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吕启祥忆《红楼梦》校注组编撰新校本大字本时期(1975-1982)之四

已有 354 次阅读 2025-7-7 12:05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20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吕启祥忆《红楼梦》校注组编撰新校本大字本时期(1975-1982)之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577日发布 36896

【按:几年前应红研所开展口述史之需要,吕启祥着手回忆《红楼梦》校注组和人文版《红楼梦》出版的专题资料,并亲手写了若干片断,我协助她查找资料和整理,形成文字初稿,后来忙于其他而搁置至今。如今选择其中部分文字初稿发布,以便集思广益加以修葺。有关校注组成员的资料留待补入。】

 

经过全组的努力,197511月《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拟定了《红楼梦》校订说明,说明强调一,“首先着眼于《红楼梦》原著的思想性,同时也注意到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力求保持曹雪芹的语言艺术的特色。”二,“这次校订,重点放在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准备以程甲本位底本进行校订。”三,“确定以“脂京本”为底本,以其他脂本为主要校本,以“程高本”为参考校本。”“校订中涉及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改动,在每回之后作出简明的校记。”四,“新校本附有必要的注释。”“注释的条目要少而精,选目的标准是(一)有关作品德思想内容德关键性德字、词、句、段和回目,均加以评注;(二)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关的典章、制度、名物、典故,叶进行注释;(三)比较生僻的,一般工具书不易查到的难字、难词,择要注明音义。注释的文字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五,“校订工作采取个人校读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而以集体讨论为主的方法。注释工作也是分工负责和小组集体研究讨论相结合”,“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开座谈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六,“在广泛听取意见后,我们对新校本前五回的正文和注释作了修订。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鼓舞下,校订工作正在进行。今后我们准备把《红楼梦》新校本的每十回及其注释汇印成册,陆续中征求意见。新校本中底本正文排的是三号仿宋体,采自他本的校正文字则用三海黑体,一便核实。” 【11】75年7月到1979年5月,历时四年完成了《红楼梦》大字本的校注120回本按每十回分册分别正文和注释的装订工作,从而也为1982年《红楼梦》新校本的正式出版创造了条件。【12】

 

注释

11】见《红楼梦》校订组19781月印《红楼梦》新校本一至三0回(征求意见稿)《红楼梦》校订说明。照片1-30

12】见人民文学出版社保存的《红楼梦》新校本一至一百二十回发稿档案照相版;《红楼梦》校订组19781-19795月印《红楼梦》新校本一至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照片1-120回正文和注释。

 

 

概括说来,当年校注组得以组建并具有凝聚力,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有一种共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念,那就是:努力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比较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经过整理的普及本。

“努力接近曹学芹原著的面貌”,这不是一句空话,它不仅经常挂在我们口边,而且植根于对《红楼梦》版本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心底里。不管各人认识有深浅、水平有高低,这样的愿望则是共同的、真诚的,本着这一愿望的校注工作,是严肃认真、扎实不苟、贯彻到底的。

稍微熟悉《红楼梦》版本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未及最后完稿的作品,在曹雪芹生前仅以抄本流传,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伟元、高鹗开创了刊印时代。首次刊印的,是为程甲本,次年(1792)又改订刊印,即为程乙本。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广为流传的正是这样面貌的本子。正如胡适在《亚东重排本序》中所言,程甲本“最先出世,一出来就风行一时,故成为一切后来刻本的祖本”,事实正是这样,如东观阁本、抱青阁本、藤花榭本、三让堂本、王希廉、张新之、姚夑评本等,就都是从这个母本派生出来的有代表性的本子,就连亚东初排本所据底本也属此列。到了1927年,汪原放用胡适所藏的程乙本校改亚东本,重印出版,胡适十分赞赏,在序中认定程乙本就是那“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定无讹的本子,可说是高鹗、程伟元合刻的定本。”因此,1927年的亚东重排本,以及1939年的世界书局本和次年的开明洁本,以至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印的作家出版社本和发行量最大的1957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都是由程乙本这个母本出来的。正如《红楼梦版本小考》的著者魏绍昌先生概括的那样:“在一九二七年以前,一百二十回的各种印本几乎全是程甲本子孙的天下,建国以后却由程乙本的子孙独占鳌头了。”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不以程高刻本而以脂评抄本作底本校订整理一个比较接近曹学芹原著的本子,就是一件有意义、值得做的事情,在红楼梦版本史上,还不曾出过这样类型的普及本,这是第一次。之所以时至今日仍称之曰“新校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是人们对它历史地位的一种认定。其实,就参加校注组的成员而言,多数人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的脂评本,至少我个人是如此。在我们心目中,这些流传幸存至今的乾隆抄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具有文物价值。对于脂本固不能迷信,却应当珍视,任何校改,都宜乎慎之又慎。记得当时在校勘过程中,常常为了一字之去取、一词的更易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甚至坚执已见,寸步不让。究其原委,不外是为了坚执各人心目中的“原著面貌”。当然,在校勘的具体问题上的不同见解并不影响对脂本的总体认识上的一致。当我们认真校读细心品鍳之时,无论从艺术直觉出发还是理性分析着眼,都显出脂本文字的优长。这一点,不仅是校注组的共识,而且已经被广大读者所接受,被二十五年来的事实所证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92694.html

上一篇:吕启祥忆《红楼梦》校注组编撰新校本大字本时期(1975-1982)之三
下一篇:吕启祥忆《红楼梦》新校本前三版(1982-2013)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9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