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留影浙江普陀山(2001.4.22)

已有 4371 次阅读 2022-10-24 09:31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留影浙江普陀山(2001.4.22)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10月24日发布(第31263篇)

 

2001417-24日,我们有次浙江温州、雁荡山、奉化、宁波、岱山、普陀、溪口、宁波之行,幸亏有当年电子记事本的记叙,还有少许照片保存,得以将21年前的往事慢慢回忆起来。

据2001年我的电子记事本记叙

 

422,阴历三月二十三日,星期日,C11 - 22,岱山、普陀、宁波、溪口,阴转晴

   7:30-8:30am,我们乘坐快艇由岱山直往普陀山风景名胜区。

   8:40am-12:30pm,到了普陀山(正山山门门票60元)赶紧要购买返程船票,但是3点半和晚点半的船票均已预售一空,我们只有购买120分的船票,按照这个计划的时间参观有代表性的景点,阮大成陪同,并找了一个民间导游(30元全陪),一路去了南天门景区(客运码头、佛国山门、短姑道、雨华峰、广福庵、妙庄严路、正趣峰、白华庵、海岸牌坊、慈云庵、龙湾金沙、南天门、大观庵、南海观音露天立象高33米,重70多吨,耗资3500万元等);紫竹林景区(紫竹林庵、不肯去观音院、潮音洞、光明池、观音跳、紫竹石等),隔海向望有洛迦山景区,从紫竹林看好私卧佛。从紫竹林到了普济寺景区,这里有普济禅寺等完整的寺院群体。限于时间我们对于其他景区如后山景区、佛顶山景区、法雨寺景区、梵音洞景区、西天景区只有留待下次了。

   匆匆下山后在导游的引导下到了一家私人饭店吃新鲜海货,其中两只大螃蟹实在新鲜,但是花去了185元。

   13:20-14:50pm,我们乘坐由普陀直接开往宁波的快艇,不用半小时就到了宁波的穿山码头。

 照片 6张是随机拍摄的,

1,

DSCN9392.JPG

2,

DSCN9394.JPG

3,

DSCN9396.JPG

4,

DSCN9398.JPG

5,

DSCN9400.JPG6,张庆善、吕启祥

DSCN9402.JPG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地处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 [1]  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 [2]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状,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12.52平方千米,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南北长8.6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岸线长30千米。中部佛顶山天灯台最高,海拔291.2米,向四面延伸,西为茶山,北为伏龙山,东为青鼓垒山,东南为锦屏山、莲台山、白华山,西南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200米间,连绵起伏。 [1]  [3] 

1982年,普陀山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4]  2004年,普陀山被评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5]  20075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原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6] 

古佛洞,为普陀山八十八庵之一,在飞沙岙东上。依山傍海,清静幽绝,是普陀山唯一出过全身舍利(肉身菩萨)的寺院,在民国一度香

慧济寺,俗称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全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坐落于普陀山佛顶山上,普陀山以海天佛国享誉

不肯去观音院,位于紫竹林,紫竹林是观音修道的地方,里面有全山建寺最早的地方不肯去观音院。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地处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

峨眉山(Mount Emei)位于北纬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

九华山(Jiuhua Mountain),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

 

著名景点

南海观音大佛、短姑圣迹、南天门、普济禅寺

历史沿革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普陀山名几经更变。

春秋越王勾践时(前497公元前465年)与舟山等岛统称甬东。

相传西汉成帝时(前32—7年),南昌尉梅福来山隐居,采药炼丹,自此称梅岑山。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 [2] 

唐大中(847—860年)年间,有梵僧(又说西域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 [8]  咸通四年(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8] 

宋时普陀山称宝陀山。宋宝庆《昌国县志》载:梅岑山观音宝陀寺在县东海中,梁贞明二年建,因山为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宝陀山,去昌国两潮,山不甚高峻。

宋乾德五年(967年),赵匡胤遣内侍(太监)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 [8]  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即今前寺)。当时,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也开始慕名登山礼佛,普陀山渐有名气。 [8]  绍兴元年(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山上700多渔户全部迁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净土。 [8]  嘉定七年(1214年),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 [8] 

元朝,普陀山称补陀洛迦山。元大德三年(1299年)六月,敕封江南释教总统、宝陀观音寺主持一山为妙慈弘济大师,携带国书出使日本,弘扬佛教,与日通好。

宋至明代,普陀山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实行海禁,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并将僧人迁到明州栖心寺(今宁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 [9]  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年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庙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 [9]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 [9] 

清康熙八年(1669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 [9]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普济禅寺扩建殿堂及用房。 [9]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全山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4000余僧侣,仅普济禅寺就有僧众上千。 [10]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日军侵占普陀山,海港封锁,香客断绝,庵院失修,佛事败落。抗战胜利后稍有复苏。 [10] 

1950519日,普陀山解放,时有僧侣316人。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当宗教活动,并拨款修建普济、法雨两寺和杨枝庵等。 [10] 

1958年起,因受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之动乱,党的宗教政策遭严重破坏,宗教活动一度中止,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重新落实。 [10] 

1979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国家拨出资金和物资,抢修危房,修复景点。 [10]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陆地面积12.52平方千米,地处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西南距沈家门渔港6.5千米,南距朱家尖岛2.5千米,东濒瀚海。 [11] 

地质地貌

普陀山地势西北高峻,东南平缓,以佛顶山天灯台最高,海拔为291.2米,向北、东、南延伸,高度蜿蜒下降,向北伸展为茶山(93.7米)和龙头山(102.3米);向东为锦屏山(205.2米)、莲台山(133.3米)和青鼓山(142.7米);向南为雪浪山(183.2米)、大山(183.2米)、梅芩山(109.3米)和白华山(97.1米)。 [1] 

普陀山地质属古华夏褶皱带浙东沿海地带,形成于1亿5千万年前侏罗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构成岩石基础。其地貌因受第三纪新构造运动地壳间歇上升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海蚀作用影响,可分为山地、海蚀海积阶地、海积地、海蚀地区类。

山地:海拔200米以上低山区面积约0.24平方千米。占岛总面积的2%,余为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地。坚硬的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风化侵蚀,沿垂直高角度切节理发育,四周山体崩塌,形成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

海蚀、海积阶地:全岛完整的保存着五级海蚀阶地和三级海积阶地,其面积占全岛总面积90%,其中四、五级海蚀阶地呈浑圆状,构成岛上主要山脊。

海积地:岛四周由于水动差异,沉积物分布不同,东北海岸水动力强,涌浪直逼滩面,沿岸以沙滩、砾石滩为主;西南海岸水动力弱,潮间带堆积大量由长江供给的淤泥,形成宽阔的泥滩。沙滩:全长约5.17千米,占全岛岸线22%,分布为岛北后岙沙、虎沙,岛东飞沙岙、千沙沙、百步沙,岛南金沙等。沙质自岸向海由粗而细,潮间带以下转为泥质。

砾石滩:全长约3.23千米,占全岛岸线14.3%,分布岛西北大水浪、冈墩北海岸及飞沙岙东南祥庵沿岸一带,呈带状嵌镶在海湾内。飞沙岙东南及伏龙山小山洞对面砾石滩宽20—30米,余皆数米。砾石直径大小一般在0.50—1.5米间,最大可达1.5—2米,由于涌浪、激流冲击,磨擦成浑圆形。

泥滩:全长约4.2千米,占全岛总岸线20%,分布在岛南短姑道头至风洞嘴,岛西风洞嘴至六峤山嘴等波浪潮流较弱区域,由长江口、浙江沿岸潮流中的悬浮物在波隐区回淤沉积而成。潮间带延伸宽400—1000米,坡度2°—3°

海蚀地:潮汐、潮流、波浪作用下,形成海蚀洞穴,逐步扩大为海蚀巷道、海蚀壁龛、海蚀崖、海蚀平台,构成基岩岸线,全长9.9千米,占全岛总岸线44%

海蚀崖、海蚀平台:分布在岛四周,犹以北部、东部较发育,崖壁高十几米。说法台石、心字石等古海蚀崖比比可见,至今保存完好。海蚀平台分布在一些海积阶地边缘,岩柱壁立。

海蚀洞穴、海蚀巷道:分布于海蚀崖脚,由于涌浪冲击,海蚀洞穴逐渐扩大为海蚀巷道,潮音洞、梵音洞以及西方庵前的海蚀巷道均为典型代表。 [12] 

气候特点

普陀山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

 

普陀山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风大雾多,雨量充沛,据气象站二十年气象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16.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4,最热月(8月)气温27;日极端最高气温38.2,日极端最低气温-6.5;全年降水量1186.9毫米,降水天数平均149.1日;其中春夏季雨量较多,秋季雨量较少,相对湿度72%—91%(平均80%),年日照时数平均2133.7小时,季风明显,秋季多偏北风,春夏多偏南风,789三个月时有台风,年平均风速4.2—5.7/秒,最大平均风速31/秒。无霜期254天,结冰日数平均18.3天。 [12] 

土壤

普陀山全山土地总面积19735亩,其中土壤面积19209亩,占97.3%;寺院、居民住房基地430亩,水面24亩,公路73亩,分别占总面积的2. 2%0. 12%0. 38%。按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全山土壤归属为红壤、潮土、盐士、水稻土4个土类;红壤、黄红壤、浸蚀型红壤、潮土。滨海盐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8个亚类。 [12] 

水文

普陀山四周濒海,地表水大部分泻入海,地层富水性弱,地下水资源有限。 [13]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普陀山地表水:普陀山年均降水1187.8毫米,年总降水量1403万立方米,泾流系数0.43,年泾流量579万立方米,平均每平千米有48.9万立方米。

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纪松散岩层中,其中沿岸砂、粉水层含水性较好,水深1—3米,从近海边切割处渗出。总计全山地下水资源102.52万立方米。 [14] 

土壤资源

普陀山土地总面积19735亩,其中土壤面积19209亩,占97.3%。砂粘质红土属:(砂粘质红土1个土种) 面积8330亩,遍布全岛,占全岛土壤总面积43.36%。母质为粗晶花岗岩风化体,石英砂含量高而明显,大于1毫米的砂粒占20—40%,细土占10—15%;土体深厚,能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使植物根系深扎。 [14] 

植物资源

普陀山植被以佛顶山为中心,向四周成环状分布,山坡为灌木草本植物,局部为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沙丘水滩为兼盐性植物群落,滨海岩壁为海藻群落。

普陀山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66种百年以上的树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还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 [12]  [15] 

动物资源

普陀山山上有国家二级以上动物30多种,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据调查,普陀山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舟山獐、穿山甲以及各种鸟类、蛇类等。20045月至20056月,对普陀山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普陀山岛有两栖动物148种,爬行动物21120种,包括中华蟾蜍、两栖动物蛙科的牛蛙,爬行动物泽龟科的红耳龟,鳄龟科的蛇鳄龟等3种为外来物种。 [1] 

主要景点

 

普陀山主要景点有三寺:普济禅寺(前寺)、法雨禅寺(后寺)、慧济禅寺(佛顶山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架构着普陀山观音道场。普陀山三宝,亦称佛国三宝:指九龙藻井、杨枝观音碑、多宝塔(太子塔),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普陀山三洞: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普陀山十二景: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古洞潮音、朝阳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霁、茶山夙雾、天门清梵。 [12] 

十二景观

游览普陀山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六景之颂赞。明代文学家屠隆有咏普陀十二景诗: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大门清梵、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磐陀晓日、钵盂鸿灏。清代裘班所编的《普陀山志》载十二景为:短姑圣迹、佛指名山、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熙雪霁、宝塔闻钟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 [10]  [16] 

短姑圣迹

莲洋午渡:就是莲花洋,处舟山本岛与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因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生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清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志》云: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

曾有渔歌咏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 [17] 

梅湾春晓

短姑圣迹:位于佛国山门东南约300米处。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礼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17] 

磐陀夕照

海湾春晓:指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称梅岑,因西部山湾为梅湾,也称作前湾。据传此地多野梅,庵、篷僧众多好养梅怡性。每当早春季节,遍山野梅,青山绿树映衬着点点红斑,曾被人誉为海上罗浮 [17] 

磐陀夕照:指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 [17] 

莲池夜月莲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地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海印为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汇聚百川之水,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宇宙万法。海印池面积约十五亩,始建于明代。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御碑亭、八角亭、普济寺古刹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古石桥横卧水波,远处耸立着普济寺。 [17] 

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映衬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

法华灵洞:景观奇特,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十余处:有的狭隘低迫,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洞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 [17] 

古洞潮音: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若遇大风,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

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士显灵。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藉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于是定海县令缨燧在岸上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 [18] 

朝阳涌日

朝阳涌日:在普陀山观日出,以朝阳洞为先,有朝阳涌日之说。过仙人井,登八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以东临海处有一天然洞窟朝阳洞,朝阳洞洞口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千鲜相增,光耀心目。所以人们给它起名为朝阳洞。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去处。朝阳洞上原有朝阳庵。摊霞亭又称朝阳亭,建在朝阳洞左平台上,近崖濒海。 [17] 

千步金沙

千步金沙:千步金沙长1370米,宽400余米,是舟山群岛第二大沙滩,位于舟山普陀山。千步金沙又称塔湾金沙,据传在塔湾南侧龙潭坑曾建有一石塔,港湾倒映塔影,故而得名。千步金沙属细型沙质,细软纯净。 [19] 

光熙雪霁: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后景色,为普陀十二大景观之一。光熙峰在佛顶山东南,一名莲石花、又名石屋。从远处望去,翠绿丛中,峰石耸秀,似莲花,如白雪积峰。 [17] 

茶山夙雾

茶山夙雾:茶山位于佛顶山后,自北而西,婉蜒绵亘。山势崆旷,中多溪涧。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树林夙雾缭绕,时而如丝似缕,时而姻缊弥漫。古代普陀山没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种自食,种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项重要劳作。每到采摘季节,众僧一齐出动,山上立时出现一种山山争说采香芽,拨雾穿云去路赊(明·李桐诗句)的景象。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称作云雾佛茶,因为此茶树多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谈论茶山夙雾也别具情韵。 [17] 

天门清梵:指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在普陀山众多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17] 

普济禅寺

普济禅寺又称前寺,始建于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是普陀山第一大寺,也是全国重点寺院,历代全山方丈均住锡于此。寺院规模宏大,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之称,全寺殿堂六进,自南向北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中大圆通殿是普济寺主殿,殿中供奉高8.8米的毗卢观音为菩萨正身法像,两边端坐观音三十二应身,以示观音大士感应世间万物众生。 [16] 

法雨禅寺

法雨寺又称后寺,初名海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天华法雨额,遂称法雨禅寺。建筑布局依山取势,分群递升。其中九龙殿最为辉煌,该佛殿是从南京明故宫整体搬迁而来的,殿内有普陀山三宝之一的九龙藻井 [16] 

慧济禅寺

慧济寺位于普陀山最高处佛顶山上,又称佛顶山寺。全寺布局为其它禅林所少见,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条平行线上,颇具浙东园林建筑风格。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慧济寺主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右侧大悲殿供奉的唐代观音像,为普陀山最古老佛像艺术。慧济寺主殿屋顶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琉璃瓦盖成,阳光下映出万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景象。 [16] 

南海观音立像

南海观音立像位于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之东南的龙湾岗巅。这一尊南海观音立像总高33米,其中台基高13米,铜像高18米,莲花座为2米,重70多吨。佛像基层是面积1000多平方的功德厅,上层供奉500尊形态各异的观音铜像,下层大厅饰有观音灵异故事的大型黄杨木雕和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景色为题材的彩玉浮雕。 [20] 

南天门龙石

南天门地处普陀山南的南山上,与短姑道头对峙。南天门孤悬入海,处于普陀山最南端,与该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桥身似龙,名环龙桥。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南天门。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狮子石。南天门内群岩耸秀,门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众多,门侧有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武将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字。门里有梵宇琳宫,宇旁有一巨岩,可缘石级而登临岩顶。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传说这里是八仙过海的地方,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禅师曾结茅于此。 [16] 

观音洞

观音古洞,俗称观音洞,是普陀山最大的石室洞窟。进了山门,有一道黄色庙墙,壁题南无观世音菩萨数字,信士皆称该墙为菩萨墙。观音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阔如室,地面颇平整。洞中有一石柱悬垂,上宽下锐,倒注入地,称为垂云倒浪。洞内四周空灵,洞壁及柱身均刻有观音大士浮雕慈相。洞顶覆有巨岩,壁镌大士重现四字,字径1.5米。洞内有一石柱悬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音像。洞旁建一庵,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为茅篷,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成庵宇,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又陆续兴建,1983年,大殿内由浙江美术学院雕成观音坐像一尊。 [21] 

紫竹林

紫竹林

紫竹林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东南部的梅檀岭下的一个景点。竹林庵位于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对波光潋滟的莲花洋,与洛迦山隔海相望。寺院背山面海,其庵额补袒紫竹林字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所题。紫竹林庵大殿主供汉白玉紫竹观音像,应化各异形象,启得种种善根。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广阔的岬谷。 [22] 

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观音院,位于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是当年慧锷法师供奉不肯去观音的地方,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发源地。现殿内供仿唐式十一面观音像,寺院西侧筑三十三观音灵场长廊,内塑日本33座供奉观音的寺院主尊。 [2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9%AE%E9%99%80%E5%B1%B1/6618?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360676.html

上一篇:留影浙江岱山岛(2001.4.21)
下一篇:深秋天通公园歌舞升平(2022.10.24)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