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俞晓红、李娜来访(2024.12.07)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12月08日发布(第35659篇)
2024年12月7日下午在北京开会结束后的俞晓红教授,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李娜同学一起来到寒舍看望吕启祥。从3:30到5:00,一直围绕着红楼梦研究问题话题,言犹未尽,告别时俞晓红还专门向我们讲述了10月26日芜湖红学年会闭幕时的情景。
照片10张随机拍摄
1
2
3
4
5
6
7
8
9
10
附:10.26 俞晓红在芜湖会议上的闭幕词
俞晓红:在“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致辞
2024年10月26日 10:09 安徽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俞晓红
本次学术年会从2023年4月14日开始动议,到2024年10月18-20日顺利举行,已历一年半有余。今天在这里,我有三个关键词:感谢,感动,感慨。
首先要感谢中国红楼梦学会。
中国红楼梦学会举办以“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为主题的学会研讨会,有利于打造红学学术年会品牌,弘扬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事业的持续发展,拓宽红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内涵,促进红学学术思维的深入;会场设在安徽师范大学,为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提供了动力,我们也希望借助中国红楼梦学会的重要地位,提升办会质量,创新办会绩效,对中国语言文学(诗学)高峰学科建设形成重要支撑,提升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在此向中国红楼梦学会致以特别的感谢!
第二要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研究《红楼梦》的120多位专家学者、老师和研究生同学,能在这样一个金秋季节,捧着一颗致敬经典的赤忱之心,来到晴雨不定、冷暖相济的江城芜湖,步入安徽师范大学校园,发表最前沿的红学成果,或高屋建瓴,或洞幽阐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恣意挥洒跨文化比较的汗水,倾情关注基础教育阅读教学现状,奉献了114篇论文(纲要),提升了本次会议的学术规格和精神风貌;诸多女学者蕙心兰质,风韵天然,内外兼修,无需美颜滤镜,就成为本次会议的颜值担当。会议举全国红学骨干之力,为我们两个年级近600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集中开了一门名叫“《红楼梦》学术前沿”的专题课,令他们能在两天之内现场聆听顶级红学专家的高见,领略和而不同、求真务实的学术风范。时空共在的日子虽然短暂,但我想,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样美好的时光。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各位专家代表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中国红学会秘书处,何卫国、孙大海先生,从拟定代表名单,发出邀请,询问每一位代表到芜、离芜时间,收集论文、编辑纲要,编制会议手册,反复斟酌、修改会议议程,讨论会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为本次年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确定方案和质量保证;胡晴、姚姝含等人宣传工作走在会议之前,撰写通稿,联系媒体。他们都付出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17号晚何卫国率20人队伍提前到芜,匆忙用过晚餐即开始介入会务工作,指挥把控流程,落实每一细节,安排18个场次的大小会议,共商会务,事无巨细。没有他们的奉献,便没有会议的成功!因此我提议在座的所有专家、老师和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感谢安徽师范大学和文学院的强力支持!
感谢天津红学会的友情赞助!
也感谢我的两支团队,一支是我院《红楼梦》研究、《红楼梦》十二讲课程教学团队的骨干成员,和在读研究生一起,为本次会议贡献了16篇论文,除一位外出参加元好问会议之外,15位都全程与会,并在充分的讨论中获得了学术思维的磨砺;另由7位专业老师和7位研究生组成的会务团队,9月5日起就开始和我一起筹备会议,最后一周每天都在奔忙,印制各种会议材料、宣传材料,亲自搬运书籍和会议室桌椅,调整室内格局,尤其是老师们都是名校博士,有两位已是副教授,但都不计得失、忘我付出。一支几乎没有任何办会经历的年轻队伍,就这样获得会务能力的迅速成长。这都要归功于中国红学会将会场设在我校的决定,为我们团队提供了磨炼和成长的机会。所以要再次感谢学会的倾情看顾!
第二个关键词是感动。
吕启祥先生闻悉这次学术年会再次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遂决定将犹疑许久的平生忆念师友情谊的文集《一份缘》出版刊行,专门赠送本次年会;并在校样到后,以其89岁高龄,加班加点亲自校稿,石中琪先生时时敦促出版社加快印制流程,使得这部厚达566页的学术史档案,在会前10天印制完成,节奏之快,史上罕有。想起1988年在赭山校区与吕先生的相遇,即受其关爱、提携,一直到今,浸润我心深处的感动无以言表。
张庆善会长的致辞,满是红会历史积淀与两辈师友情谊;孙伟科会长对安徽红学研究史的肯定,对我校红学人物的评价,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和信心。师友殷切之情,深铭我心。
我们会务工作有很多不周之处,但与会的朋友总是把对会务的体谅、对我们团队师生的赞美和对我的关怀适时给到位,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感动之余,还是感谢!感谢朋友们的宽容与厚爱!
感慨良多:参加过1988年芜湖会议、又出现在今天会场的只有两人(一位是任少东先生,一位是我),更多的前辈学者或已故去,或已届80高龄;当年被称为“小姑娘”的我,今天已被称为“老先生”(当然这都是误会:当年不小,如今前辈尚在耕耘,未敢言老),我的人生也没有再重复一次36年轮回的可能。但看到参会的诸多年轻代表的美好颜容和勃勃生机,却分明又感受到了红学事业长盛不衰的奥秘。
在中国红学会的指导下,我和我的团队竭尽全力想做好各种服务工作,但会务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比如9月25日李虹突然告诉我,《重讲红楼梦》书成,要作为礼物送给会议,我惊喜之余,立刻联系材料袋制作方,但获知料已裁好,无法改变尺寸,所以试装时发现材料袋有点鼓胀,惊喜变成了忐忑不安。其他不足和遗憾还有很多,恳望各位师友谅解。
天长水远,后会有期。期待下次再聚。祝各位师友返程顺利,祝在场所有师生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6339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