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建议开辟思念郭预衡先生的网站专栏

已有 3198 次阅读 2010-8-11 22:4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建议, 开辟, 思念郭预衡先生, 网站专栏

建议开辟思念郭预衡先生的网站专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811日发布

 

这个题目仅仅是建议,相信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校方和文学院网站还看不到这样做。

 

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道理很简单,只要仔细阅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86日印发的《郭预衡先生生平及学术成就简介》,就懂得这样一位有着渊深学识和崇高的人格真正无愧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而受到广大师生的爱戴和敬仰的先生,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开辟思念专栏来怀念他,我们需要为各种各样的由衷敬仰先生的人们提供抒发自己感情的场所。

 

昨天上午在八宝山殡仪馆兰花厅举行了向郭预衡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白发老人(同学和学生)前来送别的动人场面,他们都是怀着发自内心的真情前来和先生见上最后一面的,不是为郭先生的帽子和“名气”而来,更不是为媒体铺天盖地地称郭先生是1977级高考作文命题人而来看先生的。事实上,昨天来向郭先生作最后告别的年轻学生并不多,郭先生1990年离休后, 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出版了19部著作,其中包括三卷本的中国散文史这样在一个时期里难以企及的个人巨著,先生的为学、为人堪称我们教育和学术工作者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和文学院的骄傲。

 

昨天,我无法分身只能请启祥代我向先生送别,我想如果学院设立纪念先生的临时灵堂也就有可能选择可以安排的时间在先生的灵堂前诉说我的心情,像我这种情况的人不在少数,有人无法在那天参加在八宝山向先生告别。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一位德高望重的87岁高龄的老专家打来电话说,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八宝山的向先生告别,感到很遗憾。今天上午谭得伶教授也打来电话专门谈到她因腿伤无法久站难以去八宝山告别,我想如果学院设立灵堂不就可以满足许多人向先生告别的愿望吗。

 

不过在学院设立的灵堂的事恐怕也是论资排辈的,不是学院自身可以破例做主的。和我曾在北师大学报共事过的同事王炳照教授年仅75,去年105日不幸病逝,他的灵堂就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318室,自106日至1010日,每日900——1700开放,供各界人士前来吊唁。93岁的陶大镛先生今年418日不幸病逝。讣告称“为方便社会各界朋友对陶大镛先生的哀悼,特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B524室(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议室)设立悼念灵堂。可见设立灵堂有章可循。王炳照是校方今年刚刚宣布聘任的资深教授,陶大镛先生则是90年代初校方宣布的资深教授,而郭预衡先生尽管学术声望很高,但并非资深教授,甚至连博导也不是。尽管这种做法遭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但是在这个按“位”、按“衔”安排后事的社会里,校方和学院不为郭先生设悼念灵堂恐怕有其难言之苦,只能维持非资深待遇了。

 

既然不设悼念灵堂,那么在学院的网站上开辟一个纪念先生的专栏该总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吧。我查阅文学院的网站上有纪念已故匡兴先生的文章,只是文学院的网站正处于新旧更新阶段,76日起未发布任何信息,自然连先生逝世的消息也没有刊登,这不能不说是件极其遗憾的事。

 

在笔者看来,网上专栏悼念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且有许多优点,快速便捷、经济实用、资源贡献、容量和方式不限,影响面广,受惠更多师生和社会各界,人们看到了大量的悼念留言,也不至于被现在的众多人云亦云的媒体误导为先生仅仅是1977年作文高考命题人。

 

当然,现在不能开辟思念专栏,我们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对先生发自内心由衷敬仰的人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先生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352137.html

上一篇: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提要(三)
下一篇:浅议人力资源强国之路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