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吕启东毕业六十周年、清华百年校庆之际作《蝶恋花》《水调歌头》(2013.201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5年2月20日发布/第36023号
91岁高龄的内兄吕启东在去年底所撰的《往事可待成追忆》中写道:“在解放前夕的1949年7月,我高中毕业。当时的想法上大学选专业只是为了今后的谋生考虑的。于是就在选择工科的专业上作选项,当时考进的广东岭南大学工科专业只有土木工程和化学系两个专业,我不喜欢土木工程专业,也就没得选只有化学系了….。在岭南大学不觉学了将近一年时间,南方也解放了,全国大学招生工作也开始了。由于私立教会大学的学费是很贵的,国立的大学学费则要便宜许多,此时家庭负担比较重,父母的经济压力大,用现在的话说,家里有几个小孩,有几只书包的负担。于是,1950年7月份我回到上海,参加公立大学的招生考试。记得当时浙江大学是华东和东北地区联合招生考试的,而清华大学是由华北地区招生考试的。这两所大学我都收到录取通知书,我就选择进入清华大学就学。据在余姚老家我的伯伯跟我讲过,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当地还敲锣打鼓地把报喜送到家乡呢!
一次,我已在上海石化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袁克敏对我说,你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啊。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及格生,因为不及格是毕不了业的。对大学生活的感知是学风好,体验到中学是被动式学习,而大学是思考型的学习,如何通过思考变为自己所有,因此,注重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我养成的学习方法是上课认真听,课后复习再整理做笔记,这就相当于进行了第二次巩固性学习。中学时,还清楚记得数学老师梁嘉南说过,上课要听我认真讲,我的任务是怎么让你们听懂,着重把概念讲清楚,定义是人为的,定理是客观的,对答案的数值对否需要从工程概念的合理性去分析。我特别对物理化学课的内容采取如上学习方式,当然一般的学科,如零部件、机械类课程就不必都这样做。
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让我体会到,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我总结出学习理科知识需要悟性,而学习工科知识只需要接受,学习的方法是不同的。然而,学来的工科知识能举一反三是关键,把各类知识应用到工厂里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实践则是需要灵活运用的技能,以及不断进取和融会贯通,做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
我在大学最后一学期拿了个全5分,曾有《中国青年》杂志社的记者来采访过我,有人说有杂志推广了我的学习方法,但没有哪家报社跟我联系过发表的文章。不管怎么个说法,我认为还是以掌握知识为主,自由发挥而不要去追求什么分数。面对一堆参考书如何去看,我的想法是明确目标,去繁就简有选择和比较。总的来说,我的学生时代没有虚度,建立自身适合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而不盲从。1953年,我从清华大学毕业。”
在口述史的后记中,他写道:“大学毕业那年,年初刚到任的蒋南翔校长曾对毕业生提出两点希望:“做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工程师,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按照我国退休制度,后者一般很难做到,令我欣慰的是,这两条我都做到了(1953年入职,1998年退休,之后原单位又返聘,直到2003年非典时才正式结束上班生活,先后正好50年)。我想以此来不负母校告慰自己,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
吕启东
2024年12月14日”
2013年在吕启东清华毕业60周年之际,他由上海专程返回北京,参加清华校友的聚会,并以《蝶恋花》的创作和2011年的《水调歌头》,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化学系毕业60周年校友聚会时书诗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4月28日发布
在27日的清华化学系(原工程化学系)毕业60周年校友聚会时,到会23人,一些校友以书诗歌献给聚会。
以下照片
1, 蝶恋花, 吕启东
2, 水调歌头, 吕启东
3, 杨世缙, 献诗
4, 六十年前的同一首歌
5,卜算子, 华萱
*******************
清华化学系毕业60周年校友明天聚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4月26日发布
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60周年校友明天聚会,来自上海的吕启东(80岁,我的内兄)及其当年同室室长杨先生(82岁),今天乘坐G2次高由上海来北京南站,13:48分抵达时,我们前往迎接他们两位,并陪同他们乘坐4号线地铁到圆明园站,步行请华西门,再东走600米红绿灯处向左50米再向右抵达甲所下榻,明天是校友聚会高潮。
下面的照片1,拍摄于北京南站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84347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7401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