命年代“四海为家”的家庭观念和现在不大相同。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期间寒假回上海或广州探亲的时间也不多,并不是不想回,而是那时的运动频繁,交通也不方便,记得1962年那年去广州,在在火车上整整开了48小时,车过武汉还得火车轮渡过江和那时的交通拥挤相比现在要好的多。自1968年以来岳母和我们同住,而上海的亲人又齐集一堂,我的春季几乎每年都在北京过的。2004年岳母去世,北京成了两人空巢家庭。其后时而在美国和孩子在一起过春季,不过那里严格说来只是休息而不是欢度春节。2009年底小外孙来北京和我们团聚,但是大人没有春假,只能隔洋拜年。今天春节依然只有我们两人世界,已经习惯了,春节回家就是待在北京安安静静地过春节。对我个人来说,很难体验那些“常回家看看”人们的心情。在美国,暑假时间回国比春节更合适,原因是圣诞节相当于美国的“春节”,不能过两个春节,这和国内的情况是不同的。在北京每年过春节最多的就是打电话,越洋电话、国内电话、市内电话,是个球情、国情、区情、社情、人情、友情、亲情的热线沟通,也有亲友来访,不过住在天通苑的好处多,离学校和研究院太远,无需登门造访。春节期间也是交通塞车最少的时候,北京市一下子走了200多万流动人口,交通状况自然改观,而且物业将暖气供应得足足的,不怕外面天寒地冻。当然春节期间文艺节目也更精彩。此外对我来说,春节意味着要把家庭卫生从里到外打扫一遍,包括地板打蜡,虽然宝洁员难找,不过我本人就是宝洁员,这可难不倒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407462.html

上一篇:再谈科学网博文的“兼容并包、趋同存异”
下一篇:抄袭鉴定再成一些涉嫌学术不端事件的焦点
收藏 IP: 220.155.36.*| 热度|

6 郑永军 唐常杰 贾利军 蔣勁松 刘进平 罗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