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谭凤嬛画《红楼人物画集》提要

已有 7770 次阅读 2010-9-7 07:40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提要, 谭凤嬛画, 红楼人物画集

谭凤嬛画《红楼人物画集》提要

 

黄安年辑  谭凤嬛绘    黄安年的博客/201097日发布

 

画集名:      红楼人物画集

       谭凤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发行:        商务印书馆

印刷厂: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06 1

印刷时间:   20106月第1次印刷

开本:       1/16   787X1092  印张 15.3/4

定价:        55.00

页数:       18+230

ISBN:        978-7-100-06777-5

 

作者简介:

  谭凤嬛,亦名凤环,1966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平县,自幼喜爱绘画,长期自学工笔人物,1995年拜冯其庸为师,1966年师从著名工笔画家晏少翔先生。画作散见于《中国与世界》、《美术观察》、《经典艺苑》、《中华文化画报》、《红楼梦学刊》、台湾《工笔画》、日本《吴市杂志》等刊物。著有《国画入门--工笔人物》一书,为冯其庸先生《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一书插画,另为线装本作墨线插画,并为冯其庸先生主编《八家评批红楼梦》、李希凡先生的《传神文笔足千秋》,及《红楼十二钗评传》《红楼梦》《邯郸记》《精忠岳传》等作插画。

  

目录

  十年辛苦画红楼——谭凤嬛红楼人物画序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人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第十七回 至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冈府归省庆元宵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绵绵静日玉生香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平儿软语救贾琏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灯谜贾政悲谶语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丹亭艳曲警芳心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楼梦通灵遇双真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湘馆春困发幽情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宝钗羞笼红麝串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情女情重愈斟情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麒麟伏白首双星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耻辱情烈死金钏

  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肖种种大承笞挞

  第三十五回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金莺巧结梅花络

  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分定情悟梨香院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鸳鸯三宣牙牌令

  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红院劫遇母蝗虫

  第四十四回 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出望外平儿理妆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雨夕闷制风雨词

  第四十六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鸯女誓绝鸳鸯偶

  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粉香娃割腥啖膻

  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 坞雅制春灯谜

  第五十二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晴雯病补雀金裘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熙凤效戏彩斑衣

  第五十五回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幼主刁奴蓄险心

  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第五十八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第五十九回 柳叶渚边嗔莺咤燕 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第六十一回 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第六十六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人空门

  第六十七回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

  第六十八回 苦尤娘赚人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第六十九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第七十一回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第七十三回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

  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第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伶斩情归水月

  第八十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士胡诌妒妇方

  第八十一回 占旺相四美钓游鱼 奉严词两番人家塾

  第八十三回 省宫闱贾元妃染恙 闹闺阃薛宝钗吞声

  第八十五回 贾存周报升郎中任 薛文起复惹放流刑

  第八十七回 感秋深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人邪魔

  第八十九回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

    第九十二回 评女传巧姐慕贤良 玩母珠贾政参聚散

********************

楼——谭凤嬛红楼人物画序

 

冯其庸

 

  我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计划评批《红楼梦》的,我在开始这项工作以前,就先对谭凤嬛女史说,我的评批本《红楼梦》希望由她来画插图。从那时到现在,凤嬛女史从事《红楼梦》的绘画创作,转瞬已十好几年了。

  

  凤嬛女史从我告诉她这个意图起,她就开始作认真的准备。但她的准备却不是打草稿画草图之类的事,却是认真地临摹起唐宋的人物画来。这一点也是我早先就嘱咐她的,这时她就认真做起来了。我记得她反复临摹《簪花仕女图》全本计共四次,留下了四个画件。除对全图的临摹外,还单临过其中单个的人物,也不下三四个人物之多。在临过《簪花仕女图》后,她又下功夫临《虢国夫人游春图》,那件临本颇受当时画界师友的好评,我在《墨缘集》里还印过这幅画的照片。之后,她又临摹了《八十七神仙卷》全卷,也是反复临摹了三遍,后两卷都画得不错,都已装裱成卷了。后来她又画过《五百罗汉图》,也是画了三遍,这是一个特长的卷子。之后此长卷被刻成木雕,由徽派老艺人王金先生和他的徒弟刻了一年才得以完成,全长50米,现陈列在无锡祥符寺(灵山大佛)博物馆。所以凤嬛女史的这种别具匠心的准备工作,虽然花去了大约有三年的时间,却实在是为她后来的绘画道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认真分析谭凤嬛人物画的线条可以看到与现在流行的线条迥然不同,其原因就是因为她直师古人。

  

  谭凤嬛的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我觉得至少有三点是很突出的,是与流行的画法有区别的:

  

  一是她的人物线条的刚劲有力而富于质感。古人说“屈铁盘丝”,是指线条的均匀而富于力感,也就是我说的“刚劲有力”。这种力,是要线条从头到尾的贯彻而不是仅指线条的某一段,这就要求画家的笔力要能贯彻全线。再进一步说,线条不仅要求“刚劲”,而且还要求能具有质感。古人说“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这“出水”和“当风”,说明白一点,也就是质感。画衣服能画到像“出水”一样的贴体甚至可见肌肤,画衣带而能飘举当风,岂不是画出了衣带的轻柔,而这“出水”“当风”两者,实际上都是说的线条的质感。谭凤嬛的人物线条虽不能说已如古人所说,但她却是以此为追摹的目标的,因为她临的古人的画本就是如此。所以仔细分析她的人物线条,确是有别于现今流行的线条。

  

  二是她非常善于构图造型,这一点,我觉得是她的特长。人物画,尤其是带故事性的人物画。一是难于构图,二是难于造型。构图是指把一桩故事,用一个最恰当的画面,把情节的内容准确而美观地组合起来,这就需要画家具有构图的能力,这方面,谭凤嬛似乎具有她特殊的天赋。她所画的人物画,包括具有情节性的多人组合的人物画,都是自己独创的,而不是临摹古人的。不仅如此,她还往往同一情节和人物,能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画面而又同样合理好看。《红楼梦》里不少著名的情节,她都画过三种以上不同的构图,如“宝黛读西厢”、“贾政打宝玉”、“尤三姐自刎”等等,她都画过多种不同的结构。

  

  人物画最最重要的除构图外,当然是人物的造型了。画家创造一个形象,并不是容易的,它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和条件。线条的优美准确是最基本的条件,此外,就是勾脸、撕发和整个人物的体态。现在流行的中国画的人物画,大都受西洋画的影响,具有浓重的油画或水彩画味道,而谭凤嬛的人物画,还是纯正的传统线条的画法,具有古典美的风范。吸收西洋画法,甚至临摹西画的经典作品,创作油画,这都是艺术的一个专门类别,并没有什么不好,也可以说是艺术的一种发展和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外来影响的新画法,传统的画法就应该抛弃,所以谭凤嬛直接继承唐宋人物画法的取向是很难能可贵的,而她所作的人物的勾脸、撕发和体态,都能和谐一致,显示出具有中国气派的纯真的美。尤其是她所画古代人物的脸型,都明显的具有古典美的特色。而她在撕发上,可以看到画中美女的发髻浓如乌云,而细审则缕缕青丝,历历可数。还有她的人物的各种体态,都能自然妥帖而优美动人。人物的姿态,是人物美的最关键的一点,昔齐白石老人有画背面美人一图,自题说是临王梦白,还说读者如对看王画原作,自能辨其谁是谁非。白石老人这段题记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细看白石老人此画也确实是美,美在哪里?美在体态的优美,用笔的舒展流畅。画美人而不画脸,已是很难了。光看背面而要让读者看出她的美来,那就只有靠体态的魅力,线条的魅力。古人曾有形容这种背面美人体态之美的诗句,说“痴心欲掉画图看”,这也是绝妙的题句。由此可见体态之造型,体态之自然优美,也是人物画的重要因素,而谭凤嬛的红楼人物画,在体态的构造上,往往匠心独运而得其自然,因而能生动传神。

  

  三是谭凤嬛作红楼人物画,她不仅仅是在“画”上用功夫,而且是在“书”上用功夫。她在创作之前,首先是认真读《红楼梦》原书,而且是一句句地认真地读,认真体会书中的意思,认真体会人物的心理状态,这样,她首先从《红楼梦》里得到了感悟,得到了灵感,才能产生构图和人物的形象。因此她的构图和人物,不仅贴切于《红楼梦》的原文和故事情节,还富于内涵,令人屡看不厌。

  

  我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于2004年底出版,出版后红学界和画界对这套插图都非常感兴趣,香港和深圳有两位朋友还多次来电话想收藏这套插图的原作。另一个反映是说,这是与原先流行的刘旦宅、戴敦邦两位画家截然不同的画法, 是完全崭新的面貌,因此形成了三种各具风格特色的红楼画风。当然艺术愈丰富多彩愈好,能在《红楼梦》画的领域里增添一种崭新面目而又能卓然自立的画风,这当然是红楼佳话也是艺术繁荣的反映。

  

  谭凤嬛是在2003年就画完这套插图的,至今又已六个年头过云了。最近我看到她新创作的一大卷纯用墨线画的人物画,其中有不少是红楼人物,也有不少是历史人物。我看这批画(共有60多幅),使我眼目一新,我觉得她的画又经历了一个历程,又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大步了。这一大步,既是向古人的靠拢,更是与现实的贴紧。向古人靠拢,是指她的线条和墨法,让人感到轻灵飘逸而又刚劲有力,柔和自然,是继承古人的传统;与现实贴紧,是指她的画有新意,是她读古会心之所得,不是单纯的拟古。

  

  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强大的,它能适应各个不同的时代而产生新变,我们的绘画史所以能截然分出各个时代的界限来,就是中国绘画一直在跟着时代前进,跟着时代变化,而最根本的一点,是它始终是在中国绘画传统的基础上的变化,而不是抛弃传统完全毫无根据地任意乱来。

  

  艺术是不可以速成的,它必须画家下苦功,认真的学习文化,学习前人成果,学习传统。

  

  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文化艺术,也无论是科学技术,都是需要积累的,不重视传统,不重视积累,完全想白手创新,那是无知,是倒退。倒退不是前进,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但此风还未涤尽,至今还有一些人在把倒退当作前进,原因是想标新立异,一鸣惊人,想一蹴而就,不想下苦功夫。但这是行不通的,实际上这是艺术的大忌,也是学问之大忌,无论是艺术还是学问,都不是可以速成的,恰恰相反,它需要下极大的苦功,需要超出名利之外的全身心的追求,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

  

  所以,谭凤嬛画家的这部红楼梦人物画册的出版,至少它可以告诉世人,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是茁壮强盛的,传统艺术不是僵化的而是活生生的,只要你肯下苦功,你就能得到你应有的成绩。

  

  应该坚信,在我们面前,艺术的道路是宽广的,我们国家的历史悠久,山河壮丽而广阔,有着取之不尽的题材,有着丰富多彩气壮山河的历史生活,有着十三亿人民众志成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壮丽的史诗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可以描画不尽。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古人早就说过“有容乃大”。我们有“容量”可以吸收并消化外来的一切。我们并不褊狭和闭塞,更不会排外,凡一切先进的健康而有益的东西,我们当然应该吸收。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自己的传统完全跟着别人走。我们应该看到,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自有它的广阔的前景和崭新的未来。

  

  我们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2009911日于瓜饭楼****************************

 

《红楼梦画集》后记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无人指点,只好自己胡乱涂抹。在农村书也很难买,当我得到《红楼梦》这部书时,如获至宝,从此便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读也是它,画也是它。

  

  由于画《红楼梦》中的人物,我有幸认识了冯其庸先生并拜他为师,从此后受益良多。1997年,冯先生让我给他正在校注评批的《红楼梦》画插图,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期间我反复研读《红楼梦》,多次临习古画,加强基本功训练,终于得到了冯先生及其他良师益友的认可。 

  

  创作选题要适合自己,不然就不能得心应手。许多前辈画家都有《红楼梦》题材的作品传世。该如何下手,如何拓展新题材,成为我新的课题。在探索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绘画方式。《红楼梦》插图的创作,主要是依据书中的文字描写。对于人们熟知的人物情节, 我在设计构图时,尽量避免画面与别人雷同,有时甚至数易其稿。比如“宝黛读西厢”情节,我着重体现“妙词通戏语”的“戏”字,画面中宝玉笑嘻嘻地指着黛玉说“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体现黛玉未翻脸前的一种相互融洽交流。“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许多画家都画过,但大多以晴雯为主要人物, 而我却选择了以探春为人物中心。“秉烛开门而待”的画面体现了探春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突出一种蓄势待发的氛围。书中很多细节的描写,为我作画提供了依据, 即便冷僻的情节也可以发挥想象的余地。“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最早构图是把黛玉放在窗内,宝玉在窗外听。我看来看去都不满意,后来想起曾看过的一幅画,画中只有一个竹帘,一只鸟儿从帘外飞过,很有意境。受到那幅画的启示,我试着把黛玉安排在湘帘之内的榻上,画面隐隐约约,黛玉在帘内细细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恰好宝玉从窗外走来,还未曾看见人,先听到了黛玉的声音。一虚一实,相映成趣。窗外则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的境界。环境与人的映衬,产生了互相烘托的效果。作画的过程,既加深了我对《红楼梦》的理解,也锻炼了我绘画的能力 。这些年来,隔一段时间我就拿画稿向冯先生请教, 每次冯先生都会从构图、布局、思路、选题等方面提出不同见解, 给了我很多启示和灵感。如“宝玉出家”这段情节,也是许多画家都画过的,这无疑更增加了难度。我构思了几种方案,均不太满意。冯先生建议还是画毗陵驿一节,把人物安排为一远一近,贾政在舟中,猛抬头见舱外雪影里一人,光着头,赤着脚,身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下拜、稽首,人物之外是皑皑白雪,突出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意境。

    

     在此期间,我还曾数次把画稿带到沈阳, 请我的另一位老师——九十余高龄的工笔画家晏少翔老先生指教,晏老很高兴,每一幅都很认真地看,仔细揣摩、探讨人物造型,并耐心地传授技法方面的知识。 此后,再遇到某些方面的问题时,我就会反复推敲。《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出版后,晏老打来电话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恩师的关怀教育之情,令我终生难忘。

  

  这本画册汇集了这几年为冯其庸先生评批本《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李希凡先生著《传神文笔足千秋》及少年儿童出版社《红楼梦》所做的部分插图和二十几幅新图。我从一个在艺术上蹒跚学步的孩子逐渐成长至今,画《红楼梦》题材已十余年,出此画册也算对前一段学习的小结。

    

       此画册能顺利出版,商务印书馆总编江远先生鼎力相助,责编李有良先生付出了辛勤劳动,恩师冯其庸先生带病为画册撰写序言,上海汪大刚先生为我的画拍照,其高超的技术使画增色不少,沈阳郭延奎兄为画托裱,使我的画焕然一新。还有多年来默默帮助支持、鼓励我的老师、朋友,我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谭凤嬛于京东桐荫庭院

            20099

  *****************************

附图片17幅,前15幅翻拍自《红楼梦人物画集》,2幅是谭凤嬛女使提供的。感谢谭凤嬛女使发来序言和后记及若干画的照片,并同意刊登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360215.html

上一篇:小议套话:“下集更精彩”
下一篇:并不便宜的崇明农家饭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