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唐弢同志治丧委员会致信吕启祥(1992.1.8)【原文照相及电脑字体版】

已有 229 次阅读 2025-5-18 10:13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唐弢同志治丧委员会致信吕启祥(1992.1.8)【原文照相及电脑字体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55月18日(第36494篇)

【个人所藏资料学术信件(GRSZZL-XSXJ-246

 

这里发布的是1992年1月8日唐弢同志治丧委员会致信吕启祥,含《讣告》及《唐弢同志生平》附吕启祥文《饮水思源忆弢师》

照片13张拍自原件及《一份缘》

1DSCN7100.JPG

2

DSCN7101.JPG

3

DSCN7102.JPG

4

DSCN7103.JPG

5

DSCN7104.JPG

6

DSCN7105.JPG

7

DSCN7106.JPG

8

DSCN7098.JPG

9

DSCN7099.JPG

10

DSCN7107.JPG

11DSCN7108.JPG

12DSCN7109.JPG

13

DSCN7110.JPG 

 

饮水思源忆弢师

 

        弢师去了,文界和学界又痛失一位前辈,在我,敬悼和忆念之中,更夹杂着几许感愧。

      我是一个从现代文学学术阵地上落荒而走的人,至今想来,愧对弢师的指引和教诲;然而即便如此, 弢师的引领于我举足轻重,可以说使我终身受益。

还在60年代之初, 弢师主持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组成员老中青都有,青年之中,我是最幼稚的一个,对现代文学仅略知皮毛。记得第一次随师大中文系陈灿同志造访,其时弢师调京不久,住“铁一号”人大宿舍,一见之下, 弢师风趣地说,“还是小辫子姑娘嘛!”我很惶恐,的确,以我的浅陋无知要师从唐弢这样的学者是不及格的。然而象所有胸襟博大的前辈一样,弢师不会嫌弃青年的幼稚,何况他是自觉地以鲁迅为榜样的!

     尽管如此,现在想来, 弢师当年对我的指导一定倍感吃力。因为我在编写组一年,无异于上了一回培训班,所谓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训练,全在学步阶段。所写的提纲之类,不必说不能用,连提意见恐怕都无从提起。在这过程中,追随弢师左右,耳濡目染,有两点于我印象最为深刻,而且历久弥新。

其一是他曾批评我写的东西“跳跃太大,看不出过程”。他说“结论固然重要,但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好比一个方程式,已经列出了式子,答案是否写出倒是次要的了。” 对于像我这样的青年学生,往往只会记诵现成的结论,把书本和老师所教的东西生吞活剥地转贩过来硬塞给读者,而不去注意结论之所由,不去考察过程的演化,不去思索蕴含其中的方法和规律。这样一种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自然不可能将任何历史过程描述出来,更谈不上“论从史出”、探求规律性的东西了。当时在学术界“左”的氛围之中, 弢师十分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重过程、重材料,主张“论从史出”。稚拙如我,也受到这种学风的熏染,得到了有关写“史”的启蒙。“过程比结论重要”的箴言,于我确属对症,使我看到自身浮躁、表浅、急于求成等毛病,比较地能沉下心来读书和思考。而且,治学必先治史,史的基本方法对于我日后观察和处理问题益莫大焉。

        其二是关于文字工夫的。弢师总是强调写文章笔下要讲究一点,史的叙述力求平实准确,文艺评论则要讲求文采,切忌干巴巴。这里基本的一条文字要干净,不可拖泥带水,竭力将那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去掉。他有一种洁癖,连相同的字眼在邻近处出现都会感到不舒服。这些关于文字笔墨的要求,在与弢师相从的日子里,或看作是老生常谈、不以为意;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每每提笔,便不自觉地想到“文字要干净,词采宜讲求”的忠告。十多年来,我在红学领域内虽则跋涉艰难,先后也写了长长短短数十万字的东西,如果说还能被红学同行所认可,以为尚有新鲜感的话,饮水思源,实在是得益于弢师之力的。

        自从60年代中期我离开编写组、离开现代文学教学岗位以后,20多年不再有机会直接师从弢师,他的写作计划、社会活动和健康状况也不容许多所打扰,接触就更少了。最后一次见到老人家大约是1990年夏天,我和我女儿同去看望,他自己一个人在家,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切西瓜,问长问短,说天说地,无所拘束。

我记得,那是一个很大的西瓜中腰的一圈,格外甜而多汁,至今,那清冽甘美的汁液还滋润着我的心田。    

写于1992年3月

又记:

唐弢作为鲁迅的传人,看到了鲁迅批判传统的背后对传统文明的吸收,他深谙鲁迅的知识构成和文化渊源,因而对艺术学识、审美体验和文章体式有自觉的追求,努力集诗人感性与学者理性于一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于唐弢先生的治史品格和文章讲求有所领悟,上溯至鲁迅,渊源有自。

                                    2018年7月

【原题为《饮水思源念弢师》载《唐弢先生纪念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收入《红楼梦会心录》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现载《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第11-13页,中国红楼梦学会出品,20249月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86136.html

上一篇:上海徐恭时先生致信吕启祥(1996.10)【手写原文照相及电脑字体版】
下一篇:李家沟大队组织状况资料表十八《李家沟大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资料汇编》1965】
收藏 IP: 89.213.179.*| 热度|

1 杨卫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9 1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