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多元化思想文化艺术【主编黄安年 1996.4】

已有 732 次阅读 2023-11-9 08:43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多元化思想文化艺术【主编黄安年 1996.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3119日发布(第33690篇)

【信件手稿纪实资料】(GRZL编号第GRZL研究生069)

 

这里发布的是我保存的《二十世纪世界史导读》(上卷)中的二全球综合篇 14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多元化思想文化艺术

 

照片9张拍自该资料

1

 DSCN0795.JPG

2

 DSCN0796.JPG

3

 DSCN0797.JPG

4

 DSCN0798.JPG

5

 DSCN0799.JPG

6

 DSCN0800.JPG

7

 DSCN0801.JPG

8

 DSCN0802.JPG

9DSCN0803.JPG

14. 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多元化思想文化艺术

 

研究概述

1.  20世纪世界文化的发展特点  

    随着20世纪世界经济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的扩展, 世界多样性统一进程的发展, 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世界文化也呈现了现代化、多元化的特色。和对20世纪政治和经济的研究相比, 在史学界对世界文化演变和发展特点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只是二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界对20世纪文化的研究才重视起来,不过总的说来还处于起步阶段。29世纪世界文化具有以下明显特点:首先,是世界物质生活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大发展,这不仅反映在住房建筑、纺织服装、饮食娱乐、交通运输等领域,而且表现为广播、电影、电视和图书出版新闻媒介的新发展, 卫生医疗保健行业,都市现代化服务业的大发展, 尤其是二战后的新时期更加突出。其次表现在世界文化的大繁荣, 仅从1945-1980,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有500万篇,70年代以来,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有50万种,平均每分钟出版一部。第三是学术文化整体化趋势的加强和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这表现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 纬线学科的迅速发展; 以及总体化综合化学科的发展还有以统一的方式把相关的科学事业组织起来, 加以科学管理的大科学的兴起, 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及其科技与社会的统一。第四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三大文化的多元文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代世界三大文化更向着多层次、多类型、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又出现了全球文化的大交流和相互借鉴的趋势。

 

2.  现代世界哲学流派

    现代世界哲学思潮一般难以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来划线,一般分英美、欧洲大陆、苏联东欧、印度、日本、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等。在欧洲大陆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解释学相互衔接, 英美的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 欧洲大陆的现象学、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主义哲学都很有影响。西方哲学一些流派强调非理性主义。一种表现为以新托玛斯主义和人格主义为代表宣扬宗教神秘主义; 一种以唯意志论、生命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为代表。另一些流派形成唯科学主义流派,包括早期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或分析哲学。世纪之交在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哲学以杜威为代表也有重大影响。此外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如法兰克福学派也有不小影响。

    当代西方的哲学流派主要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历史主义学派。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马丁·海德洛尔1961年著)<<法国的让——萨特(1960年著《辩证理性批判》等书)。他们的基本观点是: 主张哲学的目的是探索个人生存的奥秘,哲学即人学;人的存在主要指人的非理性的内心情绪和体验;人要设计自我,自由选择, 绝对自由。60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为新兴的结构主义所取代。结构主义强调人要受深层结构所支配。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1962年著有《野蛮人的心灵》),主张人文科学应采取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方法; 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实际上是一幅复杂的关系网络; 科学研究的任务在探索内在结构。结构主义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带来巨大影响。在结构主义之后的法国新哲学思潮是以结构主义四巨头之一密歇尔·福柯(1926-1984)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福科被称为“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萨特之后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研究疯颠、疾病、犯罪等“反常”现象, 考察性史、批判西方现代文明的理性霸权和资本主义权力关系, 对当代西方思潮影响很大。科学哲学派或称历史主义派的主要特点是:从动态角度研究科学理论的演变; 强调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认同、辩护、反常、批判、转换的过程; 强调科学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反对对形而上学的全盘否定;强调科学的使命在于批判、否证。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托玛斯·科恩(1962年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70年代后被新历史主义学派所取代。

    本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俄国具体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苏联30年代斯大林发起对德波林学派的大批判以来, 米丁学派以斯大林的理论观点作为衡量一切是非的唯一标准, 个人迷信, 教条主义僵化气息充斥整个哲学领域。毛泽东、邓小平创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富有生命力。

 

3.  现代世界经济学流派

    20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尤其是在西方的经济学最为繁荣。二战结束前在传统经济学发展同时, 以企业管理为核心的经济学科群发展起来, 同时兴起了金融、经济计量学等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群体。而且以凯恩斯主义的诞生为标志传统经济学发生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野。战后初期到60年代, 以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国民经济特定部门为研究对象的部门经济学群体兴起, 国防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群体涌现, 同时兴起了世界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特定经济学群体。70年代以来, 边缘性及综合性经济学科群体产生如人口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应用而生。

    在当代西方影响较大的经济学流派有以阿尔文·汉森和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学派。前者提出用补偿性财政政策来消除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被称为美国的凯恩斯。后者在第12版《经济学》中部分地吸收和容纳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和观点, 对正统主流观点作了修正, 在原来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 对主要货币主义、供给学、和理性预期派三个新学派的理论和观点加以新的综合, 形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此外, 还有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他们虽不占主流地位, 但仍属后凯恩斯主义学派。战后货币学派的兴起, 即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他主张新自由主义经济观, 即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 通过市场价格制度来干预经济。供应学派对里根政府有着较大的影响。新制度学派即现代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约翰·加尔布雷思等人。他的基本思想是:结构分析论,主张对问题的分析应把所有“非经济”因素都包括在范围内来分析;二元体系论, 着重分析社会经济权力结构;经济学改造论, 主张从传统的教义下解放出来。新自由主义学派,只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同意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A·冯、奥肯, 瓦尔特、路德维希·艾哈德等人。

    在苏联的经济学理论最大的莫过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斯大林的总危机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理论。在中国90年代以来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4.  现代世界史学流派   

    现代西方史学占主流地位的发展明显趋势是:由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即实证史学,过渡到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综合史学, 再到当代的以新社会史学为代表的新史学。本世纪初一些历史学家对历史文化的兴衰进行考察, 形成了文化形态学派, 德国历史学家奥。斯宾格勒1918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和英国文化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三四十年代出版的12卷《历史研究》为其集中代表,运用挑战和应战理论等来解释文明的发生、成长、分裂、崩溃的原因。本世纪以来思辨历史哲学向分析历史哲学发展, 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内特·克罗齐1915年出版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和英国历史学家乔治·柯林武德1946年出版的《历史的观念》。

本世纪20年代兴起的年鉴学派的主要特征是: 认为历史是“整体历史”和“综合历史”; 重视多角度、多层次的历史研究; 主张历史多元主义, 重视历史的解释和理论; 主张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年鉴学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路安西·勒费弗尔和马克·布洛克; 第二代是1945-1968年间的费尔南·布罗代尔;第三代则是1968年以来的雅克·勒高夫、勒华·拉杜里等人。1946年《年鉴》改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标志着历史研究范围和对象的扩大。他对地中海的研究长达20多年,1968年再版了名为《地中海与腓力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成为最享盛名的代表作。他的总体历史观, 实际上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伟大的历史潮流相结合。他的第二部巨著是从50年代开始到1979年出齐的三卷本《物质文明·经济·资本主义——15-18世纪》, 发展了总体史观。1968年以来的第三代年鉴学派也称为年鉴——新史学派。新史学派继承了年鉴学派的“长时段”概念, 认为只有历史进展只有从长期考察中才能把握, 它重在结构在变化中的作用。70年代以来法国和美国为代表出现了新社会史学的高潮。美国史学在研究内容上出现宏观整体化和微观专门化趋势。它把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传统史学不屑一顾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家庭结构、监狱、医院以至性别等问题上, 几乎一切社会机构都属于史学研究对象, 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史家射猎范围, 妇女史、家庭史、黑人史、城市史、乡村史、少数民族史等脱颖而出, 使社会史成为历史科学中最重要的分支。社会科学新史学派形成了对当代史学的重要影响。此外, 心理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思想史学、口碑史学等也很兴旺。整个说来, 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特点是:更加重视整体性的动态研究,从单线到多线的综合研究; 更加重视环境和条件的研究;更加重视定量分析;更加重视底层史学的研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全球历史观的崛起是历史学领域中的新发展,取得了令世人耳目一新的重大成就。

 

5.  现代世界文学流派   

    20世纪的欧美文学大体上分为社会主义文学、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现代派文学。社会主义文艺产生于俄国十月革命时代,高尔基是其早期伟大代表。其后曾出现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等派别,呈现兴旺争鸣景象。随着3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确立和卫国战争, 一方面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主题大量涌现, 但另一方面也出现教条主义和单一倾向。这一时期的著名代表作有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法捷耶夫的《毁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等。战后初期, 由于苏共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再次重演阶级斗争扩大化, 又一次使哲学社会科学文艺领域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苏共20大开展反个人迷信的斗争后, 出现了解冻的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新局面。在1953-1964年的解冻时期苏联文学空前活跃,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趋于多样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向拓宽方面发展。主要代表作家有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1956)和《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1960),帕斯捷尔纳克的《日戈瓦医生》(1955)、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等。

    欧美现代西方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后期表现为现代主义文学, 它是对思想上具有强烈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追求实验、创新的20世纪西方各种文艺流派的总称。在世纪初西欧盛行意识流小说。当代世界的文学流派主要有: 40-50年代处于鼎盛期的存在主义文学、50年代兴起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派、兴起于50年代的美国垮掉的一代、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黑色幽默小说、兴起于70年代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70年代以来, 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它是西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表现, 是人性扭曲与人的异化的反映, 其基本特点是反传统性、反体系、反中心, 他们注重过程而轻目的、重当前, 轻历史和未来。在日本二战前主要是左翼文学和艺术派,二战后呈现多种流派并立的现象。

当代亚、非、拉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其协调。传统文化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黑人传统文化、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东方儒学文化、拉美文化等。在传统文化问题上, 有主张完全恢复传统的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文化, 也有主张全盘西化, 否定传统的思潮, 更多的是主张在弘扬传统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思潮。当代非洲文学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手法颇为流行。60年代以来,拉美文化出现了新小说派流行的趋势,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等风格和表现手法各显神通,百花争妍。它们扎根于本国的社会历史生活,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并借鉴了西方有益的外来文化。

 

6.  现代世界艺术流派   

    现当代西方艺术以现代派和以反传统、标新立异的后现代派为主流。个性化和主观性日益突出,出现了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流派, 其中心由西欧转向美国。行动派采取“滴画法”作画; 大色域绘画派被称为ABC艺术或最低限度艺术; 流行艺术又称波普艺术主张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视觉艺术是一种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创作的图案化美术。

80年代以来电脑艺术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和印刷行业。在雕塑领域出现反传统的四维、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形式,表现手段日益多样。

在音乐领域, 进入了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潮流。出现了表现主义与十二音节音乐。一批年轻音乐家对传统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和声、节奏、音响来源、记谱法、创作和表演方法进行全面的革新, 以创造全新的音乐, 被称为先锋派或先锋主义音乐。在先锋派音乐中又分为序列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空间音乐、机遇音乐、偶然音乐等派。另一类是通俗流行音乐, 它是一种通俗易懂, 广为流行的商品化娱乐性音乐。这种音乐以通俗歌曲、舞曲, 节奏鲜明、曲体简单的管旋乐曲为主要题裁。二战后乡村音乐、爵士音乐兴起。60年代以来, 随着电声技术的发展和摇滚乐队的兴起, 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摇滚乐是爵士乐流派之一的摇摆乐的新品种。1960年美国出现了以“甲壳虫”乐队,他们蓄长发, 着怪装,显示对传统文明的不满,又名“披头士乐队”。70年代以来, 西方又流行起迪斯科音乐,80年代以来, 一种更为激烈的霹雳舞音乐流行。哥剧作曲的探索同样五化八门, 甚至采用自然界各种噪声音作曲, 还有“无声”创作。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音乐和革命斗争的结合,在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大批革命歌曲,那种进行曲风格、齐整有力的节凑和高昂激情的旋律起到了激奋向前的作用。   

在舞蹈领域, 现当代西方世界的现代舞派兴起。最初在美国被称为自由舞,其后发展为现代舞、当代舞、后现代舞或新先锋派现代舞, 影响最大是60年代兴起的迪斯和80年代兴起的霹雳舞。

    电影和电视艺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刚刚走过了一个世纪,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和大幅银幕, 从单一电影到电影电视文化的巨变。重要的电影流派一般有蒙太奇、戏剧化电影美学、记实性电影美学、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美学、当代电影美学等。电视的公开表演起源于1926,193611月英国开始定期播出黑白电视,1954年美国试制成彩色电视, 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卫星传播的发展使电视迅速实行全球性传播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代非洲的电影和戏剧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宗教形式色彩; 同时风格和手法自由灵活、适合大众化需求; 容戏剧、音乐、舞蹈、滑稽剧、假面舞、歌曲等于一体。总的说来, 当代西方文化既有大发展, 也有严重的危机, 其主要表现为:①以悲观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主流哲学; ②以反社会性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派文学主流; ③以享乐主义为主要特征的通俗文化的泛滥; ④以反传统为主要特征的生活方式。

 

研究热点评介

    对世界文化现代化、多元化和民族化的研究   这是研究各类文化领域和形式的最常见的课题。有的着眼于现代化。后现代化研究, 有的着重民族化特色研究, 然而把现代化和多元化、民族化结合起来的比较研究是较为薄弱的。70年代以来兴起的比较研究开始加强了对这一论题的研究。例如在美国问题研究领域90年代以来就美国主体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①

    对当代西方文化艺术现象的研究   在这方面国内偏于介绍、引进以至模仿, 批判地评借相对较少。特别是有关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评借。

    对苏联文化兴衰的研究   这始终是国人学者的研究热点。世纪初先进学者介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以苏联文化的样板高奏主旋律。但自60年以来尤其是苏联解体以来对苏联文化持重新评价者居多。目前虽研究者人数锐减, 但有远见的坚持跟踪研究者不乏其人。

对整个世纪有影响的某些文化现象的研究   例如在西方史学界年鉴学派——新史学派的历久不衰, 是史学界热门话题。有的学者认为它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 学术研究应当具有开放性;年鉴学派在思想理论来源上兼收并蓄,广采诸家之长, 为己所用;在研究方法上,它注意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对史学有益的研究方法。

其次,学术研究应当具有时代性。适应时代的需要, 30-50年代突出发展社会经济史;50-60年代着重发展历史环境及人口社会史的研究;70年代以来对群众文化史、精神状态史的研究成为主要倾向。

第三, 学术研究应当具有社会性, 只有人们意识到学科的社会功能和存在价值, 学科才能得到发展。当然年鉴学派的弱点也对史学带来影响, 如忽视对古代、中世早期的研究, 过分强调计量史学的作用和结构分析等。对于制约西方史学发展趋势因素涉及诸多方面: 有的强调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要求对历史事件和非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地综合的考察和总结以及对现实问题加强研究和对整个社会进行宏观探讨。有的主张科学整体化趋势的强化的重大影响。有的强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有的则认为是传统史学的危机, 从而出现了在理论体系上五花八门的方法论流派; 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用科学理论的方法来考察历史现象; 在内容上重视社会史、文化史和底层史学的研究。

 

    对跨世纪文明兴衰的推断   在这方面以一批未来学家和文化思想史家为先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随即一些政治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丹尼尔·贝尔1978年所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出版引发人们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和作用的再评价。②约翰·奈斯比特和帕·奈斯比特所著:2000年大趋势——九十年代的十个新趋向》一书在10个趋势中提出了文艺复兴、世界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民族性、第三个千禧年的宗教复活三大趋势。③日本力图扩大日本文化的世界性影响。石原慎太郎在《日本坚决说`'》一书中向英美文化提出挑战称:“今后世界混乱之后而诞生的、控制世界的新文明, 将在西方最后的代表美国和现代世界东方为一的代表日本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的发展中产生。”④布热津斯基则在《大失控与大失败》一书中充满着对美国文化危机的忧思之情。⑤

 

进一步研究建议

    第一, 加强对世纪文化与世纪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研究。这是世界现代史研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赵梅:《“美国当代文化思潮”学术讨论会综述》,美国研究,1995年第2期。

[]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

[]约翰·奈斯比特和帕·奈斯比特著:200年大趋势——九十年代的十个新趋向》,东方出版社,1990年。

[]石原慎太郎、江藤淳著:《日本坚决说`'——战后日美关系的总结》,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大失控与大失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

 

十分薄弱的环节, 南开大学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而艰难的一步,在文化史研究领域复旦大学作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的现当代史工作者要下大力气吸收和研究这方面的现有成果, 并在能所力及的领域扩大成果, 把物质文物和思想文化的整体研究成果纳入现代和当代史的研究范围。

 

第二,加强对文明或文化冲突的研究。这就要求作比较研究, 19世界作比较,把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东方文化和各国文化作较,以期推动研究引向深入。

 

第三,加强全球文化现代化和多元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这是20世纪的文化特色也是发展的大趋势。否定全球化趋势或多元化趋势都与事实不符, 但用西化取代民族化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否定民族文化的论调。

 

    第四,加强对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研究。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世界性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方式扩散,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借鉴和吸收外来优良文化, 在新的条件下发扬传统文化实其富有新的活力关系到各类文化的发展前途的大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文参考论著选目

1.  现代世界文化概论 

[]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斯宾革勒著:<<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63年。

[]路易·多洛著:<<国际文化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胡秋原著:<<西方文化危机与二十世纪思潮>>,学术出版社(台北),1981年。

黄万盛主编:<<危机与选择——当代西方文化名著十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 <<超越、挑战和应战----现代西方文化十二讲>>, 1988年。

[]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发展十年指南>>(1988-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麦唐纳著:<<印度文化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

[]桑戴克著:<<世界文化史>>(上、下册),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

庄锡昌:<<世界文化史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9年。

郭齐勇:<<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罗静兰等:<<西方文化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巴伯著,顾欣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年。

陈佛松著:<<世界文化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沈宗美主编:<<理解与沟通——中美文化研究论文集>>(1),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耿龙明、江美琦主编:<<中国文化与世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勤田主编:<<现代西方文化思潮鉴评>>,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

庄锡昌:<<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张象、黄若迟主编:<<20世纪世界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赵一凡著:<<美国文化批评集>>,三联书店,1994年。

邓蜀生、方生主编:<<影响世界的00本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秀平主编:<<影响世界的100种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金重远著:<<炮火中的文化——文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米尚志编译:<<动荡中的繁荣——魏玛时期德国文化>>

沈宗美:<<对美国文化主流的挑战>>,美国研究,1992年第3期。

朱世达:<<中美文化冲击—回应片断>>,美国研究,1993年第2期。

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美国研究,1994年第4期。

徐国琦:<<塞缪尔·P·亨廷顿及其“文明冲突”论>>,美国研究,1994年第1期。

朱世达:<<美国的文化模式:对中国文化的启示>>,美国研究,1994年第3期。

赵梅:<<“美国当代文化思潮”学术讨论会综述>>,美国研究,1995年第2期。

朱世达:<<美国社会的文化矛盾>>,美国研究,1995年第2期。

 

2.  现代世界哲学 

[]杜威著, 吴俊升译:<<自由与文化>>,台北正中书局,1952年。

[]约翰·杜威著:<<哲学的改造>>, 商务印书馆, 1958年。

[]杜威著, 傅统先译:<<自由与文化>>,商务印树馆,1964年。

[苏联]阿·莫·德波林著:<<哲学与政治>>,上、下册,三联书店,1965年。

[]考夫曼编著,陈鼓应等译:<<存在主义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

[]詹姆士著, 唐钺译:<<论思想流>>,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

[]威廉·詹姆士著, 陈羽伦、孙瑞禾译:<<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商务印书馆,1979年。

贾泽林等编著:<<苏联当代哲学(1945-1982)>>,人民出版社,1986年。

[]萨特著:<<存在与虚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徐崇温著:<<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周国平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海德洛尔著:<<存在与时间>>(1927),三联书店,1987年。

涂纪亮:<<当代美国哲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

涂纪亮著:<<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车铭州编著:<<现代西方哲学源流>>,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

[]罗伯特·S·科恩著,陈荷清等译:<<当代哲学思潮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伊·库兹韦尔著, 尹大贻译:<<结构主义时代----从莱维·斯特劳斯到福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王守昌、苏玉昆著:<<现代美国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邹铁军, <<实用主义大师——杜威>>,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印度]巴萨特·库马尔著:<<印度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

[]福科著,刘北成译:<<疯颠与文明>>,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

[]福科著,刘北成译:<<规训与惩罚>>,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

[]哈贝马斯著,刘北成译:<<合法的危机>>,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

刘北成著:<<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万人俊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1945),商务印书馆。

 

3.  现代世界经济学 

[]斐雪著,金本基译:<<货币购买力>>,商务印书馆,1931,1934年。

汉森著:<<财政政策和充分就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劳伦斯·克莱因著:<<凯恩斯革命>>,商务印书馆,1962年。

[]汉森著, 徐宗士译:<<凯恩斯学说指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 上、下册, 商务印书馆, 1962, 1981年。

汉森著:<<凯恩斯革命>>,商务印书馆,1963年。

[]柯托夫著: <<西德新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63年。

汉森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问题>>,商务印书馆,1964年。

[]凡勃伦著, 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1964年。

[]约翰·加尔布雷思著,徐世平译:<<丰裕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厉以宁著:<<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商务印书馆,1979年。

[]萨缪尔森著:<<经济学>> 上、中、下三册, 商务印书馆, 197919811982年。

[]约翰·加尔布雷思著,蔡受百译:<<经济学与公共目标>>,商务印书馆,1980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曼著:<<自由选择----个人声明>>,商务印书馆,1982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著, 藤茂桐等译:<<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章良猷编:<<苏联经济思想史论文选集>>,三联书店,1982年。

[联邦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著:<<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83年。

章嘉琳著: <<供应学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

[]亨利·勒帕日著,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

[]弗里德曼著:<<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

[]保罗·克雷·罗伯茨著:<<供应学派革命>>,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著, 张瑞云译:<<资本主义与自由>>, 商务印书馆, 1988

[]詹姆斯·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1989年。

[]詹姆斯·M·布坎南著:<<自由, 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著,高榕、范恒山译:<<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1年。

[]保罗·A·萨缪尔逊、威廉·D·诺德豪斯著:<<经济学>>(12),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著:<<自由选择,个人声明>>,商务印书馆,1992年。

[]马克·林德著:<<反萨缪尔森论>>,上海三联书店, 1992年。

谭崇台主编:<<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4.  现代世界史学 

何新等译:<<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49-1960)>>,商务印书馆,1964年。

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 杨豫译:<<当代史学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项观奇编:<<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董进泉、王建华等:<<历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伊格斯尔著,赵世玲、赵世瑜译:<<欧洲史学新方向>>,华夏出版社,1989年。

[]伊格尔斯编:<<历史研究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市学理论丛书编辑部编:<<八十年代西方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王建华等译:<<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 1961-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布罗代尔著, 顾良、施康强译:<<1518世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3, 三联书店,1992年。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编:<<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年。

 

5.  现代世界教育学 

[]舒尔茨著,曹延亭译:<<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等合编:<<外国教育史简明教程>>,新时代出版社,1987年。

赵祥麟主编:<<外国现代教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三十五国教育发展>>(1986-1988),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黄荣昌、喻立森、李一平选编:<<教育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W·F·康馁尔著:<<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瞿葆奎主编、马骥雄选编:<<美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加斯东、亚米拉雷等主编:<<世界教育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李其龙、孙祖复选编:<<联邦德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马骥雄主编:<<战后美国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崔相录著:<<今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金含芬选编:<<英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施良方、唐晓杰、崔允郭选编:<<国际教育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背景'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编:<<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滕大春著:<<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吴中伦、罗世刚、张耘著:<<当今美国教育概况>>,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张人杰选编:<<法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顾明远著:<<战后苏联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厉以宁主编:<<教育经济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6.  现代世界文学艺术 

[]斯鲁伯著,王敬羲译:<<二十世纪美国文学>>,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68年。

[]哈桑著, 陆凡译:<<当代美国文学, 1945-1972>>,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010982年。

[苏联]伊·德·尼基福罗娃著:<<非洲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

北京大学俄语系编译:<<西方论苏联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艾琳·孛森著:<<美国黑人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伊丽莎白·布什编著:<<现代美国文学简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2年。

[]霍夫曼主编,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译:<<美国当代文学>>,中国联合文艺出版公司,1984年。

[]索普著, 濮阳翔、李成秀译,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年。

[]卡多尔·卡尔金斯主编:<<美国文学艺术史话>>,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陶德臻主编:<<东方文学简史>>,北京出版社,1985年。

[]H·H·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巩可希著:<<西方音乐及其流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彼得·斯·汉森著:<<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匡兴、陈  、陶德臻主编:<<外国文学史(讲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田瑛、朱国诚著:<<西方流行音乐>>,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

[]特雷·伊格尔顿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

赵乐生、车成安、王林主编:<<西方现代派文学和艺术>>,长春文艺时代出版社,1986年。

[]笠井博著:<<美国霹雳舞>>,沈阳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明滨、李毓榛主编:<<苏联当代文化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

赵德明等编著:<<拉丁美洲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蔡良玉著:<<美国专业音乐发展简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

盛宁著:<<二十世纪美国文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

陈敬咏著:<<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小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郭继德著:<<美国戏剧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侯维瑞著:<<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俄国]高尔基著:<<母亲>>(1906)

[]约翰·斯坦贝克著:<<愤怒的葡萄>>(1939)

[]厄内斯特·海明威著:<<钟为谁鸣>>(1940)

[]玛格丽特·米切尔著:<<>>(1936)

沈宗美:<<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王锦塘:<<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嬉皮士运动剖析>>,世界历史,1993年第3期。

 

                              (黄安年撰稿)

 

 

 

 

_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09008.html

上一篇: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潮【主编黄安年 1996.4】
下一篇:赞好慷师徒将玻璃擦得干干净净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