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博瑶 旅美感悟(其二)(2025.7.21)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5年7月21日发布,第37026篇
阅读:620
【按:小友Duke 2025年6月8日凌晨传来,初次赴美的第一桶金直感,现在是第二篇《旅美感悟》资源共享。】
旅美感悟(其二)
美东时间七月二十日晚,刚看完德州牛仔Rodeo表演,偶有闲暇时间来写一段新的感悟。这一篇还是想谈一谈美国的营地教育,但这次想从更细致的地方去谈,我会尽力用一个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我的所见所闻。
首先是美国营地教育的国际化,美国的营地大多是注重国际性的,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的小孩从小就生长在国际化的环境里,另一方面则也是为了提高美式营地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我的营地是较为传统的美式营地,至少从营地的木屋及各样设施的风格和营地的成立时间(1967)等多个方面来看是这样的。营地此年第三期现在仍有多达一百多名辅导员,其中也还包括几个因前两天德州洪水毁灭营地而并入我们营地的辅导员,一百多名辅导员分别来自十多个不同的国家,当然百分之七十来自美国本土,而只有我一人来自中国。项目初期我确实也多有不适,更兼思乡,然我并未因此而气馁或是退出,我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学习和融入,这对中国的孩子确实不那么容易,因为据我所知跟我同一个基金会来自中国的同学几乎有一半以上都放弃归国了,剩下的一半也多有选错营地前往special needs而苦苦坚持的。我能坚持到如今最后二十天是因为我不断暗示自己我有和李小龙一样的Big Dream,即打破西方人对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根据前两个月的表现看,我是做到了,我在多数训练和竞赛的场景里可以和西方同仁并驾齐驱甚至更胜一筹,在漫长的工作周期里我也显现出了比他们更强的韧性,因为我的适应力和稳定性,我将工作整个夏天,学习、体验与成长。
说回国际性,就在前几天,营地新来的两个活动组织Leader给我们设立了一个新的竞赛游戏,他们选择了我带着我的国家加入这次游戏,他们用英文给我详细的介绍了这个游戏,我现在英文也大有精进,自是能理解其百分之九十的意思,但用中文来说,这个竞赛其实就是“传话游戏”。除了我,他们还选择了来自苏格兰、墨西哥、巴西、爱尔兰、英国本土和加拿大等国的七位辅导员,男生四人,女生四人,各自代表男孩营地和女孩营地两方。八位辅导员需要每人选择一句来自自己国家的俗语(或是短语),然后在当日的Torchlight晚会上将这句短语传给自己的营员,每个辅导员将有四位来自不同年龄阶段的营员,自由组织顺序,传话从第一位到最后一位营员,最后一位营员需要大声喊出这句短语,然后首先辅导员要检验这句话是否正确传达,然后需要分享这句话在发源国文化下的真实含义。我想过给他们分享一句《论语》或诗词,但后来决定还是说一句中国语境中大家耳熟能详但却可以精彩翻译的话,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将它翻译成“If Judy not go Cindy not come”,两个单词和“旧的”及“新的”算是有了发音上的相似性,如此既简单又具有特色且有阐释的空间。在解释的时候我并未仅仅解释它的字面意思,而是以物转移到更广阔的人生机遇和哲学,我告诉他们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失败了,并不意味着你失败了,而是拥有了下一次做的更好的机会,这句话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也有辩证看待事物的意思。诸如这样的游戏几乎每期都会有几次,这也是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环,更重要的当然就是日常的交流了,我很乐于给营地的孩子们分享中国的神话故事,也愿意回答他们关于中国的任何问题。两个多月的广泛交谈后,我发现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中国的食物,他们简单的一日三餐和中国复杂丰富的菜谱体系相比简直就是十位数加减乘除和高等数学的差距。
除了食物他们也乐于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比如中国的老师是不是还用戒尺惩罚学生,比如中国的钱币长什么样子,比如中国的生活和美国生活的区别等等,当我给他们讲述中国移动支付和刷脸支付以及高铁地铁等交通便捷性的时候,他们既震惊又不可思议,我告诉他们日后长大一定要来中国亲自体验,就像我来你们这里一样。除了食物和日常,也有一些成年的同事喜欢问我与政治相关的问题,比如中国的老百姓当下是怎么看待中国的总统的?再比如你们是怎么选择的总统等等?他们是有思想和目的性的,令我印象较深的是有一次闲聊,一个非裔美国辅导员问我怎么看待我国的台湾问题,我思索片刻决定不用复杂的单词和历史背景去给他们解释为什么台湾永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我反问在场的所有人,如果你有一个孩子小时候是你的心头肉,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不听你的话,跟着邻居家的坏孩子鬼混,你是何感受?当下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会很愤怒,我接着告诉他们台湾与中国即是孩子与你的关系,他虽然不听话但永远都是你的孩子,他既然是你的孩子那么你的邻居就没有权利对你如何管教孩子指手画脚,我们中国的政府是伟大的父母,绝不会抛弃不听话的孩子,我们只是在用正确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我的一番解释赢得全场喝彩,我为此也十分感到自豪。
除了美式教育的国际性我还想略谈一谈美国孩子的危险性教育,Reasonable Risk是我们营地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即让孩子的营地生活存在合理的风险,比如在湖里游泳,比如高空索道,比如湖里的水上玩具等等,营地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尝试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都要有冒险的勇气,不只是男孩子,女孩子也同样需要和男孩子一样的活动安排。在我看来危险性教育是必要的,其一方面在铸造强壮的孩子,另一方面则是实现真正男女平等的重要方式,因为让女孩子承担和男孩子同样的责任和任务以及风险,代表着我们肯定女孩子也可以做到,也可以自主选择和成长,代表着我们没有剥夺女孩子变强的机会。中式教育是缺乏合理的风险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上大学后才开始学习游泳、攀岩和驾驶的,而缺乏风险性更大的问题就是面对困难的不堪一击和柔弱。我时常与父母交谈,我说你们对孩子的保护太过了,即使我二十岁就学会开车,你们也不相信我可以上路,你们也不愿我独自开车外出,即使我早已丰富了生活的经验,你们也多是不放心的唠叨。中式父母生活的重心在孩子出生后就基本转向了孩子,因为中式父母的父母也不允许他们冒险探索和做从未做过的事情,所以中式的父母生活的支点必然较少,一代一代就变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的过度保护。但试想,大雨毁坏了树上的巢穴,能活下来的一定是会独立飞翔的鸟儿,因为老鸟不可能永远在小鸟的身边,所以不剥夺小鸟飞翔成长的机会才是对其真正的救赎。
同样的道理,从小到大,中式学校总是教育男孩应该让着女孩,更有“好男不跟女斗”,男生干体力活等等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女性自然就成了弱势群体,因为人类社会的法则就是强者通吃,连我们的分配制度也说多劳多得,所以成年男性的普遍收入自然高于女性,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都认为女性无法像男性一样强壮勇敢。
男女确实存在天生的生理差异,但并不是就此分出强弱,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的理由,我们应该让女孩子有同等成长的机会,抛弃因性别差异而带来的各种不平等区分,塑造强壮的男孩更应该塑造强壮的女孩。再说的更通俗一些,婴儿的基因和体质更多由母亲决定,柔弱的母亲绝生不出强壮的孩子,即使孩子强壮,母亲的柔弱气质也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教育和性格成长。营地里最令我感慨的即是女孩子和男孩子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她们和男孩做同样的事情,搬移重物,雨天下湖,衣着自由,维修船只,大多活动表现甚至胜过男生,如此便塑造出了坚毅、勇敢、果决、坚韧的女孩,这才是真正的男女平权,而非利益的平等和性别的偏爱。我每一期都会问自己辅导的孩子一个问题,即什么让美国变得强大,第一期孩子的回答我最为满意,即“American Mother”。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9455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