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
吕启祥忆《红楼梦》校注组编撰新校本大字本时期(1975-1982)之一
2025-7-7 11:59
阅读:288

吕启祥忆《红楼梦》校注组编撰新校本大字本时期(1975-1982)之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577日发布 36893

【按:几年前应红研所开展口述史之需要,吕启祥着手回忆《红楼梦》校注组和人文版《红楼梦》出版的专题资料,并亲手写了若干片断,我协助她查找资料和整理,形成文字初稿,后来忙于其他而搁置至今。如今选择其中部分文字初稿发布,以便集思广益加以修葺。文中提及的琴楼早已不复存在,没有发现留下校注组工作的影像资料,十分遗憾。】

 

19756月我到《红楼梦》校注组报到,地点是北京前海西街十七号,这里原来是恭王府,后产权转入辅仁大学,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为北京师范大学北校的校址,外子1954年入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就在这里上课和活动,恭王府后院即翠景园不归师大所管,前院的九十九间半是当时北师大的女生宿舍,记得叶嘉莹来恭王府参观时还专门来九十九间半指认当年在辅仁求学期间作为女生宿舍她曾经住过的房间。文革前后北师大撤出前海西街十七号。报到的具体地点在中国音乐学院前身的一所艺术师范院校建筑,盖有两座楼,一个琴楼,一个画楼,位于恭王府正门前左右两侧,如今已经不在。琴楼为适合练琴而建,房间的间隔很小,用于写作一人一间正合适。楼共四层,校注组在三层,楼上为外国音乐史组所用(有我认识其中曹禺的女儿万昭)。印象中来自外地外单位的都住在朝阳面,分配我住的一间在最西面。这个组里只有我一人为女性。校注组是1975年5月正式成立的【1】。我来报到时,小组已经校出了前五回。【2】七八月间冯其庸、李希凡等启程赴上海、苏州、南京、扬州、镇江、合肥等地征求对《红楼梦》新校本前五回的意见。【3】我则在组里看书对本子。

   小组的日常活动是研读脂本、交换意见,逐字逐句讨论。印象中不同意见是常态,争辩激烈,来自各地的学者专家都认为自己看中的文字才接近曹雪芹的原著,希望被认同和采纳。印象中周雷【4】是很敬业的,做了许多实事,讨论整理一个统一意见后由他发稿送印厂印出征求意见稿,有时他固执己见,反映了他执着的一面。我们的讨论虽然在一起,但是还是有所分工的。大致上对《红楼梦》文本比较熟悉且接触过多种版本的参与校,余者做注。最初注释的负责人印象是沈彭年,他兼管资料。蔡义江先生说他曾担任过注释组组长。下面有沈天佑、孙逊和我。【5】孙逊年轻,思维敏捷,笔头很快。最初的注释许多出自他手。    

注释:

【1】在冯其庸口述《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一书的校订《红楼梦》专节中,详尽叙述了他和袁水拍、李希凡商议校订《红楼梦》,成立校订组报请国务院文化组批准,筹划《红楼梦》校订组的人选,从全国各地陆续抽调人员,1975年正式调齐,开始工作,还谈及为节省开支不在原定的地安门拐子胡同一家宾馆工作而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在的前院东边一栋空楼,吃饭则在院食堂。

【2】见照相版。

【3】见据叶君远著《冯其庸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1页。

【4】周雷(1938~2019年8月1日),8月3日通过外子的博文《深切哀悼著名红学家周雷先生》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92257.html表达“噩耗袭来深感震惊和痛心。周雷一生和红楼梦研究与传播结下了不解之缘。红学界又少了一位故人。愿周雷在天国安宁,周雷家人节哀。

【5】如今他们中离世的有,沈彭年(1923-1994),沈天佑(1930~2010.8.14),孙逊(1944-2020-12-11),外子博文《忆两年前和孙逊老友在上海的见面》(黄安年的博客/20201211)提到“两年前我来上海师大参加学术会议,老吕随同。孙逊专程来我们的住地看望,并陪同参观光启国际学者中心,谁知这是我们最后的见面。”关于注释组冯其庸在《红楼梦》新校注本2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发言谈到:“这项工作是由陶建基同志负责的,参加的人最初有沈天佑、孙逊、吕启祥,后来有朱彤、张锦池、丁维忠等同志,其中多数同志都先后回去了,就由留下来的三位继续干。陶建基同志年纪大了,丁维忠同志调来较晚,所以吕启祥同志实际承担的任务很重。记得为了注释《红楼梦》里妇女的服饰和配饰,曾到故宫珍宝馆去参观实物。为了了解清前期满族的风俗习惯,曾请教过启功先生。关于医药方面,经常请教的是巫君玉医师,瓷器方面曾请教过故宫专家冯先铭先生。我还记得在本院图书馆的会议室,我们开过一次关于注释的会,经再三商讨。每条注释力求找到典故或史料书的最早出处,这样在原有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努力。使全书二千多条注释基本达到了要求。”(《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2辑)蔡义江在“为促进《红楼梦研究的儿科学发展作贡献—写在《红楼梦学刊》创刊三十周年之际”一文忠提到:“1979年,我被文化部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中文系借调至京,再看冯其庸、李希凡麾下担任新校本《红楼梦》注释组组长,同组的有吕启祥、朱彤、张锦池等,后来又增加了祝肇年。一年后,因学校在我名下招收的而研究生已入学,催我回校当指导教师。我的工作后来便由陶建基接任。”(见蔡义江著《追踪石头2—蔡义江论红楼梦》,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9268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