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石头”渡海——胡文彬对《红楼梦》海外传播的研究贡献

已有 404 次阅读 2024-4-30 09:12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20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石头”渡海——胡文彬对《红楼梦》海外传播的研究贡献

推荐张胜利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4月30日(第34625号)

 

【黄安年按:为纪念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逝世三周年(1939.10.26-2021.5.1),由红谜自发创办的《红楼梦研究》专刊第六辑专刊《石头的呼唤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纪念文选》于20243月朝夕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张胜利女史撰写的长文:“石头”渡海——胡文彬对《红楼梦》海外传播的研究贡献。征得她的同意,现在科学网博客上转发,全文请见相关公众号。这里的文字版主要是全文的第二部分。】

 

胡文彬先生是历史专业科班出身,当年切入红学即从海内外红学史文献的整理着眼,以文史融合的研究理念迅速取得瞩目成就。他的挚友吕启祥先生对此深知底里:“历史的眼光成为他考察《红楼梦》及红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视角。……历史的眼光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就事论事的局限,以更为开阔的胸襟获取新知和洞见。也正是缘于这种相对开阔的眼光,港台海外以至异域他国的《红楼梦》的流传和研究较早进入了胡文彬的视野。自八十年代初期起,便为之介绍引进,编选出版,以后又有《红楼梦在国外》的专著行世。在这方面鲜有第二人作出这样的实绩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① 吕先生诚一语中的。本文试从《红楼梦》海外传播与研究的开创成就、《红楼梦》中外文化与学术的交流贡献与《红楼梦》外文译本的收藏与译者交往三个方面,来综合梳理、分析、论述胡文彬先生在这些领域特有的红学功绩。

 

(原文共三部分近万字,现选发第二部分)

 

二《红楼梦》中外文化与学术的交流研究

 

胡文彬先生在多年来身体力行《红楼梦》对外传播的实践与研究中,不失时机将自己对《红楼梦》文本版本与文化语言的理解与创见融入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自1980 年首届国际红学会起即贯穿于胡先生研红生涯的始终。

 

梦多湖畔梦无涯——进入新时期以来,《红楼梦》的对外传播交流打破了限于文本传播与出版交流的局面,开启了红学研讨会在海外实地举办的新阶段。1980 年6 月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举行的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即是红学史上首次各国学者同聚一堂共论红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会后发起与主持人周策纵先生将有关文件编录成《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报告集》,1982 年初胡文彬先生即以“述闻”的笔名在《红楼梦学刊》第一辑予以及时报导。

此次会议胡先生虽未能亲临,却在1982 年2 月发表了一篇详细评述本次会议的学术论文,题目为《梦多湖畔梦无涯——威斯康辛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述评》。②论文长达一万二千余字共分九个部分,收录了唐德刚、高阳、余英时、周策纵、赵冈、马幼垣、陈炳藻、叶嘉莹、梅炜恒等海外著名学者的发言。胡先生在文中高度评价了大部分论文的学术价值;在分析述评的同时也对个别论文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如:“笔者认为,唐德刚先生以‘脚’为例来说明曹雪芹的‘文化冲突’问题,恐怕是忽略了早期抄本中的下述事实……”。再如对于高阳先生提交的两篇曹学论文,胡先生认为“其新论点……似乎缺乏充足的论据”,并提出了具体的史料以质疑,结论为“可见上述种种说法,既难肯定是新‘发现’亦难完全说服人”。对于余英时先生《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胡先生亦有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大荒山、太虚幻境是不能成为《红楼梦》全书中的一个‘世界’的。”等等。胡先生还提到了伊藤漱平、潘重规、王靖宇、马泰来等诸位学者的论文:“都是用力甚勤,颇具独到见解的好文章”。

论文结尾说“一部《红楼梦》惊动了世界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聚会讨论,这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所不多见的。这是我们中国人民可以引以骄傲的。”“当然,作为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还有其缺点……许多文章的内容,没有突破前人的研究水平,甚至个别文章偏离了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研究中心,既失其大又失其小”;“然而,它总算打开了红学研究的国际间学术交流的大门,其在红学研究发展史上的意义还是深远的。”

论文迄今为止仍是对首届国际红学会的全面详尽而客观中肯的学术评述。该文当时发表于红学学人不易见的《学习与思考》杂志,没有及时收入胡先生的其他红学专著。直至34 年后胡先生才将此文收入《世纪回眸——当代红学的记忆》一书中。

 

国际红会“冰城”开——威斯康辛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之后六年,由哈尔滨师大与威斯康辛大学联合发起的又一次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6 年 6 月在中国的“冰城”哈尔滨召开,共有一百多位海内外红学家出席,盛况空前。胡文彬先生参会并提交了近万字的论文《当代红学研究刍议》,③在该会论文集所收的 50 多篇论文中,为极少数论述当代红学史的专题文章。文章首先阐述了:主流是发展、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值得深思的“危急感”三个问题,最后提出红学要前进,出路在哪里的深思,对当代红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均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论文最后总结:“当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首先是学术研究自由。我认为,在当代的红学研究中也应该是研究自由,争鸣自由”;“真理是在争鸣中发现的,有了真理才有发言权,而不是有了权就有了真理”。此篇1986 年发表的论文,为当时国内的红学研究如何尽快与国际接轨注入了活力。

 

“石头”渡海到狮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1988 年在新加坡举办的红学研讨活动,是继美国国际红学会之后又一次海外的《红楼梦》文化和学术交流盛会。胡文彬先生作为电视剧的副监制与代表团副团长,受邀参加并发表了学术演讲:《红楼梦在世界各地的流传与研究》,汇总了他十年来关注与研究《红楼梦》对外传播的成果,后收入其红学专著。④

其后胡先生写出了《“石头”渡海到狮城——〈红楼梦〉在新加坡》⑤一文,在追溯了中新文化交流与《红楼梦》文本在新加坡的传播之后说:“八十年代后期,中新虽然还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中新文化交流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同时,中国的戏剧、影视也来到了新加坡。1988 年初,中国刚刚拍出的 36 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新加坡放映”;“六月十三日,中国红楼梦文化艺术展代表团又应新加坡作家协会、联合早晚报社邀请来到狮城。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红楼梦》文化艺术展接待了数万名新加坡观众。当地最大华文和英文报纸连续半个月以显著版面报导这次盛大活动。……这股‘红楼热潮’为中新文化交流史写下了新的一页。”

 

甲戌红楼跨海研——甲戌年在红学史上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年份。1994 年恰逢农历甲戌年,为海峡两岸共论红楼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从 1993 年下半年开始,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的康来新教授即着手周密的策划与安排,于1994年6月在台湾举办了红学研讨会:“与世界对话——甲戌年(1994)红学会议”。胡文彬先生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作了《红楼梦“原作者”考论——为台湾“甲戌年(1994)红学会议”而作》的学术报告,⑥为针对当时出现的《红楼梦》“原始作者”新说而论。文中引征了大量的曹红学史料,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谈起,指出:“他们首先都是从批判《考证》的‘结论’入手,把学术讨论注进一股浓烈的‘政治’气味。”

胡先生另有一篇短文《红学与世界对话——甲戌年红学研讨会开幕记》,盛赞我国台湾学术会议的高效良好会风与热情而亲和的气氛。开幕式那天胡先生兴之所至还写了几首打油诗。会后胡先生又撰写了从开幕到闭幕共八个小节的长文《红楼渡海百年情——甲戌年台湾红学研讨会散记》,约一万三千字,文中对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重点分析与评述。在借鉴宝岛学术会议经验的同时,亦披露了会上出现的匿名信与“莫生气”小字报等现象。返京后胡先生接受了《中国文化报》记者的采访,又一次盛赞了会议的学术价值与大会组织者康来新教授的勤勉敬业精神。

 

冰雪相逢话红楼——1996 年1 月底2 月初,继台湾甲戌红学会后,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乙亥年海峡两岸红学研讨会,在冰封雪飘的季节于“冰城”召开。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因当时参会的海外学者对《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有极大的兴趣,数位海外学者的论文均与中国文化相关。会议认为“应该把《红楼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和清代文化的特殊背景下进行研究”。⑦而胡文彬先生提交的会议论文《〈红楼梦〉与清代民俗文化》,⑧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与《红楼梦》关系的全面阐释与专题研究。

胡先生站在历史学家的高度,从三个方面:清代的民俗及其特征、《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与特点、《红楼梦》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论述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红楼梦》中方方面面的映射;并归纳为亦古亦今、亦满亦汉、亦南亦北、亦中亦外、亦雅亦俗的五种类型。针对翻译中的难点——文化,胡先生为海外译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恰当的翻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蚊帐结尾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胡先生对《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深入解读,在《红楼梦》对外传播、走向世界的历程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同时这篇论文为他“十年磨一剑”的《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专著铺下了底子。⑨十年后胡先生在专著卷首的“题记”中说“我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寻找曹雪芹与他的《红楼梦》自己的血脉、自己的土壤,从而寻找出《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小说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成为不朽名著的独特的文化个性。”

 

海珠凝泪到今圆——1998 年是海峡两岸《红楼梦》文化艺术与学术交流史上重要而值得纪念的一年。应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台湾民间组织“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的邀请,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筹办的大型《红楼梦》文化艺术展,于1998 年9月12日至 10 月 11 日在中国台北市国父纪念馆中山画廊隆重举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观众踊跃参观达十万人次以上,盛况空前。至今为海外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红楼梦》文化艺术展览与学术交流活动。

展览的两大部分布展在两个展厅:第一部分侧重于学术内容,含曹雪芹家世的兴衰与《红楼梦》流传的版本与研究的成果;第二部分侧重于红楼文化内容,含书画、戏曲影视、工艺

美术、饮食、园林、服饰等相关文化展品。其中珍贵的红学史料,如己卯本与甲辰本原抄本,《楝亭图》与《楝亭书目》,曹頫题陶柳村海棠册页,以及王湜华先生珍藏的永忠画像等,均具极高的学术价值。

胡文彬先生作为策展人之一,随布展人员先期抵达台北。经历了一个月紧张而兴奋的展览,又参与了几场学术演讲与讨论,胡先生回京后写了长篇文章《海珠凝泪到今圆——赴台红楼梦文化艺术展散记》,⑩叙述了展览与学术交流的方方面面,以及电视剧演员在台北的逸闻趣事、美酒、美食等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内容;同时也披露了展览专门制作的宣传画“女娲补天”引起媒体的争议,而红学家据理力争的故事。文章发表后胡先生意犹未尽,又写了一篇《红楼是梦原非梦——赴台“〈红楼梦〉文化艺术展”的几点启示》。

 

跨越海峡的记忆——自 1994 年胡文彬先生参加中国台湾“甲戌年红学研讨会”之后,1998 年与1999 年底又两次赴台访学交流,数年间三上宝岛共达 120 余天,亲身践行了《红楼梦》向海峡对岸传播普及的心愿。

胡先生归来后历经数年以此为专题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发表在两岸的报刊杂志上,最终集结成大部头的《红楼梦与台湾——跨越海峡的记忆》一书,为红学史上首部专题论述中国台湾研红史与两岸红学交流的专著。此书分6 卷:“渡海篇”“胡适篇”“对话篇”“书话篇”“游记篇”“珍藏篇“,共85篇文章,35 万字。胡先生由 150 年前的“石头渡海”谈起,全面详尽地论述了《红楼梦》在中国台湾的传播与研究历史、两岸红学的交流史以及近 30 名中国港台红学家与他们的红学作品;并在书后附录了长达 20 页的中国《台湾〈红楼梦〉研究书目》。此书是《红楼梦》与台湾红学的专题研究之集大成者,至今仍为研究此专题的必读红著。

 

国际汉学红楼牵——2008 年,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与该系毕业生协会与中国红楼梦学会联办的第六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于 7 月 26、27 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研讨会主题为:“《红楼梦》与国际汉学”。来自中国大陆与台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以及东道主马来西亚共 40 余位专家、学者、红学研究者出席了会议。胡文彬先生首先向大会作了《〈红楼梦〉的方言构成及其演变——兼谈《红楼梦》方言研究与校勘中两种值得思考的倾向》的主题演讲。演讲在会前提交的论文基础上补充谈了几点新的想法,主要是校订本中的校勘原则问题。

胡先生在主题演讲中提出:在近几年的《红楼梦》校勘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单向思维与孤立印证;二是“存在就是合理的”与以讹证讹。所以,研究《红楼梦》中的方言构成,首先要把这部小说的诞生放在 18 世纪中叶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并在空间上把当时北京的语言文化发展大背景纳入到我们考察的视野之内;其次是要把《红楼梦》作者家世环境和个人经历考虑在其中;再次,在考虑到方言形成的地域性同时,必须注意到方言也有“流动”性的事实,其中包括移民在方言的传播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胡先生的这些思考和看法基于:“有志于翻译《红楼梦》的汉学家同我谈及《红楼梦》翻译的困难,希望能从中文本中找到最权威、最佳的版本”。如何为《红楼梦》的外文译本提供最好最准确的中文底本,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胡先生对《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又一贡献。演讲结尾胡先生对新校本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我真诚地希望,在新世纪里能够在《红楼梦》校订注释上更臻完善,超越过去,为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为《红楼梦》在世界的传播,为国际汉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注释

①   吕启祥: 《勤耕博采 宏图大观——试说文彬治“红”》,《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 10 月第 5 期。后收入《<红楼梦研究>第六辑专刊:石头的呼唤——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纪念文选》,朝夕出版社 2024年3月第一版。

②胡文彬:《梦多湖畔梦无涯——威斯康辛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述评》,首发《学习与思考》1982 年第 2 期;后收入《世纪回眸——当代红学的记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年 3 月出版。

③胡文彬:《当代红学研究刍议》,原载《中外学者论红楼》,北方文艺出版社,1989 年 6 月版。后收入《世纪回眸——当代红学的记忆》,文题为《八十年代红学研究的评估——为“哈尔滨国际红学讨论会”而作》。

④该文后收入《红楼大家丛书·胡文彬点评红楼梦》与《世纪回眸——当代红学的记忆》一书时,文题为《走向世界的〈红楼梦〉——〈红楼梦〉在国外的流传与研究》。

⑤胡文彬:《石头渡海到狮城——〈红楼梦〉在新加坡》,首发于《文史知识》1991 年第 9 期。后收入《〈红楼梦〉在国外》。

⑥胡文彬:《红楼梦“原作者”考论——为台湾“甲戌年(1994)红学会议”而作》,见《红楼梦学刊》1995 年第1 期。

⑦引文见《冰雪相逢话红楼——乙亥年海峡两岸红学研讨会综述》,《红楼梦学刊》1996 年第 2 期。

⑧胡文彬:《〈红楼梦〉与清代民俗文化》,《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1期。

⑨胡文彬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年1 月出版。精装本,53 万字。

⑩胡文彬:《海珠凝泪到今圆——赴台红楼梦文化艺术展散记》,《红楼梦学刊》1999 年第 1 期。后收入《红楼梦与台湾——跨越海峡的记忆》一书时文题为《海珠凝泪到今圆——赴台红楼梦文化艺术展侧记》。

胡文彬著:《红楼梦与台湾——跨越海峡的记忆》,白山出版社,2009年 4 月出版。

该文 2009 年 2 月发表于《辽东学院学报》时,文题为《<红楼梦>校勘中的孤立印证与以讹证讹问题——在马来西亚<红楼梦>与国际汉学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论文《〈红楼梦〉方言构成与演变》和演讲原稿均收入《感悟红楼——一个红边梦痴的阅读心语》一书,白山出版社,2010 年 9 月出版。

 

照片19张拍自《石头的呼唤》

1

 DSCN6130.JPG

2

 DSCN6135.JPG

3

 DSCN6113.JPG

4

 DSCN6114.JPG

5

 DSCN6115.JPG

6

 DSCN6116.JPG

7

 DSCN6117.JPG

8

DSCN6118.JPG 

9

 DSCN6119.JPG

10,

 DSCN6120.JPG

11

 DSCN6121.JPG

12

 DSCN6122.JPG

13

 DSCN6123.JPG

14

 DSCN6124.JPG

15

 DSCN6125.JPG

16

 DSCN6126.JPG

17

 DSCN6127.JPG

18

 DSCN6128.JPG

19

DSCN6129.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32071.html

上一篇:《石头的呼唤—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纪念文选》提要【朝夕出版社(2024.3)】
下一篇:胡文彬和吕启祥在一起(照片选辑)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