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
张曼诚先生致信吕启祥【1987.4.13】
2025-7-28 16:26
阅读:446

张曼诚先生致信吕启祥【1987.4.13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25年7月28日发布, 37091

 

【个人所藏资料-学术信件XSXJ393

 

手写体学术信件是普及电脑使用前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也就是* 说是21世纪前学者之间学术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因而手写体学术信件的整理也是学术研究和承传学术的重要基础工程。

考虑到时下使用电脑检测手段辨认手写体程度远低于对电脑字体的辨认度,不仅给审核工作带来新挑战,须有投入更多精力,而且多数读者特别是年轻群体对于手写字体辨认也很困难和费时。为此,我按照通常做法将通过将《红楼梦大辞典》医药部分的稿人张曼诚先生致信吕启祥(1987年413)原件过录为电脑字体。这些学术信件涉及红学界关注的不少问题。信中如果个别字句我们难以辨认,只能以£格标明或跳过,期待高明解读。为了使得原件更加清晰,还做了必要的修补。希望为学友顺利阅读提供些方便,有兴趣的不妨对照检查,如果学友解读所缺字句相告,不甚感谢。我的博文秉承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嘉惠学界,唯此而己。

下面是信件原文电脑字体,如果发表后网友依然看不到,希望阅读信件内容,请联系科学网编辑部,或者尽快告诉我,或电话,或电邮:annianh@bnu.edu.cn

 

老师

       您好!

   正月初三来信收悉迟复为歉。

   现院内今年二月开始评定职称。晚学因俗事缠身,未能及时复信,祈望见谅。

   来信言及“病症之症”通常可否都用字的问题,是中医界争论已久的一个问题。

上海方面认为古代”与“”通假,可以将”用“”替代。北京、西南及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和学者却认为“”只能代表“症状”,而“证”则是“症状”和“体证”的综合。准确地说,中医所说的“证”它包括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因、病机、发病部位、疾病性质、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证”是 不能用“症”字来代替的。有鉴于此,晚学撰稿之时,是将“”作了区分的。也就是说,晚学的文稿中,“证”与“”字的撰写是按照当前中医界比较一致的意见进行区分的。

目前贵州《红楼》除诗刊外,今年第一期也出了。晚学当恕应积极为其撰稿,只是目前我省学会的工作一则是今年经费困难,二则是真正做学问的人不多,所以今后能否长期出下去,殊难预料。晚学虽属“位卑未敢忘忧国”,无奈“人微言轻”,关于贵州省红学会以及红学研究的前景,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特此奉告

代问冯老师,邓老师,付冬冬好。

今后如有机会到北京开会时一定去拜望老师。

   就此搁笔

    恭请

编安

                            晚学

                                   张曼诚上

                                       87.4.13

 

DSCN9568.JPG

DSCN9569.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9556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