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
A冯其庸诗:啓祥自美来书问疾 诗以代柬(2008.03.17)寄启祥美洲论(2008.4.3)【《冯其庸红学诗词草》】
2025-10-26 15:40
阅读:506

A冯其庸诗:啓祥自美来书问疾 诗以代柬(2008.03.17)寄启祥美洲论(2008.4.3)【《冯其庸红学诗词草》】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251026日发布,第37973  

  【个人所藏资料 影像资料YXZL2008.03.27.04.04

 

冯其庸著、冯幽若辑录《冯其庸红学诗词草》(中华书局20254月版)第138-139页印有

 

○○八年(戊子)

啓祥自美來書問疾,適予重校《紅樓夢》有感,詩以代柬  三月二十七日

萬里多君遺鯉魚   病來窮憶故人居

卅年疏鑿原非夢   百口飄零本是書

字裏斑斑多血淚   風前落落盡丘墟

我今會得芹溪意,  剪燭同君再細梳

 

枕上再題曹雪芹家世,寄啓祥美洲   四月三日

百年家世與君論    史跡碑傳字字真

踏破雄關成巨業    坐看江尾待龍巡

黃金已逐清波去    大廈行將化垢塵

棟樹花開終結子    紅樓夢覺可憐春

 

昨日博文提及吕启祥文《红楼奥义隐千寻从冯其庸先生赠诗说起》写于2017年三月底,丁酉清明节前载《文史知识》2017年第6期第88-94页。以《红楼奥义隐千寻其庸先生赠诗》为题收入《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第324-331页,中国红楼梦学会出品,20249月版。其中详细叙述了冯先生2008年两首诗的写作和合成书写及装裱过程如下:

 

…….,近年先生以望九高龄十分郑重地悉心构思、反复书写、裱成长卷、绫裹匣装,以此精品馈我。这次赠诗,也有故事,前后历时多年,到我手里几乎是一种侥幸。

先生此番用“以诗代简”的形式,共两首七律。何以要用“简”呢,有个原委。由于先生年事日高,工作强度却丝毫不减,劳累过度,常常病倒。师母夏老师不止一次对我说,家人劝不动,同事友人的话,也许能听进去。退休以后,我同先生见面很少,当面劝说他不当回事,电话里讲亦不够份量,恰好新世纪以来,我有时去美探亲,数月半年不等,离京在彼,总有书信问候,借机可以郑重提出。我在信中申说,先生的学术生命和艺术生命有赖于自然生命的延续,唯有却病保健,才能多作贡献,此乃中国学术之幸,也是亲人友朋之福。有一次先生的大型《瓜饭楼丛稿》已完竣、《红楼梦》三版修订亦告一段落,我离京时满以为他能放慢节奏稍事休整,孰料《瓜饭楼外集》又立即上手,难度更高。此刻我真急了,老人经不起再作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了,致信中语气更重。我的信从不留底,先生却历来保存师友的书信,我有限的几封信他都保存着。并且有了如下的回应:

 

启祥自美来书问疾,适予重校《红楼梦》竟重有所悟,诗以代柬

萬里多君遺鯉魚   病來窮憶故人居

卅年疏鑿原非夢   百口飄零本是書

字裏斑斑多血淚   風前落落盡丘墟

我今會得芹溪意, 剪燭同君再細梳

 

百年家世與君論    史跡碑傳字字真

踏破雄關成巨業    坐看江尾待龍巡

黃金已逐清波去    大廈行將化垢塵

棟樹花開終結子     紅樓夢覺可憐春

这两首诗都作于2008戊子年,前一首作于327日,后一首是43日(编入诗集依时分开并各标诗题);但书写则在次年即2009年己丑,两首连写。故这一手卷的题首有“瓜饭楼诗草”大字行书和“宽堂八十又七”字样,诗后落款“啟祥同志指正  己丑中秋寬堂馮其庸八十又七寫奉”。两首诗先生写过许多遍,直至自己认为满意了才裱。书画家的作品,并非下笔都一样,其中有自己认可的得意之作,以冯先生的学养年齿,如此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书法作品,令人感叹。这两首诗的书法是他的书中上品,选入其集中,是《瓜饭楼诗词草》书前精选十幅书影之一。这个手卷的用印十分考究,共六枚,题头之前一枚,题头款后两枚,诗句引语前一枚,诗后落款处两枚,有朱有白,从印文、雕刻到印泥均属上佳,入眼鲜亮高雅,极耐观玩。(见照片)我于印章是外行,但知道冯先生雅好治印,多行家挚友,他个人用的都出自当代篆刻大家之手,有两百来方,今钤于此卷的都是上乘之作。

话说此卷到我手中还有一番曲折。事情是这样的,20091125日去冯宅,先生出示书就的手卷,待裱,那天我老伴拍了照。先生字画的裱工是很讲究的,常托他熟悉的一位沈阳友人做,另外,他还计划请几位书法学问素所钦佩的前辈题跋。据我所知,有长沙天遗老人虞逸夫、太原国学大家姚奠中、古文字学家张颔等,均近百岁。这样,手卷就留在先生处。此后一个时期,先生其忙如故且病痛不断,多次住院。大约到次年或更晚,先生在电话中十分懊恼地告我,手卷迷失找不见了,他记得装在一个小匣中,因质地精良,或被某外人见物起意顺手牵羊,或竟是刻意盗走。瓜饭楼中,书画、文物、陶瓷、紫砂等数量品类很多,头绪纷繁,先生时间和体力均不及整理,心爱之物倏然不见的事曾听他说起过。但这个手卷他所费心力甚多,执意要作为一个纪念品赠我,小匣的木质非同一般,他印象深刻,找不着于心不甘。尽管腰酸腿痛,仍不放弃寻找。在此期间,我躭心他累坏,为宽他的心,电话里说已经拍了照,留下影像,就如同送了给我一样,心意我已领,勿再楼上楼下的翻寻,搞坏了身体太不值。2012414日清晨,我和老伴去通州看望二老,特意带去前番所拍的手卷录像及照片,他看后认为仍未能确定此件是否被盗。

两个月后即6月先生兴奋地来电告我,找到啦!快来取吧。617日,不顾京城38摄氏度的高温,我和老伴一清早就到了先生家,午后返回,开匣解袱,展观良久,当晚给先生写了一封信(此前致信,都在京外大洋彼岸,在北京写信,这是唯一一次,居然还留了底),其中写道:“此卷前年虽在您处见过,然较匆忙,今仔细观玩,益觉精美。从立意构想到书写装裱,可谓形神俱在,珠联璧合。在您千百件书法作品中,洵为上品,虽则形制不大,所费心力不小,尤其经千搜万寻,失而复得,更属天幸。得此厚赐,唯珍之摩之、藏之传之。”此卷除外匣,还用一个锦袱包裹着,取出量度,竖高0.21米,“横向展开计8.8米,题首及律诗本身占3.7,留空待题处有5.1米之多。尔今学界前辈相继凋谢,传统文化承传乏力,能为此卷题跋者又安在哉!思之怅然。”这是我当时心情和观感的实录。

诗中所言梳论家世我是不够格的,前文已说我从未作过这方面的研究,只能是一个倾听受教者,但先生借此抒发他对曹家败落、世事变幻的感慨是深切的。他多次一字一句地重校《红楼梦》,从时代风云、身世跌宕着眼去揭示《红楼梦》的千寻奥义,我则愿从审美的艺术创造的方面去探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先生不以此隔阂是一种度量,也是《红楼梦》的博大。当然,我更看重的是此卷的纪念意义,是他四十年为师为友的高情厚谊。

如今,先生已远去。翻检赠我的诗句法书不由得陷入了沉思。这是怀念先生的绵绵追思,也是对当下红学的深深忧思。

附言:本文所引先生诗句均据我所藏原件,此后入先生文集个别用字和词序有出入,在此一并说明。原件及诗集均为繁体字,今依之。

                        

写于2017年三月底丁酉清明节前

 1DSCN6278.JPG

2DSCN6279.JPG

3DSCN6280.JPG

4DSCN6280.JPG5DSCN6282.JPG

6DSCN6283.JPG

7DSCN6284.JPG

8DSCN6286.JPG

9DSCN6287.JPG

10DSCN6288.JPG

吕启祥记事本记叙

2009十一月廿五日 星期三

看望老冯 赠我诗二首 已写成精美手卷,待裱。金丝楠木书桌重生,进书房有一股楠木香气,令我想起十多年前在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棺外之廓的大量楠木,长成数千年,埋藏数千年,此物无价。

去时地铁,归时晓辉直送至天通苑。

 

2010

四月廿七日星期二 晴有风,气温不高

地铁接晓辉车,看望冯先生及夏老师…….

 

2012年四月十四日,星期六  升温

清早7在:05 到通州芳草园看望冯夏二老。安带去电脑放2010.4.26(按:应为27)为老冯所提赠我的手卷(律诗二首)录像及照片。未能确定此件有否被盗。带回同样内容的一幅未裱手卷,收藏之。园中西府海棠盛开。11时许燕若送到土桥车站,1时许到家。

 

2012年六月十七日 星期天 高温达38°

清早与安去冯其庸先生家,领精致手卷,谈两小时…….8:30-10:30 辭,午一时返家。

 

黄安年记事本记叙

20091125,农历十月初九, 星期三,多云,11--  -1°,

7:30-12:05 往返老冯家,8:50在蒲黄榆桥任接,9:25分到老冯家,11:15分离开

 

20100427,农历三月十四日, 星期二,晴,16-10

810-1220 往返蒲黄愉--张家湾--天通苑,看老冯夫妇,老冯为吕找人写好的绢(手卷),在金海酒家用饭。

 

2012414日, 农历四月二十四日, 星期六, 北京,30-  11,

700-1300 我们去老冯家,快速三号支线--2号地铁--1号线--八通线,打车到冯家,920-1100, 见冯谈绢等

 

2012617日, 农历四月二十八日, 星期日, 北京晴,38-  24°

6:35-8:35 到老冯家,8:35-10:35 在老冯家,12:30回到天通苑

在老冯家取回老冯赠精美赠题字。冯谈周汝昌,评艺文奖,刘梦溪,访问美国之行, 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到艺术研究院,诗画展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507517.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