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胡文彬著《感悟红楼--一个红边梦痴的阅读心语》提要

已有 6685 次阅读 2010-11-22 08:06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提要, 胡文彬, 感悟红楼, 阅读心语

胡文彬著《感悟红楼--一个红边梦痴的阅读心语》提要

 

黄安年辑胡文彬著  黄安年的博客/20101122日发布

 

书名:       感悟红楼--一个红边梦痴的阅读心语

著者:      胡文彬

出版社:    白山出版社

责任编辑:   邢志有  韩光

装帧设计:   王婷

责任校对:   彭和群

印刷:       沈阳市委机关印刷厂

发行:       白山出版社

版次:       20109月第一版

印次:       20109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170X 240

印张:      27

字数:       415000

页数:       417

定价:      48.00

印数:       2500

ISBN        978-7-80687-790-6

这是著名红学家胡文彬撰写的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最新出版的一部,如他所云虽步入古稀之年,仍然奇乐于书,笔耕不辍。 他在本书卷首心语中称:感悟红楼,是从“走近”开始的,但还必须“走进”。不“走进”,难以产生心灵的“撞击”,只有用心去“撞击”,方能由“感”入“悟”。书中分小人物谈、文本抉微、梦边考信、脂批疏证、校红唾余、方言构成与演变等七卷辑录了短文141,并有附录两篇。作者在后记中谈到收入在本书中“小人物谈”“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认识,新的思索!”收入本书的“梦边考信”,则“是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在京城或外地各大图书馆读书时记录的有关曹家家世的资料,觉得尚有补充和参考价值,故整理成文,公诸同好分享。” “校红唾余”,是2007年参加新校本“三版”修订过程中写的“校勘”手记,有一些篇目是近来才依据当时记录的卡片内容补入的。

 

作者简介

胡文彬,祖籍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3910月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九区瓦盆窑村(今盖州市黄土岭乡和平村)。1961年,从抚顺市一中毕业后,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读书,1966年毕业。1968年入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20年,19872月转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平生酷爱《红楼梦》,沉酣一梦,久而不觉,痴而不悟。近年著有《冷眼看红楼》、《读遍红楼》、《红楼梦人物谈》、《〈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红楼梦与台湾——跨越海峡两岸的记忆》等数种。而今虽步入古稀之年,仍然奇乐于书,笔耕不辍。

青山在,人未老!

本书目录

 

卷首心语                                     

 

卷一  小人物谈

拿草棍儿戳老虎鼻子眼儿

——夫人之“愚”

桃未芳菲杏未红

——邢岫烟之“穷”

开到?事了

——麝月之“了”

一语成谶:金钏掉在井里头

——金钏的“情”与“烈”

看的透,做的绝

——玉钏儿之“尝”

心痴意软,终吃了这亏

——尤二姐之“软”

“设计”害人反成拙

——宝蟾之“毒”

抓尖逞强,狐假虎威

——秋桐之“逞”

“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赵嬷嬷的“揭秘”之道

早吓的都丢在爪哇国去了

——璜大奶奶之“变”

“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回去等我……”

——周瑞家的“显”与“弄”

明里不敢怎样,暗里来算计了

——马道婆的“道”与“法”

箕裘颓墮皆从敬

——贾敬的“空”

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放手了!

——贾赦的“色”

一样“丧”事两样情

——贾珍的“奢”与“孝”

内惧外浪皆自惹

——贾琏的“惧”与“浪”

春已尽,剩有者番花信……

——贾兰之“兰”

亏你还是一个“爷”

——贾环之“赖”

一块未经“幻化”的元石

——石呆子之“呆”

这王爷,鸣锣张伞而来

——北静王的那张伞

恃“墙”逞“强”终为患

——贾蔷的“蔷”与“墙”

水边月下多假勤

——贾芹之“勤”

中有微怀一瓣香

——林如海之“影”

枉劳苦口指迷津

——秦钟之“劝”

诚心守仁则成形

——薛蝌之“诚”

假作真时真亦假

——甄宝玉之“假”

善“赖”则荣

——赖大之“荣”

小儿常情,千里伏线

——板儿的“缘”与“圆”

喜的他屁滚尿流

——封肃之“俗”

世路难行钱作马

——邢德全之“叹”

同在医门,各行其道

——张太医之“论”与王一贴之“油”

 

卷二  文本抉微

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

——贾母“怒”态中透露的信息

一缕笛音来,凄凉寂寞心

——贾母“闻笛”感凄清

微步动瑶英

——林黛玉的“走”态

看教鹦鹉念新诗

——花蕊夫人《宫词》与“鹦鹉”学诗

贵妃没后巡游少

——从元春到贾妃、元妃、贵妃……

抱琴非本意

——抱琴与元春的婚姻悲剧

箫声悠悠风月冷

——佩凤“吹箫”故事解疑

莲疏藕折香风起

——《红楼梦》中的“藕官”与“菂官”

深宫桃李飞成雪

——茜雪非“雪”

借问谁传义女铭

——宝珠与瑞珠名字之谶

柳枝弱而垂流

——柳嫂取姓寓意

风花一去杳不归

——呼唤“珊瑚”

绕床三匝呼一掷

——贾环的“赌相”

羞见夫人

——夫人之称出自李白诗

 

卷三  梦边考信

“公所感,可以思矣”

——曹寅题徐元文《感蝗赋》原文

桃叶闲情恨未空

——朱彝尊给曹寅书

贵于盐运,败亦盐运

——曹寅与《两淮盐筴志》

留得珍籍惠后人

——曹寅刻《楝亭十三种》

千呼万唤始出来

——题曹寅《太平乐事》之立亭

以壮观其卷轴也

——曹寅题《众爵齐鸣图》文录自徐渭《画鹤赋》

曹寅笔下的“老货”

——读《续琵琶》杂录

康熙南巡中的曹寅

——读宋荦《迎銮日记》摘记

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

——读《圣驾五幸江南全录》录异

四虫皆吏道所致

——李煦题徐元文《感蝗赋》文

辽东之曹皆祖魏武

——读薛福保《曹氏族谱序》

渡海料是情缘深

——读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曹寅传》

 

卷四  脂批疏证

作者读过《麻衣相法》

——脂批引《湘山野录》文字

孔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

——脂批引《论语·述而》文字

翻“贤贤易色”一句筋斗

——脂批引《论语·学而》文字

诸儒皆画鬼者也

——“画神鬼易,画人物难”出典

是作“微露。卸春掛之萌耳”

——脂批中的标点问题

何等气魄,真有“射石饮羽”之力

——脂批引《吕氏春秋》文字

孙悟空七十二变

——读《路史后记》小识

看官者意为是否?

——脂批中“大江东去”杂识

吴道子画顶上圆光

——脂批引杨慎《画品》文字

久读黄庭世念疏

——王梅隐史事补遗

官断十条路

——脂批引俗语例

老杜作诗,点石成金

——脂批引《列仙传》语

掩耳盗铃,哄人而已

——脂批引《吕氏春秋》语

横云断岭,开门不见山

——脂批“开门见山”另样用法

不是冤家不聚头

——脂批引《坚瓠四集》语

应天为南直隶

——脂批引《在园杂志》又一例

人心之褊浅可知

——脂批引《牧民忠告》语?

多官,今是多多也!

——脂批评多官与多浑虫

书房伴读,累累如是

——脂批中的“伴读”略解

狱神庙不是狱、神、庙

——脂批中的“狱神庙”解

坡公听鬼之遗事

——脂批引明人笔记例

世有以假象作掩护者

——脂批引《谢天香曲》句

整瓶不动半瓶摇

——脂批引《镜花缘》语?

小儿易哄?

——脂批引俗语释例

孟子率成大儒之名

——脂批用“孟母三迁”之典

五陵少年轻薄客

——脂批“五陵心意”解

求人难于擒虎

——脂批用《琵琶记》中语

风马牛不相及

——脂批引《左传》语

老鸦窝里出凤凰

——脂批引方言俗语释例

金盆虽破分量在

——脂批引俗谚直解

朋比为恶,看官着眼

——脂批引“狐群狗党”语说豉

否定,要实事求是

——关于一条“脂批”的“纪年”

证据,在《引言》中

——程伟元、高鹗见过“脂批”

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

——脂批引“造化主”论源

 

卷五  校红唾余

“拗”不应改“拘”

平复与平服

一片夏云起,千山飞雨来

一滴与素习

咕咕唧唧与咕咕嘟嘟

姑娘还是婶娘?

是“定”不是“订”

既有“不足”,何必“六足”

千年松根、茯苓胆,是两味药

 “三百六十两”是衍文?

从“忌针”说起

消索还是“萧索”?

疾忙与急忙

陇水还是泷水?

 “耽耽”应改“眈眈”

影响与影儿

从“颇颇”说到“调拨”与“挑拨”

 “恶梦”与“噩梦”

 “赔不是”还是“落不是”?

 “梯己”不误,“体己”也对

 “掰”与“扮”哪个“香”?

 “才然”无错,何故删“然”?

 “催水”还是“炊水”?

 “疼”遍红楼

 “足的”已够,不必再“闹”

 “一顿把”,何必“扒”

 “料”不误,“略”差一点

 “小器”不误,何必改“小气”?

 “搅家精”,“别无参证”?

闲为仙人扫落花

 “擤”与“醒”音同义不同

“待”不可代

睄了车与瞧了车

嚼舌根与咬舌根

 “颜其额”与“题其额”

 “袖子”不“简洁文雅”?

 “挣扎”得太辛苦

《楚江情》不是《楚江晴》

 “白冷着”不是“白日冷着”

飘人与瞟人

 “番”乃翻之俗字

木璧与隔壁

  ”字乃“避讳之义”?

 “丕极”是谁之“原笔”?

 “扇”与“搧”,哪个也不是“原笔”!

 “不耐烦”也无可“奈何”

偕鸳乃偕鸾之误

残年,“亦雪芹原笔”

 “出则”与“出处”孰明?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卷六  方言构成与演变

一、《红楼梦》方言构成的考察

二、《红楼梦》方言演变的轨迹

三、《红楼梦》方言研究与校勘

附录:在马来西亚大学举办“《红楼梦》与国际汉学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

 

后记


本书卷首心语

《红楼梦》是一个艺术的世界,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欢乐也有泪水的真实世界。当我决心走进这个有几分遥远又十分亲切的世界的时候,我并不是要找出对这个世界一切事物的解释和答案。因为我知道一切解释,正如一切事物的开始,一定是隐藏在无限之中的,所以它总是让人们感到有几分神秘,即使它也有袒露的那一部分也是如此。

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曾经这样说道:“我希望能认识那个不可知的事情之所以是不可知的,并不是因为我的理性这样要求是错误的(我的理性要求是对的,因为离开了它,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而是因为我认识到我的智力的限度。”他的谦虚令我感到惭愧,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太伟大了,而是这个世界太过于奥妙无穷了!一个人即使毕其一生的精力,也只能知道这个世界中的一点点而已。

但我绝不因为自己的愚拙而放弃追寻一切不可知的东西。“我必须找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必须分清真理和谬误。”(托尔斯泰语)

感悟红楼,是从“走近”开始的,但还必须“走进”。不“走进”,难以产生心灵的“撞击”,只有用心去“撞击”,方能由“感”入“悟”。我“走进”《红楼梦》是为了找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分清真理和谬误。至于每个人最终能够“感”受到什么,能够“悟”出多少,那要看自己的缘份和智慧,重要的是我们去“悟”的过程所获得的种种心灵启示!

今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西历82)是家慈九十周岁诞辰。母恩难报,怀念之情从未稍忘。今值本书付梓之际,特将本书呈献给我亲爱的母亲大人,期盼她老人家在遥远的天国里得到一丝宽慰!

2010322

写于京华饮水堂

 

本书后记

在完成《红楼梦人物谈》一书的写作出版以后,我对小说中的一些“小人物”产生了兴趣。他们地位虽然卑微,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人格自尊并不比那些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低下。仔细阅读文本,我发现许多小人物说出的话看似粗俗浅薄,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撞击力。于是我将品评的视角转到小说中的小人物身上,一篇篇写下来,不知不觉竟又写出30余篇(其中10篇已收入《胡文彬谈红楼》一书内)。如今将余下的20篇翻检出来重读一遍,仍然觉得他们很可爱,有一种另样的审美价值。或许出于这种偏爱,我把这一组“小人物谈”收入在本书中。我想这些“小人物”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认识,新的思索!

收入本书的“梦边考信”,是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在京城或外地各大图书馆读书时记录的有关曹家家世的资料,觉得尚有补充和参考价值,故整理成文,公诸同好分享。其中表达的某些意见,不过是一孔之见,毫无争胜前贤时彦之心,倘有言语过当之处,诚望读者先进指正赐教。

本书最后一部分“校红唾余”,是我2007年参加新校本“三版”修订过程中写的“校勘”手记,有一些篇目是近来才依据当时记录的卡片内容补入的。在这次校勘中,我集中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重读已出版的早期抄本影印本和当代出版的多种校注本,以及近百年来所发表的有关《红楼梦》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论文与专著。我深切感受到《红楼梦》语言的魅力无穷,而以往很长时间里却对此认识不足。我知道自己不是这方面的专门家,所以收进本书中的50篇“手记”只是表达自己对某些文字的关注,提出一些感想似的疑问向专门家们请教。我一向认为,每一位校勘者都是希望为读者提供一部可以信赖、忠实原著风貌的读本。不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校勘工作,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和不足,但他们绝不会心怀不敬地对待曹雪芹与《红楼梦》。明乎此理,我想校勘出版各种有特点的新版本都应该受到欢迎!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得到许多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丹东《辽东学院学报》、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学报》、贵州《铜仁学院学报》、河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红楼研究》等杂志先后刊出了其中的一些篇章,在此谨申谢忱。我要特别感谢吕启祥学姊的先生、著名美国史专家黄安年教授,承他们的俯允将本书中的个别篇章发表在他的网页上。小女力元在工作之余为我打印校对书稿,我深感宽慰。今天本书即将交由白山出版社出版,对邢志有社长、董志新总编辑慨然接纳出版和对书稿付出的辛劳深表敬意和谢意!

当本书结稿之际,时逢我“枉入红尘”七十年。岁月蹉跎,慨叹良多。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红边梦痴,所感所悟都是来自于《红楼梦》,我深深地感谢曹公雪芹带给我的快乐与感悟!

2010410

写于京华饮水堂

(感谢胡文彬先生惠寄作者简介、目录、卷首心语和后记)

附图20幅笔者由翻拍自该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386229.html

上一篇:《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提要
下一篇:道钉,不再“沉默”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