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在深圳坐出租车,的哥正好是一位跟我年龄相仿的湖南籍老乡,老乡见老乡,句句诉衷肠,我们聊了许多,自然聊到了他的的哥生涯和我的教师职业。他说小时候还是很喜欢读书的,但因为调皮捣蛋,结果毁在了想进步的老师手上。
这话听起来新鲜,学生怎么会毁在想进步的老师手上?!我平常特喜欢跟草根交流,因为他们说的原生态的话往往低碳、绿色、环保,多听对人有启发、有好处。我引导的哥把话说下去。的哥说,想进步的老师教书不一定行,心思也不完全放在教书上,他们对学生一般是一幅疾恶如仇、神气活现的样儿,对调皮捣蛋的“落后”学生往往很难容忍,而且越想进步的老师越是眼睛里揉不进沙子。我从反面表达他的观点,反问一句:在你看来,好老师都是不想进步的老师?他坚定地回答,就是这样!
我想听听的哥的理由。他拖着一口长音感叹:“唉呀!很简单的道理啦!把自己的本职做的再怎么好,都是应该的啦,很难比较,很难论功行赏;要想突出一点,就要到本职以外的地方表现一把的啦!雷锋也不是靠当兵出名的啦!”我揶揄的哥:“老乡,你已是广(共)东人啦!”他笑了笑,接着侃:“就像我们开出租车的,一辈子辛辛苦苦把自己开得全身散了架,都成废人了,也不会得到任何同情和关爱,但某天突然抓了个坏蛋,命运可能就改变啦!”
我对的哥说,老师抓“落后”学生那不叫抓坏蛋,那叫教育学生,也是老师的本职工作。的哥还是蛮有觉悟的,他说:“本职工作没错的啦!关键不要本末倒置,不抓学习,专抓操行,以抓学生的操行来表现自己的操行,抓得变味啦!”
我做了20几年老师,对好老师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从一个老师的角度看,好老师往往是那种头顶荣誉光环或身兼一官半职或两者皆具的进步老师,但站在学生的立场看,也是这样的吗?深圳的哥的话启发了我,我打开记忆库,把我的中小学老师一个个搜罗出来,排排队,统计结果的确如的哥所说,至少在我的心目中,好老师都是不想进步的老师。
例如,对我影响最大、永远让我铭记在心的是我的初中英语老师,我曾经在《刻骨铭心的中学教育》一文中写过他。他是正规专科大学英语专业毕业,下放到我那公社中学的,他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都很高,估计就是现在的乡中学可能也很难找到有他那水平的英语老师了,遗憾的是,他有结核病,这在当时也算不治之症,而这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可能都制约了他的进步。我是那种一考就先进,一评就落后的学生,这种学生往往是进步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要不是碰上不求进步的好老师,被毁掉的可能性极大。英语老师对我这种学业和“操行”两头走极端的学生特别宽容,对待我的调皮捣蛋不是不管,而是有他独特的管教方式。课堂上,我经常走神,还不时骚扰其他同学,英语老师整我的办法就是不断向我提问。一次学习“猴子和鳄鱼”这篇课文,我又走神了。“Have you a tail?”老师问我。我立马回答:“Yes, I have.”弄得满堂大笑。原来,老师正在教单词tail,我并没搞清tail是“尾巴”。课堂外的管教英语老师更是有创意。一天深夜,老师和同学都入睡了,我跟其他两位同学罩在一床臭哄哄的被子下,借着一只手电筒的光,干起赌博来,赌博方式是猜三人手中硬币之和,猜中者赢得其他两位手中的硬币。只猜了两三个回合,我们被英语老师逮着了,老师惩罚我们的办法很有新意,不批评不训斥,将我们叫起来,坐到他的办公室,陪他熬夜,老师看书备课,我们只坐着,什么都不准干,也不准说话,天亮就走人,不用作检讨。更让我们庆幸的是,老师也不把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提交学校,为自己争取进步积累素材。
更让我刻骨铭心的一幕是英语老师曾经救赎了我的尊严。一天中餐,在一顿乱轰轰的争抢后,学校食堂的厨师发现少收到一张饭票。也许是厨师狗眼看人低,他看我家里最穷,平时又捣蛋,他老人家硬是铁定我端了饭但没给票。众目睽睽之下,我无地自容。后来特别进步的教导主任兼事务主任又过来帮腔,不分青红皂白,严厉喝斥我赶快补票。我感到莫大的委曲,情不自禁的泪眼双流。再后来,我发现英语老师给了厨师一张饭票,他转过身来将我拉出了人群,拍拍我的肩膀,说了声:没事,去吃饭吧!我估摸特别进步的教导主任并没因此放过我,因为后来有一天晚自习时,别的同学都在煤油灯下用苦功,就我坐立不安,不时吹灭同学的灯,这事被他老人家知道后,要求开除我。为此他专门来到我家中,说我在学校表现太差,太吊儿郎当,影响了别人的学习,叫我父母把我从学校领回去。乡亲们围着教导主任给我说情,说那孩子确实多事,但读书也很厉害,领回来可惜了。我至今回老家,乡亲们还不时取笑那段往事,他们都非常好奇,惹事生非的孩子怎么也做得出人?!
好老师都是不想进步的老师,在今天看来似乎依然有统计意义,但这话反过来好像不成立。
(发表于《求学·考研》2014年第12期:好老师都是不想进步的老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