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A 吕启祥忆《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的基本思路【2021夏 口述初稿】

已有 313 次阅读 2025-8-5 11:17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A 吕启祥忆《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的基本思路【2021 口述初稿】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258月5日发布,第37154

【个人所藏资料-学术手稿XSSG108

 

吕启祥于2021年春夏开始撰写《红楼梦》基础工程的口述史料初稿,这里发布的有关《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的基本思路的第一,二部分。

**********************

 

由我和林东海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上下册),2001年8月第一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周绚龙,共120万字;200612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版出版,责任编辑徐文凯,120万字,增加了我辑录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未收论文索引》。

 

(一)《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的基本思路

1998年我撰文20世纪上半叶红学论评三百篇述略——《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前言”对汇编做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1

历史的进程已行将走到二十世纪的尽头,返身回顾本世纪上半叶的红学研究,由于有了半个世纪时间的间隔,这段距离足以使人变得比较从容、比较超脱,少了几分当事者的局促和偏狭,多了几分後来人的客观和包容。这是我们发愿汇编这样一部大型资料书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由於长期的积累,搜索和汇集了这一时期发表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上的红学论评约有五百馀篇。这项收集和整理工作最早应上溯至二十多年前,即七十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套《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其第三辑即相当于本书所涵盖的时段,只是由於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仅精选了三十三篇,而绝大部分摄制的胶卷沉睡於档案库中。至九十年代初,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在《红楼梦大辞典》完稿後曾有编辑《红楼梦汇要》(包括史汇、文汇、论汇)的设想,因人力物力不逮而搁置,其中论汇曾局部启动,到全国各大图书馆查阅、复印了数百篇资料,但一置多年亦未能利用。鉴於上述的渊源,我们感到将这一批资料加以汇集、整理、编辑、出版已不能再延宕了,否则,资料的流失和湮灭势所不免,而要重新再把散见于几十上百种报刊中的长文短论报头刊尾一一查找收集起来,其工作量和难度,将远远超过往昔。因此,为了使这项旷日持久的工作结出一个果实,更为了省却广大《红楼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检阅之劳和搜求之苦,我们编就这部《红楼梦稀见资料汇要》面世,相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代红学虽则远不如当代之,但同样为人们关注和爱重。当时的人们对《红楼梦》的观感和见解自有其独特之处,作为一段历史是不可复现不能代替的;因而,不仅治红学学术史者应当了解,即便是普通的读者和研究者,也可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本书所涵括的时段已如上述,为本世纪上半叶,大体上自1911年至1949年。此前清代的《红楼梦》研究资料已由一粟所编《红楼梦卷》汇集,该书广搜精选,功力深湛,早已成为研红必备之书。我们这套资料上限力求与之衔接,下限则止於1949年。

其次,本书所收作者不包括胡适、俞平伯等大家,原因是他们的论著已多次出版,广泛流行,不仅有《文存》、《全集》行世,而且作为新红学的开创者,其红学论述已有专书出版,读者容易看到。周汝昌、吴恩裕(笔名负生)等名家有关曹雪芹生卒年及某些背景材料的考辨文字虽已见诸四十年代的报刊,由于他们在五十年代及其後有远为详备完整的专著和文集,已为读者所熟悉,故本书亦不再收录。

再次,本书只收单篇文章,不拘长短,如果同一作者或不同作者的文章汇集成册,单行出版,则选收其当初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比方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和王昆仑(署名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是当时十分重要的红学专著,成书之前都曾在报刊上陆续刊出过。本书所收的《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价值》、《红楼梦的世界》、《红楼梦里重要人物的分析》、《红楼梦辨证的再认识》等文即为李著中的重要篇章。而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影响更大,不仅在四十年代已结集成书,至八十年代更修订重版,考虑到此书当代读者较易得见,因仅收少量以为代表,另有太愚《红楼梦的语言》一篇不在《人物论》中,本书理所当然将其收入。此外,如张天翼《贾宝玉的出家》这一长篇论文,曾先发表在刊物上尔后又收入同名的一本文集中,则当然应在本书的收列范围之内。     作为一种资料书,保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编辑者所应遵循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从总体上说,我们采取兼容并包、不拘一格的态度,不以学术观点、文化背景、政治倾向为取舍;在形式上也是数万字的长篇宏论和几百字的杂感补白兼收。就每一篇文章而言,以保持其原貌为整理的要求,仅作必要的文字标点处理,订正明显的舛讹,不加任何改动,并於文后注明其原载何处。现在本书所收录的一百余位作者的约三百篇文章,占到我们所及见的五百多篇的大部,未收入的除去上文说明的几位大家而外,数量已不多,况且其中有些是因旧时尤其是抗战时期报刊纸张印制皆差,实在无法看清楚而不得不舍弃。正因如此,我们这部资料书与其叫选辑不如名汇要也许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反映我们尽可能加大容量保存原貌的初衷。本世纪上半叶单本的红学著作很少,我们希望藉助这里提供的散见於报刊上的几百篇文章,加上人们熟知的名家论著,得以大致复现这一时期《红楼梦》研究的真实面貌。     本书各篇以时间为序顺次编排,有的因报刊连载今加以集中,个别因性质相近小有调整,均不影响总的时间序列。其出发点也是为了存真。

 

 2

收入本书的三百篇文章如果试作一粗略的分类统计,大致是:短评杂感30篇,占百分之十;论文112篇,占百分之三十七,其中综论约50篇,余者为人物论和艺术论;小考、评点及本事索隐90篇,占百分之三十;作者家世及版本含後四十回的探讨共24篇,占百分之八;序跋、书评及书话27篇,占百分之九;其他十六篇,占百分之五。当然,这样的分类不尽恰当,因为有的文章难以归类;统计也不可能精确,因为有的文章分割连载而成为很多篇。不过,我们可以由此得出一个大致的印象,心中有总比混沌一片来得清晰些,这组数字至少显示出人们的注意和兴趣的重点和趋向。     在当年,红学既无政治的干预也无商业的炒作,凭藉自身的魅力和价值风行於世、备受爱重。正如有的论者所描述概括的那样:旧说部里面几部流传极广的书,当以《红楼梦》为首位了。此书受新旧学者一致推崇,读者群中包括了各色各样的人物,有大学教授,有左翼文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沉迷其中。近来研究红学之风,更盛极一时,西南联大既设红学讲座於前(主持者为刘典文教授),文学家王昆仑复出版专著於后後(太愚著红楼梦人物论),皆极有成就。此外各报的副刊文字更时有登载,谈红学者不一其人,此因《红楼梦》这一部足以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的佳作,太伟大了。书内有各种各样可供研究的资料,有各种各样发掘不尽的宝藏。好比名山大川,气象雄奇,风景瑰丽,随便从任何角度去考察俱有蕴蓄不尽的异彩奇光。的确,《红楼梦》犹如一块磁铁,在它周围形成了一个磁场,吸引了各色各样的人,而在读者群中,最迷恋、最投入,或者说是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的,首先是青年。     无论是从二十年代初闻天的《读红楼梦后的一点感想》,还是三十年代姜亮夫的《红楼梦送我出青年时代》,以及四十年代重庆中央大学文学院师生的对话研讨,都可以看出《红楼梦》在当时青年人心目中的位置。张闻天的这篇评论劈头就问道人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生的繁忙究竟为的是什么?这是文艺家思想家一刻不能忘记的,《红楼梦》这一部书可说是著者对于人生的经验,对於人生的观察和他所味到的人生的意义其中精彩的地方,真是美不胜收,但是最引起我们的注意、怀疑和悲哀底所在,就是林黛玉之天真和薛宝钗之虚伪!他激赏林黛玉从心坎中流露出来的全人格的爱,这种爱就是伊底生命,失了这种爱就失了伊底生命;同时论及薛宝钗因为要适应机械无情的社会,就不能不丧失了伊底天真伊底虚伪是拿了伊底赤子之心去换来的。诸君,这代价大不大呢?有感於年岁愈大入世愈深烦恼愈增,赤子的眼光 Childish view不能不改为灰色的眼光grey view”的苦痛,闻天喊出为了人生奋力保持人的中心的呼声,人的中心就是我底真生命、就是我底标准、也就是我底宗教、我底爱!我们情愿为了赤子之心受人家底欺骗终算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对得住全人类。在文後的短跋中作者说写这篇读《红楼梦》的感想是受到宗白华法国来信的触动,他们都努力在这个苦闷罪恶的世界人生中保持自己的天真和赤子之心,并且提到雁冰兄也有意见要发表,《红楼梦》成了他们的共同话题。一九三五年,姜亮夫在一篇回顾自己从小的读书经历的短文中写道:英雄派的小说,历史派小说,差不多都看过,然而还不曾真的入魔。后来不知怎的,偶然间在书架上发现一部《红楼梦》,偶然的翻了几页,不料竟成了整个中学生时代的好伴侣。”“我曾为贾府绘了顶顶详细的世系图,为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画过像,又费了若干力去想像一个大观园的图模。这时我最赏识的是宝钗探春史湘云三人,其次才是黛玉、宝玉,为钗探湘黛四人画了四张特别大的像,题了些歪诗,作了些详论四人的文章。葬花词不必说是读得滥熟,就是零零散散的诗词,也记得不少,也陪过黛玉落泪,也陪过宝玉相思,……”後来读到王静安的《红楼梦评论》才觉得自己作过的评论文字太幼稚,这里还有如许大的哲理!     再来看看本书所收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文学院的一次学术座谈会纪实,论题是《水浒传》与《红楼梦》,教室内外拥挤着两三百人,在抗战时期一个停电的晚上凭藉着烛光聚会,讨论十分热烈。主讲人李长之教授先就本题作半小时的讲演,声明是以客观的对人物并无爱憎的态度作一个分析,指出两者的背境不同、意识不同、创作的过程和美的观念不同。《水浒》是不满现状的反抗,写落魄江湖的亡命之徒;《红楼梦》则在现状中求享受,写温暖的家庭。所以我常说夏天最好的读《水浒传》,因为它写得痛快;冬天最好读《红楼梦》,因为它写得温暖。《水浒》是史诗、是壮美,《红楼梦》是抒情诗、是优美;《水浒》中男女间金钱高於一切,《红楼梦》则以感情为重心,宝黛是柏拉图式的恋爱;《水浒》是短篇小说的集合,《红楼梦》是长篇小说;等等。又举出了二者的相同点在於都有形而上的思想,都假定有两个世界;都是描写寂寞,热闹之中的寂寞;都是细腻的、伟大的作品。其时系主任汪辟疆先生赶来参加,为大家作了十多分钟的精彩讲话。之後与会者谈锋屡起,同学们有问难、有反驳,也有补充李先生见解的,往来论辩,至十点钟散会还有人不舍离去。同学们的讨论由整理者归纳为十大问题:一、《红楼梦》所写的,是个温暖的家庭吗?《红楼梦》作者的思想,是享受的吗?二、林黛玉和史湘云哪个可爱?三、妙玉到哪儿去了?四、薛宝钗是否可爱?五、《红楼梦》是一部民族伤心史吗?六、眼泪是感情的表现吗?七、《红楼梦》的结局,在艺术上的评价怎样?八、梁山泊和大观园在哪里?九、太虚幻境的意义何在?十、宝玉为什么一定要出家,难道当了和尚,就圆满的完了吗?其中有些问题如作者的思想、宝钗的评价、妙玉的去向、英雄泪和儿女泪等等的对答论辩,十分精彩,引来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足以见出探讨的执着和气氛的活跃。     当我们翻看这些半个世纪以前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对《红楼梦》的感受见解之时,真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既新鲜又亲切。觉得亲切倒不单是因为许多熟悉的名字就是我们师长或师长的师长,而是他们竟然和我们有相类的感受和相同的问题;觉得新鲜是因为他们的所想所言,充溢着时代和个性的色彩,鲜活如生,而为今人所不曾经历不可重复。谁说《红楼梦》不是一棵常青树呢,围绕着她永远有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温故可以知新,追踪前人的轨迹我们又一次进入了《红楼梦》,领略了她那内在生命的脉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96525.html

上一篇:石建国先生致信吕启祥(2001.12.24)
下一篇:B 吕启祥忆《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的基本思路【2021夏 口述初稿】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7 1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