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转载]3】魏书生的学导式教学法(探究9-19)学导式倡导者 学导创 转载271019

已有 1416 次阅读 2019-10-27 19:44 |个人分类:学导式创新教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3】魏书生的学导式教学法(探究9-19

学导式倡导者 学导创 转载271019

 

【转载=摘编者注:学导式教学法创始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刘学浩19825月最先提出开发智能学在导前的学导式,突出了-自学-解疑-精讲-演练4环节,提升人才五元智能(素质)是启发式的发展创新,见《黑龙江高教研究》1982-3黑龙江省版权局082005A027

 

本文来源:互联网

魏书生的“学导式”教学法_

2018122 -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  搜狐网 - 百度快照

 

 

魏书生的学导式教学法

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5.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掉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一般可用510分钟时间)。

学导式教学法有广泛的适应领域和适应性能,而且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灵活变通的发挥效能。当然,这不是说可以把学导式教学法作为僵化的模式套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变式才能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要经过一番逐渐过渡和师生双方逐渐适应的过程。

编辑:泡泡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51-1203645.html

上一篇:[转载]3】学导式教学的发展脉线【11113海月引用并订正】(探究8-19)学导式倡导者 学导创 转载271019
下一篇:[转载]3】学导式教学的成功实践[2007-10月](索引1-19)学导式倡导者 学导创 转载281019
收藏 IP: 111.41.13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