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及《汇编》前言来之不易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5年8月5日发布 第37150篇
一,时间进程上看三项基础工程密不可分
在梳理吕启祥半个世纪从事《红楼梦》基础工程中,可以看出《红楼梦》新校注本编撰、《红楼梦大辞典》编撰、《红楼梦稀见资料汇编》编撰三者密不可分。
1975-1982年《红楼梦》校注组从大字本征求意见稿到人文社1982年3月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第一版的公开出版。
1984-1990年《红楼梦大辞典》从编写条目征求意见稿到1987年正式启动到1990年1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994-2001年从汇集《红楼梦》文章资料到1998年撰写稀见资料汇编前言到2001年《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
1996年人文社《红楼梦》新校注本第二版出版。
2006年《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第二版出版。
2007年人文社《红楼梦》新校注本第三版出版。
2013年人文社《红楼梦》新校注本第三版小修改版出版。
2015年11月人文社和红楼梦研究所正式启动《红楼梦大辞典》的修订 ,2019年编委会初审后由特邀编辑汇总,目前已修改完稿齐清定,待排版后出清扬进行最后的审定。
2021-2022年人文社《红楼梦》新校注本第四版的修订和出版。
2024年以来准备对稀见资料进行增补以便出版第三版。
如果说,新校注本吕启祥开始时只是新手参与者,其后就是始终一贯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大辞典则一开始就是协助主编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直到现在硕果仅存的初版编委;稀见资料的出版和再版均为主要负责人。稀见资料的编撰借鉴了新校注本和大辞典的编撰中的经验和教训。
由吕启祥和林东海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上下册),2001年8月第一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 周绚龙,共120万字;2006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版出版,责任编辑徐文凯,120万字,增加了吕启祥辑录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未收论文索引》。
二,《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来之不易
首先,花了一年多时间梳理九十年代初红学所收集的《红楼梦汇要》(包括史汇、文汇、论汇)资料,并从3000万字中选择约300万字资料备选。
其次,花几年时间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分馆中沉睡的135缩微胶卷放大复印艰难辨认,写成文稿。当时没有电脑全靠手写,其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当时红学尚未成为显学,许多作者人们知之甚少,辑集他们的文集更少。
第四,这是第一部集史、论、文于一体兼顾不同时期、研究课题和代表性观点的大型红学研究资料汇编,编撰分类具有开创性。
第五,当时资料汇编在科研立项和资金赞助及成果认定的权重上均较低,坚持完成需要时间精力和毅力。
三,《汇编》前言同样来之不易
首先,为其他专著所罕见,《汇编》前言文长近三万字。这样的处理有助于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了解和阅读《稀见资料汇编》的全文内容,有效发挥了提要功能,提供了极大的而方便,也检验了编撰者的综合评论水平。
其次,为撰写《前言》颇费心机,这从吕启祥记事本记叙《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前言的撰写(黄安年的博客/2025年8月4日发布,第37145篇)披露可见一班,为撰写此文并交由发表,从1998年6月12日到8月31日,历时80天。《红楼梦学刊》1998年第4辑的发表为《稀见资料汇编》的出版做好了铺垫。
第三,《汇编》是集体努力的结晶。吕启祥在前言中写道:“应当说明这样一项大型资料得以集结出版,没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事,而编委会全体成员的同心协力更是促其完竣的直接保证。尤其是林东海先生自七十年代初受命编辑《红楼梦研究资料》,经年累月孜孜於北图柏林寺报刊馆,为此书奠下基础,今主持编审,总揽其成,贡献良多。周绚隆同志担任本书责任编辑,整理校阅,细加厘订,作了大量工作。还应特别提到长期从事资料工作、埋头苦干甘愿奉献的刘伯渊君,本书的大量资料从收集、整理、复印、放大以及若干初步加工,无不渗透着他的辛劳和汗水,许多琐屑而具体的的事务都由刘君承担,令人感佩。因此,本书的出版应归功于大家尤其是上述诸位,笔者所做十分有限。”
****************************
此外,从已经发布的吕启祥保存的红学研究者和人爱好者来信看,对于三项基础工程的赞扬和支持也说明三项基础工程深得人心,有利红学研究、有利阅读和理解《红楼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7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