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旧文重温:是“青春期”问题,还是“量化风”在作祟?

已有 3298 次阅读 2008-1-11 09:52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

旧文重温:是“青春期”问题,还是“量化风”在作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110日发布

 

本文写于2002329日,现在重发。

****************************************

 

是“青春期”问题,还是“量化风”在作祟?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批评网/ 学界观察 /2002330日首发;《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评论/ 200255日发布;200289日重发

 

 

笔者在《评当前的学术浮躁风与学术量化风》一文中提到,时下学术浮躁已经影响到了学术界的各个领域,“这固然和不少学者的学术道德意识淡化、缺乏严谨学风有着密切关系,但是近些年来教育和学校主管部门刮起的学术量化风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术批评网》2002317日首发)这篇文章由于涉及批评北京师范大学推行学术量化工作中的弊端,也引起了北师大有关人士的注意。

 

325日晚,在北京师范大学电视台“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专题节目中,节目主持人就笔者阐述的这个问题(未提笔者名字)请三位嘉宾(即人事处长、社会科学处处长、自然科学处副处长)发表看法。令笔者感到惊讶的是负责管理文科“学术量化”操作的社会科学处处长对于学术浮躁风和学术量化风的负面影响谈论不多,却兴致勃勃地把时下的学术浮躁风说成是我国学术界正处于“青春期”的表现,而且称度过了这个“青春期”就会迎来了学术大繁荣的好时光,并以“白沟”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例来作为佐证。

 

笔者对温州模式所知甚少,不过去年正好有几天时间去过温州实地考察,似乎并未发现温州的发财致富主要和量化风有关,而政府大大的松绑则是个主要关键,对于温州模式走向市场和走向世界起了重要作用,如果仍然沿用处处“管、卡、压”等行政管理方法来运行,恐怕就不是什么“温州模式”了。

 

至于“白沟”模式,似乎与L处的乐观说法也出入较大。如若不信,在L处的宣传“白沟”经验没过了两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就曝光了白沟家庭制革作坊使多名女工长期慢性中毒致死案,昨天国务院领导同志又专门批示要将此案一查到底。不知学校这位经济学系教授出身的主管对白沟经验又有何感想?

 

如果学校文科主管对“青春期”有那么大兴趣,那么希望清楚说明是哪些因素诱发了青春期的躁动,难道是广大教师的责任吗?难道靠强调教师“自律”能刹住这股歪风吗?在学校教师实际上参与制定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力很小,这本身就很悲哀,就很不正常。滋长学术浮躁风与学术量化风,学校行政主管当局和有关教育部门显然负有责任。这里包括需要很好地检查学校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尤其领导成员本身的“青春期”病症表现,切莫把领导自身的不正之风造成的影响算到普通教师头上。不信,行政管理当局搞个民意测验,究竟有多少人赞成时下的学术“量化”并和各种利益直接挂钩的。

 

再说中央决定已经指出了这种不正之风,并作出决定:“要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力戒浮躁浮夸。”“反对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正确认识和评价干部政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标准,坚决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追名逐利的歪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准向下级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不准强迫命令,严禁欺压老百姓,切实解决作风粗暴、办事不公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1926日)

 

学术“量化”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一个小问题,我们既不能把要“量化”和“量化”后的经济效益挂钩相混同,我们也不能只强调要“量化”而对于“量化”过度造成的弊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社科处处长在电视谈话中坦言“不量化行吗”,“高校要排名”……,言外之意把刮“学术量化风”这个账算到师大行政部门的头上有点委屈。然而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学校行政主管不能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办事,不能代表和反映来自广大教师的正当意见和呼声,而个个都是“Yes Men”,这难道是我们党提倡的优良传统吗?

 

再说,在“学术量化”问题上,一个时期以来一直以有自己的一套经验为荣,乐意被人们称“北师大模式”,这不是有很有自己的创新吗?例如L处在谈话是一再举他的经济学专业领域的例子,笔者不妨也以L处主持的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津贴期刊目录》为例。列入北师大科研津贴的经济学类期刊多达58种。而列入科研津贴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类期刊19种、文学类和汉语言文字学类期刊30种,文史两系合计只有49种,比经济类还少了9种。(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津贴期刊目录>合理吗?——兼谈科研津贴中的非学术因素》,《学术批评网》200215日首发)在北师大的涉及学术和经济利益的文件中出现这样的不正常想象,难道也要把责任推到“外面”或“上面”甚至“下面”去吗?是不是要强调从我做起,从北师大自身做起为好呢?

 

笔者注意到《光明日报》记者近日对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的专访,赵副部长谈到: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学术道德和治学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学术道德观念淡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利益驱动,治学松弛。”指出目前“管理制度和相应法规不够健全、完善,亟待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强调 “大学校长要亲自抓学风建设。一手抓学科建设,一手抓学风建设”。 “大学党委书记也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如何创设既宽松又严谨的学术氛围,塑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各大学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光明日报》记者袁新文《加强学风建设 塑造大学精神——访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光明日报》2002329日)

 

北大已经出台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我们的学校何时像北大那样尽早推出自己的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举措来呢?

             

            写于2002329

 

[200255日说明:《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评论/ 200255日发布]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评论/200289日重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264.html

上一篇:旧文重温:学科“整合”与“偏瘫”现象
下一篇:纪念冯承柏教授逝世一周年:推荐罗宣文:恩师冯承柏教授逝世一周年祭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