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
A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新公路行影纪(和田--阿拉尔424公里)(2007.09.20)
2025-9-28 14:45
阅读:509

A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新公路行影纪(和田--阿拉尔424公里)(2007.09.2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5928日发布,第37694

【个人所藏资料  影像资料 YXZL2007.09.20

 

20079201300-1630分,我们从和田出发用了三个半小时的时间走完了424公里的和阿新沙漠公路到达终点新型兵团城市阿拉尔市。平均每小时120公里。这一路程大大缩短了原先由阿克苏到达和田的距离,原先要由阿克苏经库车到轮台再走到达民丰的旧沙漠公路,再由民丰到和田,现在这条公路省却了由民丰到轮台到库车及以西的部分路程,等于节省了一半的路程和时间。由于阿新沙漠公路尚出试运行阶段,101日才正式通车,于是专门办好了通行证如下:

阿和公路项目部: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和田分公司新A 86706号越野车需经过阿和沙漠公路赴阿拉尔市处理公务,请给与办理有关通行手续为盼!

  和田行署办公室

    2007.9.20

 

吕启祥2007年记事本记叙:9月20日 星期四 午后常真的车把我们开上了新修的尚未正式开通的沙漠公路,和田至阿拉尔421公里三个半小时。路平、直、少有起伏,两边虽则有些单调,但沙海无垠,固沙工程的网有黑色、绿色、红色(红柳条),后半段有些金色胡杨,对我来说全是新鲜的,从未见过的。 有骆驼、油田。

我居然也穿越了塔什拉干大沙沙漠,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大沙漠,不可思议,别说从前,就在一个月前也没想到会身临其境。广阔无垠、平坦、平安如入无人之境。没有荒凉感、孤寂感,一切因现代化交通设施而化险为夷了。

 

 

根据介绍19959月,全长522千米的第一条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建成通车,公路北起轮南,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民丰县,是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等级公路。2007年年底,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将沙漠西北缘的阿克苏地区和沙漠西南缘的和田地区连接起来的第二条沙漠公路通车,这条沙漠公路的建成,使阿克苏到和田的距离缩短了430千米,耗时比原有路途减少一半 “新疆第二条沙漠公路公路——由阿拉尔至和田的沙漠公里全长424.37公里,路线基本沿和田河走廊带布线,公路起点在阿拉尔123连生产道路与阿拉尔至图木舒克道路的交叉处,终点位于新的G315线玉龙喀什河大桥东岸桥头,公路等级为二级,路面宽8.5米至11.5米不等,是新疆自治区规划的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第二条沙漠公路。公路总投资107247.3127万元。沿公路共布设中桥3座、小桥7座、涵洞29道,工程占地1240.3公顷。项目区主要涉及阿克苏地区和和田地区,公路沿线县市团场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密度小、病害多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公路建成后从阿克苏到和田全程仅需552.5公里,可以大大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对全国重点贫困地区和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带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沿公路团场的发展。该项目的实施对新疆改善公路网结构,增强公路网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阿拉尔至和田公路环评报告编制完成》)

据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50'~41°10',东经77°40'~88°20'。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面积达33万平方千米。

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禹贡》《山海经》都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有记载,但是直到20世纪才有了塔克拉玛干的称呼。沙漠北为天山,西为帕米尔高原,南为昆仑山,东为罗布泊洼地。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属暖温带干旱气候,其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沙漠里沙丘绵延,受风的影响,沙丘时常移动。沙漠里亦有少量的植物,其根系异常发达,以便汲取地下的水分,那里的动物有夏眠的现象。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有极其丰富的流沙,在特有的闭塞地理环境中,风沙灾害频繁。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洪水也不罕见,如20248月,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生洪水。人们在沙漠腹地相继发现了油矿。沙漠腹地有大片古老王国的遗址 ,楼兰是沙漠文明中最著名的一个。202411月,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 

在穿越沙漠公路时,我全程拍摄纪录,现在发布分A26B26C26D26; E 26; F 26; G 26; H 26; I 26; J24

A 26

12007-Picture07-09-20A 088.jpg

22007-Picture07-09-20A 089.jpg

32007-Picture07-09-20A 090.jpg

42007-Picture07-09-20A 091.jpg

52007-Picture07-09-20A 092.jpg

62007-Picture07-09-20A 093.jpg

72007-Picture07-09-20A 094.jpg

82007-Picture07-09-20A 095.jpg

92007-Picture07-09-20A 096.jpg

102007-Picture07-09-20A 097.jpg

112007-Picture07-09-20A 098.jpg

122007-Picture07-09-20A 099.jpg

132007-Picture07-09-20A 100.jpg

142007-Picture07-09-20A 101.jpg

152007-Picture07-09-20A 102.jpg

162007-Picture07-09-20A 103.jpg

172007-Picture07-09-20A 104.jpg

182007-Picture07-09-20A 105.jpg

192007-Picture07-09-20A 107.jpg

202007-Picture07-09-20A 108.jpg

212007-Picture07-09-20A 109.jpg

222007-Picture07-09-20A 110.jpg

232007-Picture07-09-20A 111.jpg

242007-Picture07-09-20A 112.jpg

252007-Picture07-09-20A 113.jpg

262007-Picture07-09-20A 115.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503893.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