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徐恭时先生致信吕启祥(1996.11.01)【手写原文照相及电脑字体版】
黄安年文黄安年发布黄安年的博客/2025年5月15日(第36478篇)
【个人所藏资料—学术信件(GRSZZL-XSXJ-239】
手写体学术信件是普及电脑使用前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是21世纪前学者之间学术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因而手写体学术信件的整理也是学术研究和承传学学术的重要基础工程。
考虑到时下使用电脑检手段辨认手写体程度远低于对电脑字体的辨认度,不仅给审核工作带来新挑战,须有投入更多精力,而且多数读者特别是年轻群体对于手写字体辨认也很困难和费时。为此,我将上海徐恭时先生手写致信吕启祥(1996.11.01)全部过录为电脑字体。下面这封长达3500字的学术信件学术含量很高,涉及红学界关注的问题。信中个字句我们也难以辨认,只能空着一格,以待高明。为了使得原件更加清晰,还请摄影专业毕业的高手徐菊英女史帮准修补。希望为学友顺利阅读提供些方便,有兴趣的不妨对照检查,如果学友解读所缺字句相告,不甚感谢。我的博文秉承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嘉惠学界,唯此而己。
下面是信件原文电脑字体,如果网友看不到,需要请告诉我,或电话,或电邮:annianh@bnu.edu.cn、
启祥同志:文几
今日从校收发室领到邮封,开缄见是北京师大本《红楼梦》程甲本校注本四厚册,增我财富,欣喜无限。
附条万勿寄款,领之有愧,敬此致万分谢意。寒舍虽有三评本、中华本等据程甲本以印者,但究非甲本原文,人文本早印本,虽据乙本亦是不少改动,均非原本。有时查检作品某句,想了解其他脂本与甲本之文字异同如何,苦乏材料。程甲本之底本原是脂本的另一支,这位欧阳,不明版本渊源,而妄说种种,还利用新闻媒介,吹嘘其所主印之本是“第一部”云云。尊文加以驳斥,非常有力。但发“奇论”者不会自己认识,还会强辨到底。历史无情,说其妄说,“自生自灭”,作如是观可耳。
北师大本之校注(特别是注)有特点(刚收到仅初步翻看)偶翻到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其《西施》一首之注释,统计有570文字,另查研究所之校本约有注文300字,《大辞典》767页,引注亦有300余字。
由此条而联想《中国四大美女》(民间故事本)之首的这位绝代佳人,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关注下笔,民间又滋生了大量传说。最令人增趣的是萧山与诸暨两县,互争本县是“西施故里”,闹得不可开交。各撰文论辩,因为旧史书上,确是两地都记及。还有《苎萝西子志》的专刊刊行(不止一种)。前时报上有一篇文字,题目是:《名人商标成了金山银矿》,说诸暨利用“西施”作商标,有多种品物,但实与西施“不搭界”。我于前先还购到广西玉林卷烟厂出品的“西施牌”香烟,画浣纱图案。
但是,历史上对“西施”这一个人物,有人怀疑“是否确有其人”?可是民国时期彭子仪确编了一份“西施在吴年表”(见《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36页收入)说公元前495年由越王献与吴王,这考年不确,因为这年是吴王夫差元年,越王勾践二年,两国尚未发生大战(槜李之战与夫椒之战),如果照《吴越春秋》所记,应在夫椒之战“越国沦亡”之后。(我发表过一篇论“吴强越境”的专文,于两国交兵作了详考。
问题在于“西施下落”:
一种说法,吴亡时被装在皮袋中沉雨江中。如《墨子》“亲土篇”等等。
二种说法,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见杜牧《杜秋娘》诗,苏东坡《范蠡》诗等等。
再一种说法,说吴亡后“归故里”,见于《诸暨县志》等等材料。初唐诗人宋之问《浣沙篇》也如此写。
而曹雪芹“一代倾城逐浪花”,蔡义江同志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修订本306页)云“诗中只是泛论逝去”(蔡注引了一些诗句),北师大注,似乎倾向葬于水中。
《越绝书》中于西施有几处记,这部《越绝书》过去祇认为是东汉袁康等著,是“后出之书”。今人周生春撰《<越绝书>成书年代及作者新探》一篇长文(载《中华文史论丛》第四十九辑,文中提出不少新论据,很有力。
按《越绝书》卷八《外传记地传》记美人宫,卷十二《九述》提及,“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此外,《越绝书佚文》有“吴人砚石置馆娃宫”,李步嘉校释本有引注材料。佚文有引《吴地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见《吴地记》“嘉兴县”条下引记)至于此条记什么“语见亭”云云,是属诬言,王世贞、王士桢等都有文驳斥,这完全是越王勾践入吴时,其夫人生子事所附会上去的。
我曾想,如果照“否定西施其人之说”,那么姑苏的许多西施遗迹,诸暨、萧山的种种遗迹,不全变成后人伪造了吗?----由一条注文,“漫说西施”,开了无轨电车,供论红一笑。
前函问及《犬窝谈红》所记《红楼梦》残抄本问题,已于书笺略述。我已去函南京吴新雷同志,请他方便时去南京图书馆,去一检《谈红》原本,还请他一寻索一下,有否人不注意的“残抄本”,如得讯,当函告。
红海多波,有不少问题令人迷惘。“祖籍”之争,也未休止。王畅写了《曹雪芹祖籍考论》。我想,有不同意见,祇要有硬证据。可以供参考的。我期望今后能发现一部记及曹雪芹名字的《曹谱》,如果天涯海角沉没于出海之中(如上海图书馆听友人说藏有几千部“家谱”,目录还未整理出来。我已写信与上海谱牒学会一位秘书长许洪新同志,请他注意搜录。再如《中国家谱联合目录》稿本早送中华书局,尚未见印。 能一朝发现,则“曹雪芹生平”之种种争论,不是全好解决了吗?
专次即颂
秋祺!
尚祈时惠红音。 徐恭时 1996年11月1日下午
今天晚上,在灯下又展阅此程甲本之校注本。首先接触眼帘的是《二十四辐人物版画》。除第一幅“石头”一条,(包括绛珠草)外,其他各辐,在主题人物外,并添加相关人物(原本边口上各标人物名字,今本未印入)
我在早年请友人复印过这些版画及题词,我当时曾把题词迻录成帙。发现有些似降珠条中若干字不易认定。正好一位友人来舍,他研究书法,把未定之字,加以确定。(但“石章”上字有几字还未辨认出)
当时,在草拟《红楼图画史》之稿,此列为分论的第一节。《绣像人物引涟漪》一直记到民国时的插图。
这二十四辐绘画,不知程伟元当时倩谁所画(程伟元能画,今传存的是山水等,是否也擅“人物”则不可知。对于这二十四辐题词的“字迹”,引起注意。曾将高鹗的字迹作过比勘,仅有若干字相似,是否为高之“手迹”上版,也难肯定。
一粟编《红楼梦卷》未收这些题词,我曾与友人说,这二十四首题词,可以列入“题咏派”,有些词,能点出人物寓意。
至于构图方面,仅见阿英与郭味渠有过评述。
在北师大本的封页后“隐画”,用了广百宋斋印本的《大观园图》,我于此图,在《芳园名锡大观名》一文中,写了“离题万里的一
图”一段文字,因为此图把“沁芳亭”画成双层亭子,许多人物在亭中开诗社。 文本的护页也据此作校本,加以删简重注,所以我用了“画师 道画难工”之句以论。
《红楼梦》版画很多。阿英编过二集,迄今尚未见有总集汇印者。《学刊》插图,不少很有价值,惜未能汇印成册。
为《红楼梦》作注释,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程,启功先生的序文中谈到。
有些史实,见之于古史记载,但古史也存在错误。
偶然翻到第十六页,注《金陵》云“古邑名,战国楚威王七年灭越后置。在今南京天凉山。.......”(红研所校注本6页,也记“楚威王七年(前333年)置,比较用词婉转。《大辞典》808页引注与北师大用词同也记“灭越后之”。”这条注释材料,应说于史有据。
它始见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从王元强时......迄至于朝服于楚”可是《史记》于此事元纪年--再查《楚世家》于楚威王史事仅有二条,一在七年(公元前333年)记“楚威王伐齐,败之徐州”,于“灭越”这样一件大事,反而不书,从《越世家》这段文中有“此破于徐州”句,那么二者联系,似乎可以确定为前333年之事。后之史地研究者发现楚威王灭越时间有问题,因此,把时间改为楚怀王时(或推到楚宣王时)。我去研究江南史地时,于此问题,查阅了近二百种书,除笼统地说“楚灭越”三字外,各有“年份”,而对各书所记年份(有七十种书记年份),我把它列成一张综表,注明某年见于某书、某书,结果出现不同的七个“灭越年份”(355,334,333,323,311,307,306)如此纷歧的“灭越年”有的也注明出处,我觉得这是“历史奇事”。为此,我又广寻史料,证明“楚从未灭越”,今之史学家著作(如蒙文通、杨善群、何浩、董楚平)也转引大量史料来证明“楚未灭越”。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初印本中写了“秦始皇未灭二国”一节,一指卫,一指越。我后来写了《“楚灭越”的一个历史之谜》曾予发表。至于“金陵邑”的问题,在新出版的一本《金陵十朝帝王州· 南京卷》之书中有一节叙述,也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尽取吴国旧地,南京又属楚国所有。”下面又提到金陵名原有三种说法:
按:楚与越确曾发生战争,楚国“东进”夺得越国土地,(原吴国地),初时达于厉门一带(今高淳、溧水等地,也占据了越城(今南京 门外之小城)。置金陵是历史事实,但“灭越”非事实。
楚国后来再度用兵东进,并封春申君黄歇于“吴墟”(见《史记》,但没有记战事),此“吴墟”即今苏州,为何司马迁不书“阖闾城”或“吴城”,而书“吴墟”,据其他史料,此城于楚、越之间先后三次拉锯战,城即化墟。春申君封此后,在原城西北部另建新城。《史记》也未记,见于其他史料。在春申君封墟的十年间,越王孙开,派子守于娄城(今昆山),“以备春申君”,而春申君重建蛇门以御敌,即此可 楚未灭越之一证。春申君被李园杀死后,越王又夺回吴城,到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下江南,“降越君”,才结束越史。
由一条注文,又“漫说无边”。
十一月夜间漫笔
照片7张拍自原信
1
2
3
4
5
6
7
信封 正面
北京市 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 丽泽11楼4门101号
吕启祥同志 台启
上海市桂林路70弄 上海师大新村
29舍67号402室 徐寄
寄书收到不用复
邮政右边 200234
邮局时间 1996.11.0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6 1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