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A 《红楼梦》新校本1996年第二版吕启祥回忆初稿(2021春)

已有 258 次阅读 2025-7-12 15:04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A 《红楼梦》新校本1996年第二版吕启祥回忆初稿(2021春)

黄安年辑黄安年的博客/2025712日发布,第36937

【个人所藏资料-学术手稿XSSG055

这里发布的是吕启祥写于2021春有关《红楼梦》新校注本1996年第二版的回忆初稿A 部分,搁置至今,择机修葺。

*************************

 

一部传世的学术经典的传承需要在校注等方面持续不断的延续和发展,从出版的角度就需要一版、再版、接二连三的续版并以不同文字向海外传播与弘扬。作为《红楼梦》新校本的著作权单位红楼梦研究所参与校注工作人员在冯其庸领导下继续了第二、第三版工作。在这其中,特别需要提出已故陶建基先生再新校本出版和再版的默默奉献。

 

20135月,我写了《陶老与<红楼梦>注释及辞典----陶建基先生廿年祭》一文,其中前一部分内容如下:

    如今的青年朋友对陶建基这个名字也许比较陌生;他曾是《红楼梦》人文新校本注释方面的负责人, 《红楼梦大辞典》编委之一,红学所的副所长。

  前一阵子翻检旧稿,发现了陶老在1987年给我的两封信。一封是关于《红楼梦》新校本注释的,一封是关于《红楼梦大辞典》的。

    陶建基先生于1977年5月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到1987年底离休,我与他共事十年,朝夕相见,直到他1992年病逝前一直保持着联系。这十年多,可以说是红学所的黄金岁月,亦即最出成果的时段;陶老人生的最后也是最成熟的岁月,是和《红楼梦》新校本和《红楼梦大辞典》相始终的,也就是说,他把改革开放焕发的生命活力和学识经验全部奉献给了红学的基础工程。于我而言,他是我学术上和工作中日常请益最多、商量最多、最可依凭的一位长者。如今重读这两封信,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推敲注文和构筑辞典的年代。

   平日由于经常见面,无须写信;而1987年正是他离休之年,抱病在身,不能来所,才有了这些信件。他用的是《学刊》的信笺纸,共五整页,写得满满的,字字清晰,笔笔工整(见照片)。先看关于注释的一封。

启祥同志:

前日在舍下谈及“冰弦”之释文,当时因时间关系,语焉不详。现将我过去所接触到的有关材料简述如下,供参考。

在过去为校注本作注时,我曾向我院音研所古琴研究者许健同志请教过关于冰弦的问题。据他讲(大意):质量好的丝弦,色泽透明像冰,声音好听,叫冰弦。过去杭州就出过这种弦,现在已买不到。我也曾向该所另一位古琴研究者王迪同志请教过,她讲的和许健同志讲的差不多,她还说,她的老师古琴名家管平湖先生就曾用冰弦演奏过。后来,我又向文物专家王世湘(引者按:应为王世襄)同志请教,据他讲(大意):他过去曾藏有此弦,是从旧货市场上买到的,制弦的丝和胶,质地均甚优异,透明似冰,略带腊黄色,弹奏时声音清越,曾送给管平湖先生鉴定,管先生说就是冰弦。

此外,明代朱权(臞仙)在其编辑的《新刊太音大全集》卷一中,列冰弦为“臞仙琴坛十友”之首,并有“音释”云:“古人有水晶弦,似明胶合而或”(似为“成”之误),其色明莹,故曰水晶弦。对于丝弦的制法,该书也有较详的叙写。其“辨丝法”云:“……《齐民要术》云:柘蚕丝宜为弦,清明响彻胜于凡丝;伯牙用原蚕丝。……今只用白色柘丝为上, 原蚕次之。……”其打法云:“阴雨无尘,润而不断,才晴明则声清。……秋合弦色莹而清(原注:‘秋分桂花时,细雨中合之’),春合者色浊而声慢,三月初亦可作,终不及秋也。”其“煮法”云:“晴明日以新沙盆汲长流水没管子上二寸许,以文武火煮之,候麦烂即止。太生则弦声胜木声,不久则无声;太熟则声不清而易断”。其“用药”云:“明亮鱼胶五两,小麦一合,明莹腊半两,白笈半两,桑白皮一两,天门冬十个。右药入沙盆内,可煮弦十副。”

上面所写的这些简单材料就是校注本中“冰弦”注文的依据,这大概不能算是“望文生义,大错特错”(朱松山语)吧。不过,那条注文也是存在缺点的。因为它只说到弦的外形“明透如冰(此‘冰’字原注误排为‘水’)”,而未提弦的声音激越清亮,作为乐器发声部件的注释,应该说是个缺点。

至于引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作为“冰弦”之注,从传说的角度考虑,当然可以,过去也有人这样作过,但这似乎不应看作是唯一的、标准的解释。因为 《杨太真外传》的版本有所不同,有的版本中并无用冰蚕丝作弦之说,如鲁迅先生校录的《唐宋传奇集》卷七《杨太真外传》卷上云:“妃子琵琶逻沙檀,寺人白秀贞使蜀还献。其木温润如玉,光耀可鉴,有金镂红文,蹙成双凤。弦乃末诃弥罗国永泰元年所贡者,渌蚕丝也。光莹如贯珠瑟瑟。”(汪辟疆先生校录的《唐人小说·长恨歌传》所附《杨太真外传》中这段文字与此相同,惟“白秀贞”作“白季贞”、“金镂”作“金缕”、“渌蚕丝”作“渌水蚕丝”。)在这里,用来作弦的不是“冰蚕丝”而是“渌蚕丝”(或“渌水蚕丝”), 不知还能不能叫作冰弦?

已经罗嗦得不少了,就此止笔。

请代候

同志们好!

                     陶建基 1987.12.4

 

这封信,通篇讲的是冰弦这条注的依据以及如何改进的考虑。由此可以体察到作注的甘苦,就如信中所述,当时凡遇到注者不太有把握的情形,都会请教行家和尽力查找相关的材料。同时也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对待读者和同行意见的,信中提到的“朱松山”是淮阴教育学院的一位老师,曾对新校本的校文和注释提过不少意见,给我来过不止一封信,提到冰弦“望文生义、大错特错”的信已找不到了,极可能是此信我已带给了陶老。由一斑可窥全豹,对待意见包括不一定很恰当的部分陶老同样认真对待,反映了他严谨求实、谦和自省的学养和人品。

新校本是1982年出版的,出书的最初几年里,赞扬的批评的各种声音都不少,作为校注者,认为应当保持一种清醒平和的虚怀若谷的态度。此信写于1987年,适足以反映校注者对待批评意见之重视。细心的读者如果去翻看新校本的初版和修订版就可以发现其间的差别。这条注在五十一回,修订本注文为,“冰弦----一种优质的丝弦,其音激越清亮,色光洁,明透如冰,故称冰弦。一说为冰蚕丝制成的弦。这里指王昭君琵琶上的弦。”(见第三版688页)依体例,注释当简约明瞭,此注只不到两行字,背后则包含着若许辛劳,修订时陶老已离世,我们仍按照他的意见照应到冰弦的形和声两个方面,弥补了初版的缺憾。【1】

 

 

***************

注释:

1《陶老与<红楼梦>注释及辞典--陶建基先生廿年祭》,写于20135月,载《红楼梦研究辑刊》(第七辑)。又载吕启祥著《<红楼梦>校读文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93401.html

上一篇:吕启祥 关于《红楼梦》新校本注释的若干 问题(《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三辑)
下一篇:B 《红楼梦》新校本1996年第二版吕启祥回忆初稿(2021春)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6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