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
俞晓红著《漫卷红楼》
2023-2-4 10:25
阅读:1781

俞晓红著《漫卷红楼》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3年2月4日发布(第32120)篇)

书名:      漫卷红楼—整本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

著者:       俞晓红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   罗少强

装帧设计:   黄桂敏

封面题签:   陈曦钟

责任印刷:   环球东方(北京)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       710X1000 MM 32开

版次:       2022年11月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

印张:       18.5

字数:       24万字

书号:       ISBN978-7-5676-5822-6

定价:       88元

感谢俞晓红教授惠寄

DSCN1862.JPG

DSCN1864.JPG序  言  阅读《红楼梦》的九大理由[*]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是行为的阅读,阅读自然、人生、社会的书卷;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在人类生命智慧的世界。我们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因为读书是体验生命的过程。人生的意义正在于这一过程。

我向各位老师、同学们推荐阅读的书正是《红楼梦》。我推荐的理由有九个。

第一个理由:我们读它就是阅读经典。什么叫做经典?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经久不衰的、浓缩了古代传统文化精华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就是其中一部最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书。我们阅读它,代表着我们在向经典致敬。

第二个理由是:阅读这本书,可以滋养我们的情怀。有一句古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在高校从教已近30年,亲眼看到我们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刚进大学校门的时候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模样,是那样的青涩;可是当她毕业的时候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气质芳华。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美容院”,那么,在大学里读书就是在给自己的气质和灵魂化妆。我们读《红楼梦》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红楼梦》里面最有气质的,那是林黛玉;最有才华的,那是薛宝钗。她们读书读得都很多。林黛玉吟诗的时候是“负手喃喃扣东篱”,咏菊的时候是“口齿噙香对月吟”。如果腹中没有诗书,她难以做到这一点。大观园中宝黛共读《西厢》,当时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贾宝玉向林黛玉推荐一本书,就是《西厢记》。在三月份,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在鲜艳的花瓣飘落在沁芳闸前水面上的时候,他们共读《西厢》。贾宝玉说:“好妹妹……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都不想吃呢!”同样,我们通过《红楼梦》这个窗口,看到了另一部经典《西厢记》。林黛玉很快就把一部《西厢记》翻完了。这时候她脑海里面出现八个字,是“词藻警人,馀香满口”。我想,《红楼梦》也是这样一部“词藻警人,馀香满口”的经典之作。还有第三十七回“探春结社”,探春晚上出来赏月,为清露所欺,偶然有一点感冒。没事的时候,她就下了邀请帖,邀大家来共同结成诗社。于是大家就把大观园里面的诗会,当成了一个赛诗的场合和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加入诗社的这些人,个个都能写诗。能写出诗,是因为她们读书读的多,她们也是一群诗的精灵。

我推荐《红楼梦》的第三个理由是:我们可以借这部经典,欣赏它精彩的故事。它里面的故事情节是那样的美好,写起来是那样的曲折丰富,那么动人,我们仿佛就在眼前看到了这一切。像“宝玉挨打”,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我们读到了什么呢?宝玉是这个家庭的第一继承人,上面有疼他的父母,有疼他的祖母,还有他的那些姊妹们,个个对他都很好,这时候我们看到作者是怎么去表现的。父亲打他是因为他不读书,这话的意思是,他不读那些去参加八股考试的书。但是他杂学旁收,读了很多含有民主性精华的经典著作:《老子》《庄子》《西厢记》《牡丹亭》,还有一些明清传奇脚本他都读过。所以,他读的不是那些圣贤书。小说怎么去描写这样的一个故事?谁先出场来救他?最爱他的无疑是他的祖母——贾母,但是贾母不能先出场。第一个出场的是王夫人,是他的母亲。为什么?其次出场的才是他的祖母。王熙凤也少不了,出场的还有李纨,她们都先出场,可是不能说上话。小说写得是这样地真实生动:因为母亲离得近,她最先赶到,劝阻他的父亲不要打儿子,但是她劝阻不了,于情于礼都不能阻止她的丈夫狠心打下去那几板子。最后能够阻止贾政打贾宝玉的是老祖母,但祖母不能第一个出场;如果她先出场,后面的戏就没有办法展开。它讲故事的层次是那样清楚,重要人物都在必要的时候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挨打过程中,王熙凤起的作用就是要去收拾这么一个烂摊子。花袭人作为贾宝玉身边最重要的丫鬟,也要有作为,可是她身份是一个丫鬟,不能说什么,所以最后只是去打听宝玉为什么挨打。她要探听这个原因,好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小说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有序的,都是有它的用意的,都是匠心独运的。

第四个理由:我们可以理解这部经典著作中的人物,去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精神追求。有人可能会说:“他们已经离我260以上了,我们已经隔了不知道多少个朝代了。我们跟他们之间有多少代的代沟,我们能理解他们吗?”如果我们把人类的历史压缩为24个小时,而把我们现在当成是正中午的话,那么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压缩了的时间表上,林黛玉、贾宝玉离我们是多长时间呢?大概50秒的时间。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他们和我们是同时代人,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气质,在穿越了200多年的时空之后,还是能活在我们现在人的身上,在我们的性格中,在我们的身体上,在我们的行为中,在我们的精神追求中。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仍然活在我们当下。这是经典艺术的魅力,也证明了这本书永恒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就会说:“你有点林妹妹的气质呢。”这样的比喻,说明他们的个性特征,他们的精神气质,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文化的符号,能够用来代指我们生活中相类似的人物。

第五个理由:我们读这部经典,可以从中找到青春的共鸣。文化部前部长王蒙先生说他每读一次《红楼梦》,就年20岁。这是一部青春的书,一部欢乐的书。我们读第六十二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少男少女们聚集在大观园中,在贾宝玉过生日这样一个小小的场合,奏出了青春的欢乐,奏出他们最强烈的青春的声音。我们不仅从小说里看到了青春的欢乐,还有青春的忧愁;喜怒哀乐,万般都在其中。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他每一次读《葬花辞》,都忍不住要落泪。那时他已70多岁了。因此,《红楼梦》不仅是适合青春年龄阶段读的书,它也是适合我们任何一个年龄阶段读的书,当我们50岁、60岁、70岁的时候来读它,仍然能够感到青春的旋律在你的心中震颤。

我推荐的第六个理由是:我们读这本书,可以获取更多生活的经验、人生的经验,可以获得更高的体验。对于我们各位在校大学生来说,可能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就是情感的体验和经历。它可以教我们的男生如何体贴女生,教恋爱中的女生们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这本书跨越了之前所有的才子佳人小说夫贵妻荣式的、或者是欲大于情式的爱情模式,它详细地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整个的恋爱过程,他们有纷争,他们有误会,他们有争吵,他们也有和解。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恋爱的版本。如何才能达到心灵的共契,这本书它会教给我们。

第七个理由是:我们读这本书,可以借它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身边的社会。诸位在校大学生可能还没有真正地接触到社会,对社会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对于社会的美丽和险恶,都所知甚少。可是读《红楼梦》,它百科全书式的构架,能够让我们跨越年龄,能够让我们超越本身生活经历的局限去认识世界。它的很多东西都是活在当下,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我们读它,可以认识我们身边的人,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这个社会;可以借助它作为桥梁,用最短的时间去阅读、去理解,去认识更多的、更宽的、更远的社会和世界。

第八个理由是:读这部经典,可以让我们正视悲剧。什么样的悲剧呢?它有三大悲剧:第一大悲剧是一个贵族世家如何由盛而衰的悲剧,这是那个社会的一个缩影;第二个悲剧是男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悲剧;第三重悲剧是以钗黛为首的金陵十二钗和青春女儿们的普遍悲剧,小说形容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千红万艳”最后都被社会秩序、被封建制度、被不平等的男尊女卑制度所扼杀了青春、欢乐和生命的悲剧,小说将他们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的过程展示给我们看。我们读这悲剧,也认识我们当下的人生,这使我们有勇气去面对身边灾难和悲剧事件的发生。

第九个理由是:它可以让我们直面人生。人生无常,可是生命非常珍贵。我们读它,就是读人生,就是读我们自己。它让我们爱自然,爱人生。

我想,有这九大理由,我们何不一起来读《红楼梦》呢?脂批说,林黛玉是“情情”,贾宝玉是“情不情”。“情情”中第一个“情”字用作动词,“施情”“用情”的意思,第二个“情”字是名词,代指她所钟情的那一个人。作为我们普通读者,作为读者中间的一员,“情情”的这个“情”,就是《红楼梦》;“用情”“施情”就是“钟情”“钟爱”:钟爱一生的就是这部《红楼梦》。至于贾宝玉的“情不情”,“不情”也是名词,指的是一切有情之人、无情之物,所以他看见鱼就和鱼说话,看见燕子就跟燕子说话;前面的“情”字也是“施情”“用情”“钟情”的意思。他用情对待一切有情之人、一切无情之物,这是他的一种博爱的情怀,有时候它就上升为一种人性的怜悯。读这部书,让我们懂得人生、懂得情感,也能让我们用自己的宽容去拥抱这个世界,用自己所有的情感去善待我们身边的人,善待这个世界,善待我们自己。

阅读经典,提升内涵,感悟人生,让我们一起参与到《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中去吧!

 微信图片_20230203203930.png


 

微信图片_20230203203938.png

后  记

微信图片_20230203203944.png

微信图片_20230203203951.png

微信图片_20230203203846.png

笔者始读《红楼梦》,时在初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是薛宝钗形象及其情感世界,文章投稿《红楼梦学刊》后获得发表。它开启了我研读《红楼梦》的端绪,于今已是40年整。1992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开设“《红楼梦》研究”专业选修课,迄今亦有30年的历史。课堂是我表达阅读感悟的空间,授课是促使我深入思考、不断改进的动力;课程结构的每一次调整,都意味着我阅读《红楼梦》生发新的认知。

本书的缘起,与我近几年所读、所思、所做有关。

一方面研读原著,拓宽视野,文学研究专题化。早期的红学文章,大多已收入《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两书中。此后又撰写发表了大观园诗社、“和”之美、文本的跨文化传译等多篇论文。20191227日,张勇教授邀我为《学语文》开红学专栏,选题即定为“整本书阅读”。随后撰写系列专题文章刊发,篇幅略长的则在《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2020年夏,我以“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为题,申报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获批。这次将相关文章整合为书,修改原标题并增设节标题,正文文字有所改动,另增写了部分章节。

另一方面优化课程,提升品质,文学教育资源化。2017年,教育部颁布高中语文“新课标”,促使我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师范专业的《红楼梦》课程教学。2019813日,受芜湖市教科所辛卫华老师之邀,我为全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主讲“《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课;张晋老师的点评和堂下更多老师的交流,使我了解到基础一线教师的现状和需求。20201022日下午,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施”为题,我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孙伟科教授和石中琪副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一起,将这一次“红学论坛”的线上讲座,办成一堂三校红学家线上联动开放直播课程。20213月,我主讲的“《红楼梦》十二讲”慕课先后在易会学、智慧树完全上线,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建了资源。11月,三联生活周刊和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联合制作“永远的《红楼梦》”系列音频课,叶朗、张庆善先生领衔共12人主讲,我亦忝列其中,录制了“宝玉挨打说因果”一节,并在三联中读平台上线。此后一年多来,又受邀面向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北京、合肥以及广东深圳等地的基础一线语文教师,主讲线上或线下系列讲座数十场。无论是常规课、讲座课,还是音频课、视频课,均注重文本细读与版本比勘并重,形象剖析与情节解读勾连,学术视野与审美阐释交融。研究思路借助教学获得验证,教学体验反哺课题延展新知,两者相辅相成,是本书内容能够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机衔接的一个前提。

与此同时,以生为本,重视指导,文学阅读实践化。2016年始,我已协同芜湖市一线教师开展《红楼梦》原著的试点阅读。2017年秋,应和“新课标”精神,我指导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黄婷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为选题,撰写学位论文,答辩获优。2019年开始,选修了我《红楼梦》课程的师范生,在其教育实习过程中,扎实地推进了基地校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成效明显。20214月至8月,面向全国大中学校师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文稿3092篇,其中高校师范生作品47篇、高中生作品2976篇,征文优秀成果结集为《悦读红楼》出版。2022522日,又举办了“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会”,全国20多位红学专家与语文名师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研讨”方式云端对话,以大中学生为主要受众,借助智慧树、大皖新闻等线上平台直播,当天收看用户数据逾4万。相关活动的开展,在获得实践验证的同时,也希望与语文名师共构名著阅读与文化传承的当代场域,以求进一步推进红学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的有效衔接。

我的诸多同事、好友、学生,对我的课题研究葆有浓厚兴趣,期待能早日结集出版。“古代小说网”“桃李国学苑”“传播汉语”等微信公众号积极转发已发文章,流布甚广;诸多观点和文字也每被一线教师施用于教学指导,有的甚至被直接移植到相关“任务书”内。这些都是我完成课题研究并尽早结集出版的驱动力。前辈学者陈曦钟先生亲为本书题签,以兹鼓励。人民出版社罗少强先生为本书出版费心尽力,付出甚多。在此一并表示深挚的谢意!

 

2022630日于江城芜湖

 

[内容简介]

本书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研究主体,以经典名著文本为研究出发点,以基础教育应用为任务目标,以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从原著的结构与主线主题、前五回纲要、关键情节及叙事艺术、形象塑造、语言鉴赏等层面,探求“整本书阅读”的思维建构与阅读策略,以沟通古代文学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的内在联系;目的在于借助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与指导,提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有效性,助力中学生整体思维与发展思维的养成,最终促进经典文学文化的当代教育与传承,推动文学基础研究为最新的国家基础教育导向服务。

 

 

[作者简介]

DSCN1863.JPG

俞晓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三八红旗手。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国家金课大学语文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敦煌变文小说,元明清文学,红楼梦研究。公开发表《红楼梦文本研究的多维视野和方法论》《红楼梦百年跨文化阐释谫论》《胡适与红楼梦百年阅读》等论80余篇,出版《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中华书局2004)、《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佛典流播与唐代文言小说》(人民出版社2017等专著6部,主持省、部、国家级科研课题9项,主持省部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13项,获校级以上各类奖项近30项。

 

 



[*] 2016615日,笔者应芜湖市文化委员会、芜湖市广播电视台之邀,为“书香芜湖,全民阅读季”主题下的大型电视读书分享会“一起读书吧”节目做了一次演讲。本书即以这篇演讲录代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37479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