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导师带研究生过多严重阻碍创新 精选

已有 16243 次阅读 2011-9-7 08:15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创新, 研究生, 导师

一个导师究竟能带多少个研究生?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老问题,很难有个标准答案。它既与导师的水平、能力、投入等因素有关,还取决于研究生的基础和能力、对科学研究的激情和斗志、毕业时的期望或目标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当一个导师所带学生数超过某个度以后,纯粹从科学研究方面看,应该对导师和学生都不利。从我个人多年指导研究生的经历看,导师所带研究生过多,将严重阻碍创新:超过某个度以后,科研成果的大小(注意不是多少)或创新程度与导师所带学生数成反比。

首先,导师同时所带学生越多,两者的有效科研时间越少,不利于需要足够时间保证的科研创新。读研究生本质上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但这种教育不同于“批量生产”的本科教育,它是一种一对一的教育过程,研究生从门外汉到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个过程要消耗导师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因此正如美国《科学》杂志总编Bruce Alberts博士所说:“如果一个老师同时带太多学生,很多时间就会被‘管人’占去,根本没时间来做研究。”不仅导师没时间做研究,学生的有效研究时间也将大打折扣,因为如果导师同时所带学生越多,那么单个研究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时间越长,而学业时间有限

其次,导师同时所带学生越多,科研选题的平均创新水平越低,带来的“好处”是成果数量多但质量差。科学研究的选题是至关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说,选题水平决定成果大小,这就像一个线性系统的输入决定输出一样。导师所带学生过多,选题从哪儿来?哪有那么多的创新选题?虽然理论上导师和学生都可提出选题,但选题是需要眼光和境界的,学生囿于能力、水平和知识的局限性,很难抓住学科领域全局性的关键和重要选题。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生培养,重要的创新选题大多出自导师的脑袋。因此,学生过多,导师可能只好将有限的想法拆整为零,分摊到不同学生头上,分摊的结果很可能本来是一篇nature的论文最后变成了几篇很一般的SCI论文。另外,学生过多,又参差不齐,导师有时还迫不得已要为那些能力和水平差一些的学生量体裁衣,选择低水平重复性或改良型的题目,这些题目能产生垃圾SCI就不错了。中国的论文总数世界第一,而引用率要倒着数,我看很大程度上是导师所带研究生太多,逼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导师同时所带学生过多,也不利于学术境界的培养。

再次,研究生过多,不利于创新环境和文化建设。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性研究,并不是人多力量大的活;相反,人太多,容易产生内耗、消极怠工、冷嘲热讽、争名夺利等不良现象,影响科研创新。一个有战斗力的创新团队应该由一批志同道合,对科研富于激情和斗志的人构成,但林子大了,可能什么鸟都有。少数无心科研、只求文凭的学生,其言论和行为往往与科学研究格格不入,其思想和境界跟积极向上毫不沾边,既败坏学习风气,更摧毁他人意志。典型的,一位学生在潜心读文献,旁边的另一位学生却陶醉在游戏或电影中,那位读文献的学生的意志就要经受严峻考验。我团队曾经一位对科研非常投入的学生,突然间被一位崇尚CEO的学生洗了脑,从此科研精神涣散,天天幻想CEO,最后沦落到毕业困难户。

导师同时所带学生过多阻碍科研创新的方面还有很多。回到前面的问题,从极限情况看,即使一位最有能耐的导师最多能带多少研究生呢?《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一书说,一个导师充其量同时可带10-12个学生,这与美国《科学》杂志总编Bruce Alberts博士的说法一致,他说他当教授时,研究团队不超过12个人。但这些说的都是美国的情况,也许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最有能耐的导师能带多少学生呢?几年前,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建议,一名导师同时所带研究生一般不能超过10位,如果确实需要,也要经过批准才行,同时要有一个上限,不超过15个。他针对有的导师带几十甚至上百个研究生的现象说,简直不可思议,从国外的经验看没有这样的,就是我们国家华罗庚、钱学森等大师级的学者带的研究生也远远没有这么多。

但也许是时代在进步,在中国,目前同时所带研究生远远超过国内外大牛们划定的上限数的导师,比比皆是。中国的一些导师,无论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都在抢夺研究生,希望研究生多多益善,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真的是争着抢着要为祖国培养人才吗?依《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一书的观点看,恐怕还是导师责任的丧失和利益的追逐。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今后将专门分析。

自我反省,本人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已超过国内外大牛们公认的上限,我一直在为此困扰并寻求对策,例如我已逐年减少招生数,并准备明年开始不再招收硕士生。我意识到在对已有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交待前,不宜再招新生。

2011/9/6,深圳)

该文后被登载于《湖南大学报》2012年2月20日第2版“科教锋线”

 

后记:201199日,何毓琦教授做客科学网谈年轻学者如何做科研时也谈及一个导师可以带多少博士生的问题,有必要把老先生的话照录于此,以示警戒。他说:“现在中国的制度有的时候也鼓励不关心老师,听说每年老师的薪水看你带多少博士,博士带的越多,薪水越多,这个制度下自然会产生老师带50个学生,他也没空管,我一直讲,你要真心带博士,你只能带四五个博士就够了,除非你是超人可以带50个,我没见过这样的导师可以带50个真正花时间下去,没有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323-483679.html

上一篇:后基金时代:揪住评审意见不如死抠申请本子
下一篇:施一公“苦自己”vs饶毅“玩科研”
收藏 IP: 222.247.53.*| 热度|

53 王芳 陈安 杨华磊 许培扬 赵猛 高建国 牛文鑫 谢鑫 何红伟 曹贺贺 黄华军 陈龙珠 唐常杰 徐耀 刘全慧 肖重发 彭利平 吕喆 朱志敏 王俭 吴宝俊 彭真明 颜伟 曹凯 陈尚斌 黄晓磊 张亮生 杨秀海 郑祺 李玉 王德华 吕洪波 吴明火 杨月琴 向剑锋 佟冬 刘用生 刘世民 王恪铭 杜振亭 赵新铭 wgq3867 abraham89 buer007 niubizationl zck89 lindajia helloliu fzhd1979 sunrujun aichengzhang ustcMBD sunlower2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