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和刘家和老师通电(2024.09.10)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9月10日发布(第35230篇)
今年上午9:30 ,我打电话给刘家和老师,向他祝贺教师节。开始他没有听清是谁的电话,后来知道我是黄安年后说,我们好久没有通电话了。我说是啊,不敢打搅你。不过,今天是教师节,专门打电话向你表示对老师的敬意。
他说:我们都是系里的同事啊。
我说:不过在同事前,您教过我的课,而且您是我1954-1958年间在北师大历史系所有的任课老师中还健在的老师,还有杜平老师,不过她没有直接教我们讲课。
他说:做辅导员?
我说:不是,是刘启戈教授讲授中世纪史的助教。她现在的情况,你清楚吗?
他说,身体好着呐,我还和她通过电话。他接着说,我讲课时对你印象并不很深。印象最深的是你很念旧,这很可贵。你写了很多关于系里老师们的文章,给我印象很深,其中写李雅书先生的很感人。李先生一肚子学问,文采也好。就是因为她在国外留学,在美国受的教育和国内当时的调子和风度不那么协调。
我说:记得一次情唐德刚先生来系讲演时,她陪同,唐先生风趣地说,校友李雅书女士是当时哥大的校花,风度翩翩等。
他说:她走时我向杨共乐提过建议,开个追思会, 结果杨共乐说,“系里认识她的人很少了”,是啊,认识的人很少了,不过你黄安年不就认识她吗, 你写她的文章就很让人感动啊。所以,记住一个人是很可贵的。
他还说,我记得你在校部工作的时候,还专门听过我的课。
我说:那是方铭同志布置的任务,要了解情况,必须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基层。
他说:你当时代表校部在听课我的课啊。
我说:我在校部工作了总共18年,后来才再返回教学岗位也是很有好处的,因为我接触了文史哲经、政教外心等系里各个学科的老中青专家,可以学其所长,受益匪浅。
他说:安年,我这个人本来是学中国史的,只是当时系里在龚书铎、王桧林我们三人中,我的外语比他们两人好一点,就让我搞世界史了。我先搞了希腊史后来是印度史,中国史,俄文,英文都搞了,回过来又搞中国史了。
我说:像你这样的教师中西融通的已经不多了。
他说:现在年龄都老了。现在我就是居士,不出门了,下不了楼了。我这个人,安年你知道,与世无争,不介入矛盾,一心只在搞学问。在文革中我没有写过一张大字报,也没有内容好写,因为我不了解。
我说,你一心做学问,修成正果了。
他说,我们还是大同乡,都是江苏人。你爱人是否姓吕,身体怎么样。
我说:是的,吕启祥,身体没有我好。
我们之间还谈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如怎样联系到马家骏老师、史学所的情况等等。相约有机会再聊。
*********************
沉痛悼念李雅书(1921-2007)先生
已有 9237 次阅读 2007-7-7 09:22 |个人分类:三言两语简评(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沉痛悼念李雅书(1921-2007)先生
黄安年文 2007年7月7日
李雅书先生是我尊敬的师长,虽然她没有亲自给我讲过课,但是在我心目中她一直是我的老师。2007年7月2日23时在多年久病后,她走完了人生最后一刻,终年86岁。6日下午2时,我在八宝山兰厅和历史学院的师生代表及李先生的家人一起向李先生作最后的告别。在告别仪式前见到李先生的老伴,他是我国人口学权威专家邬沧平先生,他深情而伤感地说“她病了20来年,我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现在她走了。”是的,她走了,离开了亲人、同事和学生,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热心学术,关怀后学,以及她慈祥、文静、温情的笑容始终留在我们的心里。
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罗马史研究专家,1921年3月26日生于北京,就读于贝满女中,并以文科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曾多次获得司徒雷登奖学金。她194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48-195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并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1950-1951年在哥大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8月起回国参加新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工作。她先后在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讲授基础课,指导研究生,在罗马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重大成就,与此同时从事大量学术著作和外交部交办的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工作。在我的印象中李先生英语的听说读写水平和能力堪称我系第一人,她曾受命为联合国正式文件北师大翻译组组长和主要定稿人。
李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初的“海归”人才,又是来自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在北师大历史系教师中凤毛麟角。可她为人不计名利,像对于博导之类的称号从不计较。在世界史领域北师大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博士点获得授权是最早一批之列,博士点的顺利申报成功和她的学术影响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获得授权后,她主动退休,不当博导,为人铺路,甘为人梯,这种精神令人钦佩。她不是博士生导师,也不把自己是教授和海外归来挂在口边,她的学识和水平却是现在许多博士生导师们所不及的。在我印象中她待人谦和,不与人争吵,从未见她和人发过火。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系里邀请资深华裔学者唐德刚先生作学术报告,李先生应邀出席,唐先生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他在讲演中赞扬说,那时在哥大,李雅书先生高材上,又是校花,风度翩翩。
她不仅主持许多项目的翻译工作,还担任了1980年系里创办的《史学选译》的三年主编,我作为副主编协助她的工作,《史学选译》的出版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系里师生的外文翻译水平,而且对于扩大世界史资料的资源共享也起了推动作用,后来她让我独当一面来主持工作,这份杂志一共办了18期,坚持到1992年,期间她还不断关注和支持这份杂志。
李先生是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的副理事长,也是在师大最早招收世界古代和中世纪研究生的导师,我当时任研究生班主任,所以也就和李先生有更多的接触,她对研究生既严格又亲切,重视对基础性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不强调急功近利发表文章,正是在研究生阶段的严格的科研能力的训练,她所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学术领域的实力派骨干。
我还记得李先生对我的关心,80年代中的一天,她对我说;“我有全套丘吉尔的回忆录,想送给你,你是搞世界现代史的,也许对你有用。”她送我的这套回忆录,迄今我还珍藏着。
像李先生这样不可多得的人材,在我系还有精通俄语的朱庆永先生,他早就离开了我们,有精通拉丁文的马香雪先生,他的专长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前两年也离开了我们,现在英语通的李先生又离开了我们,这不仅是世界史学科领域的损失,也是中国史学科领域的损失,对于患有偏瘫症的历史学科则提出了如何发挥难得人才作用的问题。和现在个别已经临近80岁还不退休的教授情况来比较,领域不同一个世界史领域,一个中国史领域,但水平相当,可是“年龄是个宝”,现在一个早已退休20来年,一个依然在职耕耘,如果李先生不是在20多年前就退休的话,本来她是能够为世界史学术领域作出更大贡献的。
在八宝山灵堂,站在李雅书先生遗像感慨万千,刘家和先生来了,他和李先生在世界古代中世纪教研室里是两个台柱子。世界史领域的侯树栋、梅雪芹、张建华、郭家宏等在职骨干教授和已经退休的周启迪教授来了,这些中青年学者已经似乎没有听过李先生讲课,到是从事教学法研究的张显传教授听过她的课,那时他是1955-1959级学生,为他们讲授世界中世纪的是李先生,我是1954-1958级学生,讲课的是刘启戈老教授,所以错过了听李先生课的机会。瞿林东教授也来了,他告诉我现在有6个国家项目等着结项,他是第一责任人。他在这么繁忙的情况下,还来向李先生做最后告别,这份师生情谊是可想而知的。前任北师大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郑师渠教授也来了,他是历史系文革前入学的学生,想来也听过李先生的课。来参加告别仪式的人有百来人,大多数是北师历史学院的师生,其中不少是年轻的学生,也许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李先生,但是从学院分党委书记耿向东宣读的《李雅书教授生平》中,他们会想自己该怎么做人和做学问的。我因在前排,依此最早向李先生告别,出来时见到在后面排队的陈其博士,他和鲁小兵博士两人是李先生最早收的两个研究生,他现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主任兼编审,而鲁小兵90年代初在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情况不详。历史学院的领导及工作人员都出席了告别仪式。现任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作为李先生的关门弟子撰写了《李雅书教授生平》。
历史在职教师中有她的学生,但多数人没有和李先生共事过,除已经97岁高龄的何兹全先生外,李先生就年龄来说位居第二,向已经退休20多年的老人作最后的告别,说明只要对历史系学科和学术发展作过贡献的人,我们是不该忘记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人总是要老的,总有退休的一天,也有不再人世的一天,我们将记住历史学院的历史是曾经和还在历史系辛勤耕耘的教职员工共同谱写的。
李先生安息吧。
写于6日晚八时
***********************************************88
附:
李雅书教授生平
我国著名罗马史研究专家、爱国知识分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雅书先生因病于2007年7月2日23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李雅书先生1921年3月26日出生于北京。1927年9月-1933年6月先后在北京慕贞小学和护轮小学读书;1933年9月-1939年6月入贝满女中就学;1939年,她以文科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因成绩优秀,曾多次获司徒雷登奖学金,是燕大公认的高才生。1944年,李雅书先生燕大毕业,获燕大金钥匙奖、历史学学士学位;1948年赴美留学,1950年6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历史学硕士学位;1950年8月-1951年7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8月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回国后,李雅书先生在辅仁大学历史系任讲师,先后开设过英语、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后,李先生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曾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理事会副理事长。
李雅书先生在思想上积极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是一位受人敬重的爱国知识分子。1951年,她毅然放弃与家人在美国团聚的优厚条件,毅然放弃在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返回祖国,全身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建设事业,其爱国情、爱国心无法用语言表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她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她为人正派、待人诚恳、处事踏实、生活朴素,深受广大师生的信赖和爱戴。
李雅书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从教30余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堪称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她爱生如子,诲人不倦,受先生指导、聆听过先生教诲的学生成千上万,他们皆学有所长,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传承先生之精神不遗余力。
李雅书先生治学刻苦,学风严谨。李先生研究的古代罗马史在我国是一个冷门学科,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学者常常会付出更多的艰辛,但这并不能阻挡李先生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她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在罗马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专家。她的著述《古代罗马史》不但填补了我国罗马史研究的空白,而且还解决了罗马史上的许多疑难问题,为中国罗马史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作品“试论罗马的贵族与平民的起源”、“罗马共和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关于罗马城的起源的几个问题”以及“古罗马的历法和年代学”等一直是我国罗马史研究者必须认真研读的典范之作。
李雅书先生十分重视国外史学资料的翻译工作。她所翻译和出版的专业作品有:《罗马帝国时期》、《塔西佗的<编年史>》、《中世纪中期的西欧》等,其译文之准确、行文之优美令学人叹服。这些作品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古代罗马史及世界中世纪史学科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她还参加翻译并主校了42万字的《伊拉克史》(上、下册)、20万字的《霍姆勋爵自传》等著作,为我国读者了解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74年-1978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李雅书先生参与了联合国正式文件的翻译工作,任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组组长兼主要定稿人。在此期间,她团结同志,任劳任怨,亲自翻译和校译了数量庞大的联合国大会、安理会、教科文组织、贸发会议和海洋会议等文件,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雅书先生文字功底深厚,语言能力超群。她先后学过英语、法语和拉丁语,自学俄语(曾翻译过25万字的俄文教材),尤以英语最佳,其听说之流利、读写之典雅令美国朋友也赞叹不已。她多次参与国家和单位的外事活动,为我们国家争得了崇高的荣誉。
自1979年以后直至退休,李雅书先生一直担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她积极组织教研室成员搞规划、拼科研、抓教学、出成果,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成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91年,国家为表彰李雅书先生多年来在教书育人和科研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特批准李先生享受专家生活津贴待遇。这既是国家对李先生工作的最好肯定,也是国家对李先生的最高奖赏。
李雅书先生患病20余年,但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与疾病抗争,其毅力和精神之坚强着实让人感动。
李雅书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为国家、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学科、为北京师范大学作出的贡献,广大师生将永远铭记。先生的道德文章犹如她那慈祥的笑容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李雅书先生,安息吧!
***************************************
附图:
1-3.李雅书先生追悼会现场。
4-8. 李雅书先生生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4240.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5049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