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之路《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之一)

已有 5104 次阅读 2008-3-2 08:37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

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之路《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之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301日发布;

 

这是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5年级本科1998-1999学年第一学期(1998.9.1----1999.1.12)开设的选修课《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第十讲: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的第二个子目,现在我的博客上发布。

************************************88

 

第十讲: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 (3学时)

 

 

. 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世纪里,在整个发展中国家中,美洲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于亚洲和非洲地区的整体发展。其中巴西、墨西哥、阿根庭等少数国家走上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经济改革,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完善经济结构,摆脱贫困。

    7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美洲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多次不同模式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有1951-1954年巴西总统瓦加斯进行的促进巴西经济由单一作物经济向多种作物经济转变、初步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为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奠基的改革。有1946-1955年阿根庭总统庇隆,胡安.多明戈推行的庇隆主义社会经济改革,主张阿根庭既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走共产主义道路,而走”正义主义“的道路,提出经济独立和国有化的口号,实行工业化计划,并于1947年通过“人权法案”,推行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有1966年圭亚那独立后,伯纳姆实行的对外开放、对内推行企业国有化和农业合作制的“合作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尝试。有1968-1975年秘鲁贝斯科拉军政府的“秘鲁模式”经济改革。还有智利阿连德社会主义政府的经济改革。其中以秘鲁和智利经济改革影响最大。

 

   秘鲁贝斯科拉军政府的经济改革集中在土地改革、企业国有化和企业社会所有三个方面。19696月政府颁布了征收大地产土地并给予必要补偿的和平改革方法,是基本上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得以平稳地实施。1968-1975年间,政府没收和征收了在秘鲁的国际电话与电报公司、大通曼哈顿银行等17家大型外资企业,收回了3000多个矿山和租让地,实施了渔场国有化,并接管和改造一百多家私营企业为国有企业,从而使政府控制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命脉,相应减少了国家对外资的依赖,外资所占秘鲁GDP的比重由31%下降到21%。19709月政府还颁布了工业社法,1970年又颁布了社会所有制法,宣称由工人组成的企业所有制归社会所有,而不属于任何个人。这些改革集中在所有制的变革上,对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施工业化政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2

    1970-1973年智利阿连德社会党政府的经济改革主要集中在企业国有化和土地改革两个方面。智利政府通过修改宪法将为美国资产和控制的安那康达、特尼恩特等几家铜公司收归国有,并接管了征购了美国伯利恒铁矿公司等一些外资企业,还没收了最大的私营纺织厂,对最大的私营煤矿实行国有等。此外,还宣布对私营银行和汽车企业实行限制,购买由美国控制智利化学和矿业股份公司的全部股权。197211月,阿连德总统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原先掌握在外国资本手里的铜、硝石、石油、煤等各种基本财富,现在属于智利人了。”智利基本经济命脉国有化措施,使智利的经济独立得以确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国营、合营和私营三种所有制经济,而由国家控制了全国85%以上的铜和全部的煤。钢铁。硝石。水泥等上生产。1971年底,智利政府在农村宣布征收80公顷以上的庄园主土地,并组织农业合作社。智利的这种所有制的变革意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步子过快、管理过死、生产组织不善、物价失控,实现了经济发展变化不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况,失去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最后导致失败。13

 

    整个说来美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50年代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 60年代末以来, 重工业的发展又超过了轻工业。在70年代超过了除日本以外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70年代初期以来, 美洲多数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美洲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是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 劳尔(1963-69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首任秘书长)提出的发展主义经济理论, 还在1949年他发表<<拉丁美洲的发展及其主要问题>>一文,提出了拉丁美洲现代化途径的主张,他著有<<论贸易发展的新政策>>(1964)<<改革与发展>>(1965)<<资本主义外部危机与改革>>(1981)等书。认为拉美落后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工业大国的“中心”和发展中国家的“外围”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平等, 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进行剥削; 主张推行“替代战略”, 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替代”,制订发展规划,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这一工业化道路的主张对美洲发展中国家有着重大影响。在美洲发展中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在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三家, 约占全美洲发展中国家的2/31991年共8109.31亿美元, 和英国相差无几。1994年共12136.24亿美元.超过了英国的10173.06亿美元,和意大利的10246.34亿美元,略低于法国的13303.81亿美元。141995年共12191.83亿美元,仍然超过英国和意大利。15

 

    美洲发展中国家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指的是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乌拉圭和智利6国。说他们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是指,第一,人均GNP分别达到上中等或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请见下表:

年度  巴西   墨西哥 委内瑞拉 阿根廷 乌拉圭 智利 上中等收入线 下中等收入线(单位美元)

1985  1640   2080    3080    2130   1650   1430   平均1850   平均820

1991  2940   3030    2730    2790   2840   2160   2555-7911   635-7911

1994  2970   4180    2760    8110   4660   3520   2895-8956   725-2895 16

1995  3640   3320    3020    8030   5170   1460   3035-9385   766-303517

 

    第二,GDP分布即工业:农业:服务业比例发生了重要变化。请见下表:

年度   巴西    墨西哥    委内瑞拉   阿根廷   乌拉圭    智利    上中等国家平均

1965   33:19:48  27:14:59   40:06:54    42:17:41  32:15:53  40:9:51         38:18:42

1989   43:09:48  32:09:59   46:06:58    33:14:53  28:11:61  37:07:55 (1980) 

1994   39:13:48  28:08:64   42:05:53    30:05:65  23:08:69                 37:08:5318

1995   37:14:49  26:08:67   38:05:56    31:06:63  26:09:65                 37:09:5319

 

    第三,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多。请见下表:

年度  巴西    墨西哥    委内瑞拉   阿根廷    乌拉圭    智利 上中等水平 高收入水平

1965   50      55         70        76        81        72    46          71

1987   75      71         83        85        85        85    66          77

1994   77      75         92        88        90        86    74          7720

1995   78      75         93        88        90        86    73          7521

    这表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相当于甚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提高  请见下表:(单位:亿美元)

 年度  巴西    墨西哥  委内瑞拉  阿根廷  乌拉圭   智利  (对比:加拿大  澳大利亚) 

1965   192.60   201.60   82.90    144.30    9.30    59.40      518.40      232.60

1983  2546.60  1451.30   81.70    715.50   47.50   192.90     3240.00     1671.10

1994  5545.87  3771.15  582.57   2819.22  155.39   519.57     5429.53     3319.9022

1995  6880.85  2500.38  750.16   2810.60  178.37   672.97     5689.28     3487.8223

 

    下面就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的发展情况作一概述。

    巴西人口1.51亿, 面积851.2万平方公里。60年代以来, 巴西经济发展迅速,GNP平均年增3.8, 1968-1974年增长10,其中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2%,钢产量由443万吨增加到750万吨,汽车由26万吨增长到905万吨,并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被称为“巴西的奇迹”。241974-1978年年平均增长7%。1991年的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在西方世界低于加拿大(5108.35亿美元)、西班牙(5,271.31亿美元)占第九位, 也高于中国(3,696.51亿美元),1995年仍然高于加拿大但略低于中国。而1965年则低于中国(653.60亿美元)25

 

    70年代末期, 巴西的钢产量1140万吨, 汽车91.8万辆, 1984年钢产量为1856万吨,汽车产量1949万辆,年接受专利申请1万件,80%来自外国,有效专利为9000件。1984-1985年度的外贸顺差为130亿和124亿美元。40年来, 巴西已经由一个出口咖啡和棉花的农业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国。巴西奇迹除了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和自然条件外, 还在1930-1945年间的瓦加斯政府时期推行的“替代进口”政策, 为巴西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5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3,工业增长10.7%。1964年起巴西军人政府实行专家治路线, 并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协调经济发展。26

 

    第一,1964年起,先后制订了六个经济计划, 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指导;第二,推行替代进口和扩大出口的外向型高增长经济发展战略, 强调“出口就是出路”的口号; 1988年下半年提出新的工业发展战略: 减少对不具战略意义的部门活动的干预, 让私人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放宽进口限制, 促进企业竞争, 实行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 降低进口税率; 扩大出口, 增加外汇收入; 鼓励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大量引进和有效利用外资和外债, 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科技, 建立和发展新兴工业部门。1978年巴西的外资总额为137亿美元, 1968年仅35亿美元;外债1978420亿美元, 1968年则为38.6亿美元。第四,发展多种经营, 改变单一的农业经济。巴西的大豆在1950年只有3.5万吨, 到了1977年为1251.3万吨, 成为世界三大产豆国之一。第五,控制通货膨胀。1985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30%。1986年萨内尔总统宣布实行工资、价格和汇率全部冻结, 并发行新货币。第六,重视教育的发展。1981年巴西的大学生人数共2841万人, 1970年的2.38, 1991年高等教育的学生入学率12%。现代巴西的现代化工业已占主导地位,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不仅出口农产品, 而且出口汽车、船泊和飞机, 并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成套设备, 提供技术援助。

 

    墨西哥于50年代初在西北部荒芜地区开辟新的水源和水浇地,并试种控锈病的小麦高产新品种,在不长的时间里是墨西哥的小麦大幅度增产,由净小麦进口国成为小麦自给国,这场被称为“绿色革命”农业增产战略很快在60-70年代推广到印度等亚洲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里。自1970年埃切维利亚总统执政后,推行“分享发展”战略,对工业结构进行多元化调整。1976年波蒂略,洛佩斯任总统后,又实行以石油为动力,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战略。1978年和1950年相比石油产量增加了4.9, 生铁增加了14.2, 钢产量增加了16.1, 汽车产量增加了13.8, 80年代的石油产量为拉美之首和世界第四。1984年墨西哥的石油探明储量为720.8亿桶, 居世界第四位, 白银产量1985年居世界第一。到80年代末, 墨西哥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被誉称美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样板”。1982年墨西哥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摆脱外债危机和经济滞胀难题。但是由于墨西哥货币比索汇率国高,影响了对外出口的竞争活力。

 

    阿根庭是世界上主要粮食及肉类生产和出口国, 号称世界的粮仓和肉库, 1984年每人拥有两头牛和一只羊。委内瑞拉石油产量占世界第5位和出口第3, 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智利发展外向型经济,在70年代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8.5%,80年代前8年,出口年均增长率为6%。

 

    除了上述6个美洲工业化国家外,80年代以来,还有一些拉美国家的改革举措引人瞩目。1990年日裔秘鲁公民藤森出任总统,实施经济改革,到1994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2%,创近些年来的最高记录,但是也付出了5年时间里穷人增加了一倍的代价。被称为拉丁美洲最穷的国家之一玻利维亚,自1985年以来连续推行经济改革,一度高达5位数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到一位数;货币的汇率相对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国家外汇波动不大,从埃斯登索罗政府到萨莫拉,帕斯政府和1993年接管的德洛萨,桑切斯政府经济改革政策保持连续性,取消对食品和燃料的补贴。冻结工资、调整汇率、整顿长期亏损的国营企业、削减公共开支。27玻利维亚稳定了国外的投资者,而较低的物价又使玻利维亚成为邻国阿根庭的“购物天堂”。玻利维亚被认为是在宏观经济方面南美大陆改革成功的典型之一。

 

    在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快速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债务危机严重。1982年墨西哥爆发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17.6, 通货膨胀率高达98.8, 货币贬值554, 19828月起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付830亿美元债务, 从而爆发了一场席卷拉美的债务危机。1985年对外债务总额拉美六国为3000亿美元左右:巴西1067亿美元, 墨西哥974亿美元, 阿根庭484亿美元, 委内瑞拉320亿美元, 智利202亿美元, 乌拉圭39亿美元。19888, 发展中国家有十大债务国, 其中, 第一位巴西1210亿美元, 第二位墨西哥1000亿美元, 第四位阿根廷560亿美元, 第七位委内瑞拉300亿美元, 第十位智利180亿美元, 5国共3500亿美元。到1991年拉美外债高达4200多亿。1987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 17个遭受严重债务困扰的国家, 其中在拉美地区的就有12个。1991年的世界银行报告中把20个国家确定为严重负债的中等收入国家, 即严重外债的清偿困难的国家, 其中有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乌拉圭、委内瑞拉等。19881029, 拉美八国总统在滨海疗养胜地埃斯特角召开会议, 通过了<<乌拉圭宣言>>, 要求债权国与债务国共同承担责任, 把债务问题作为政治问题来加以解决。这时拉美国家债务总额高达3390亿美元。请见下表:

 

国别     外债总额 (亿美元)         外债占GDP比率   利息偿还额占出口额比例

          1980    1991   1994    1980   1991  1994    1980     1991

巴西     710.46  1165.14 1511.04   31.8   33.8   29.7     33.8     15.4

墨西哥   573.78  1017.37 1283.03   30.5   36.9   35.2     27.4     17.3

委内瑞拉 293.45   343.72  368.50   42.1   65.3   65.6     13.8     13.9

阿根廷   271.57   637.07  773.88   35.6   49.2   27.8     20.8     25.1

乌拉圭    16.60    41.89   50.99   17.0   45.3   33.2     10.6     11.7

智利     120.81   179.02  229.39   45.5   60.7  45.5    19.0     24.3 28

 

    第二,通货膨胀严重。1980-1991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见下表:

         巴西    墨西哥    委内瑞拉   阿根廷    乌拉圭    智利 (单位:)

         327.7     66.5       21.2      416.8      64.4      20.5 29

    19801991年同期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美国4.2; 日本1.5; 联邦德国2.8; 法国5.7; 英国5.8; 意大利9.5; 加拿大4.3%。1987年有5国出现了3位数的通货膨胀率, 1985年玻利维亚为23000, 为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拉美通货膨胀的居高不下的原因: 一是长期实行膨胀性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果, 出现巨额财政赤字, 货币发行量失控, 银行信贷剧增;二是指数化机制的恶性影响, 即工资、物价、汇率与利率相联系, 使过去的通货膨胀成了未来通货膨胀的基础,产生恶性循环; 三是债务负担和国际市场比价的恶化。30经过整顿, 1987年降到10, 成为玻利维亚奇迹。其主要措施是:取消对对食品和对燃料的补贴, 提高价格;冻结工资, 遏制消费;调整货币兑换, 比索贬值90;取消进口限制;整顿长期亏损的企业。   

 

    第三,贫富差别加剧。下表说明,收入分配和根据货币购买力对GDP的测算,最低的20%和最高的20%的对比情况。

  巴西(1989)  墨西哥(1992) 委内瑞拉(1990) 阿根廷    乌拉圭    智利(1994)

  2.1:67.5      4.1:55.3      3.6:58.4                      3.5:61.0 31

 

    第四,经济结构失衡, 农业相对落后, 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五,1994年底和1995年初,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的冲击。墨西哥政府高估了比索的汇率(一说高估30), 引进的700多亿外资多为海外发行的股票和证券, 流动性极大;由于进口过猛,而比索汇率过高又影响出口,导致外贸赤字剧增,从1989年到1994年外贸赤字从6.5亿美元增加到280亿美元, 这都成为墨西哥引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线是19941219日新政府宣布比索贬值15, 它迅速波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墨西哥约730亿美元外资中,美国资本占了一半以上。比索贬值立即引起挤兑美元危机,从19941221日到1227日,墨西哥兑换美元的汇率就贬值了40%。32墨西哥的黑色风暴在拉丁美洲地区带来了连锁反映,巴西、阿根庭、智利、秘鲁等国出现股市急剧下滑现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巴西股市连续下跌了36%。33墨西哥金融爆发于对墨西哥经济改革一片赞美声之际,又正值北美自由贸易区开始启动之时,迄今墨西哥仍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它表明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行政干预,有朝一日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厄运。199511月,墨西哥金融市场再次出现波动,迫使墨西哥银行抛出1亿美元来稳定新比索,迄今,墨西哥仍未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祸不单行,1995年墨西哥又面临多年来最严重的农业危机,全年缺粮1100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其原因不仅由于联年大旱,而且由于多年经济结构失调,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的增长低于人口的增长。为克服农业危机政府实施了扶持灾区农牧业生产的紧急援助计划。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6673.html

上一篇:中东和海湾石油致富国的经济改革之路(《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之一)
下一篇:印度等其他地区的发展道路(《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之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