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
A石问之校订《红楼梦》(全四册)提要【浙江古籍出版社2025】
2025-5-25 10:07
阅读:293

A石问之校订《红楼梦》(全四册)提要【浙江古籍出版社2025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5年5月25日发布,第36543篇

DSCN7329.JPG书名:     红楼梦(全四册)

作者:    【清】曹雪芹(前八十回)、

【清】高颚、程伟元(整理后四十回)

校订者:  石问之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责任编辑:沈宗宇、潘铭明

文字编辑:张珍珍

封面设计:李万钧

责任校对:叶静超

责任印制:楼浩凯

照排:    大千时代(杭州)文化传媒有限

印刷:    浙江海虹彩色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    880X 1230m 1/32

印张:    52.625  彩插 17

字数:    1464千字

版次:    2025年3第1版

印次:    2025年3第一次印刷

定价:    198元(全四册)

页码:    (5,14,4,1,8)1-1640

ISBN    978-7-5540-3174-2

 DSCN7330.JPG

昨天收到李应利先生(著名石问之)惠赠他历经八年校订的《红楼梦》(全四册),在此代吕启祥老伴表示由衷谢意。也感谢校订者慨然同意我博文推介,并在当晚寄来张庆善《序》,石问之《前言》、《凡例》、《目录》、《校订者简介》、《内容简介》等文字版(5月7日校订者通过知情人提供我的手机联系方式,我们之间建立了微信交流关系,我坦言“欢迎, 我是红外线人,老伴身体不好”。晚李应利先生在微信中写道:“黄老好!我上个月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新校订的《红楼梦》,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尝试做了一次整合。前段时间透过出版社给红楼梦研究所寄过去十多套。不知二老可有?如果没有,我想再给二老寄一套过去。”我回复未听到起。他写道:“刚好目前正在二印,改正了第一印中的一些错误。”5月22日晚微信又写道:“黄老师好!出版社加印今天才印完,所以耽误了几天。今天发货,估计两天左右到。”)博客中的校订者的近照是请李应利先生提供的。为避免博文过长,现分A、B、C三部分分别发布。

DSCN7331.JPG

A部分书影、版权页、内容简介、校订者简介、校订者近照、张庆善《序》

B 校订者《前言》《凡例》

C 目录页

 

A

部分书影

 DSCN7332.JPG

DSCN7337.JPG

DSCN7292.JPG

版权页

 DSCN7338.JPG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吸收近些年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对《红楼梦》进行全面系统的修订。本书前八十回依次以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为底本,以蒙府本、戚序本、俄藏本、舒序本、杨藏本、甲辰本、程甲本、程乙本为参校本;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以程乙本为主要参校本。除了一百二十回正文之外,本书还选取了戚蓼生序和甲戌本凡例中的七律,以提升文学性和更好地服务读者为根本原则,打破固有版本的藩篱,以期重构《红楼梦》更理想的读本样态。

 校订者简介

石问之,本名李应利。河南光山人。暨南大学语言诗学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曾荣获第三届“冯其庸红学学术提名”。出版有专著《玉石分明:红楼梦文本辨》《见微知著:红楼梦文本探》等。

DSCN7336.JPG 

 

校订者近照

2025-05-24 校订者提供

 微信图片_20250524213240.jpg

网上采集

DSCN7326.JPG

张庆善《序》

石问之是近些年在《红楼梦》研究中崭露头角的卓有成就的学者,他的文章在红学界有较大的影响,引人关注。看他的文章写得很老到、很成熟,我以为年龄不会太小。去年在北京见了一面,没想到他竟那么年轻。如此年轻,就取得如此突出的学术成就,令人赞叹不已。

正是因为石问之的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当他表示希望我给他的《红楼梦》修订本写序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看了他的修订稿,则被他修订尺度之大震惊了,因为我从没有过这样的念头,以这样的方式去修订《红楼梦》。前几年,我受吕启祥先生委托,曾召集主持了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新校注本的第三次修订。为什么要一再修订呢?就是因为不断地发现《红楼梦》新校注本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字、注释和标点符号等等,诸如是“冷月葬花魂”还是“冷月葬诗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到底是什么东西,芳官的“赏花时”应该怎样注释,是“芦雪广”还是“芦雪庵”,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明显、比较大的问题,具体文字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尽管我们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但许多问题、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受限于版本校勘整理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不能随心所欲,因此,尽管我们在修订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或是因缺少版本依据,或是存在不同的认识,我们就比较谨慎了,不敢轻易改动。有些改动了,也是小心翼翼,或是详加校记,或是注释说明,为读者和研究者留下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石问之的修订呢?虽然他修订的尺度之大令我疑虑重重,但当我认真地看完了石问之修订的 120 回稿,以及他撰写的《前言》《凡例》和注释后,我的看法有了改变——石问之的修订是认真的、严肃的,是下了大功夫的,是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学术探索。他在《前言》中说:“本次修订《红楼梦》的目标是:充分吸收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前人已经取得的巨大校勘成绩的基础上,将《红楼梦》文本的校勘工作继续向纵深推进,努力让《红楼梦》文本校勘质量再上一个台阶。与此同时,除了要将前八十回中因曹雪芹‘五次增删’等个人因素以及传抄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文本内容不够和谐之类的问题修订得更加和谐、更具艺术性外,还要致力于消除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显性冲突,尽可能缩小两者在叙事艺术上的落差,即沿着混合本的正确方向,将混合本从目前的初阶混合水平提升到高阶混合水平,从简单的拼配状态提升到真正的融合状态。”“以前八十回内容为准绳,让后四十回的思想内涵、故事脉络、人物形象尽可能与前八十回保持一致,是本书修订时确立的基本原则。”这个“目标”和“基本原则”的确立,无疑值得肯定。

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是:《红楼梦》文本中的问题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诸如人物年龄混乱、时序错误、情节自相矛盾等,还有大量的文字讹误、脱文和后人增补改写带来的问题。今天我们见到的各种《红楼梦》本子都不是曹雪芹的稿本,而是过录本。自程甲本诞生以来,可以说所有的《红楼梦》版本,包括程甲本、程乙本,无不是整理本、修订本。程伟元在程甲本序中就说他手上的本子:“漶漫殆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由此可见,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的修订不会太少,尺度也不会太小。不管是程伟元、高鹗,还是后来者,都是在不断地修订《红楼梦》。这样说来,《红楼梦》版本的整理、修订史,自然为我们今天也可以大胆修订《红楼梦》提供了依据。

石问之的修订,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增补文字和改笔,有些增补和改笔非常必要、非常好。与此同时,本书在校勘方面也多有突破性成绩。如第三回黛玉进府后又去见大舅贾赦,黛玉乘坐的车子“往东过了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了黛玉的手,进入院中”(甲戌本文字)。石问之修订时把甲戌、庚辰等本子中的“方下来”,依据杨藏本改为“放下来”,非常准确,否则“至仪门前方下来”这句话就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林黛玉是坐着骡车,不是轿子,如果是“方下来”,容易给读者造成黛玉此时从车上下来了的错觉,而拉骡车的小厮没退出,林姑娘是万万不能“下来”的。把“方”字改为“放”字,意思明确,校勘得非常好。看到这里,我真是非常佩服石问之读书之细、斟酌之细。这样精彩的校勘、增补和改笔在石问之的修订本中还有很多。

石问之修订《红楼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矛盾该如何抹平。我们今天的修订,能解决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之间存在的“矛盾”吗?我看有些应该可以,比如人物姓名、年龄、时序以及称谓的混乱等等;有些则很难,如贾母对黛玉态度的急剧转变,王熙凤出“调包计”的馊主意,等等,这些都不太合情理,但我们今天如果还是刊行一百二十回本,也只能保留这些情节,可以说这些地方都无法修订。而在石问之的修订本中,后四十回中有些叙述与描写因其与前八十回的内容相矛盾,就被删除了,又增补了新的文字;有些地方甚至是大段地删除后另换思路构造新的内容,有些地方很有新意,有些或许还需要继续斟酌。

石问之面对的问题之多、确立的目标之高,令我感到十分震惊。而看了他的修订,他的大胆、他所下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功夫,又令我十分钦佩。我们应该以开阔的胸怀、开放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对石问之的修订给予更多的理解。

石问之的修订文字每一处都有注释说明,以清楚交代原本文字内容,给出修订的理由。这些注释可以说是全书的精华之所在,不能忽略,非常值得一看。其不仅涉及版本校勘和文本修订,还涉及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叙事艺术的阐释发微和大量的文史知识等等,足见修订者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深厚学养。这实际上是把修订稿交给了广大读者、研究者,希望进一步探讨,甚至是商榷与争鸣。

石问之的修订或许会引起争论,或是对修订的否定和批评,或是对修订的再修订。在我看来,不管是批评,还是对修订的再修订,都有利于推动《红楼梦》的阅读和研究。他所作的修订都是因为原文存在问题:或是人物年龄混乱、时序混乱,或是情节矛盾、逻辑矛盾、叙事脱节以及突兀,等等。不管你认同还是不认同石问之的修订,他的修订都在提示你这里存在问题,这无疑对阅读和研究《红楼梦》是很有价值的。如果你将石问之的修订看作学术探索、研究,是深度阅读的一部分,就更有意义了。

石问之这个修订本,无疑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对一般读者来说,他给你提供了一个文本更加和谐、叙事更有艺术、前后更为一体的修订本;而对研究者来说,他给你提供了一个可供发现、研究、讨论各种文本问题和叙事瑕疵的新“版本”。如果石问之的修订引起了你的阅读兴趣,乃至讨论、争鸣,那么这一修订工作就更有价值和意义了。

是为序!

2024 2 24 日(甲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于北京惠新北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8709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