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许多物理学家喜欢养猫、狗等宠物。世上养这般宠物的人很多,欲求各异。物理学家养这般宠物的目的,老文揣测,十之八九是为科研。科研需要独立思考,万籁此俱寂,谁与共心赏?科研离不开交流合作,“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猫、狗等宠物比人简单和可靠,是科学家最好的伙伴。
统计表明,养猫的物理学家比养其他宠物的物理学家更可能做出最好的科学。
为什么这样?老文寻觅到了几个潜在证据。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猫懂物理学,它们会综合利用因果逻辑和物理学定律,通过声音来预测看不见的猎物的位置。科研不正是要寻找“看不见的猎物”么?
心理学家从性格特征上分析了跟猫交朋友的猫人(cat people)和跟狗交朋友的狗人(dog people)的差别,认为猫人比狗人更敏感、更独立。而敏感和独立都是科研的宝贵品质。
另外,有研究指出,猫很容易激发灵感。而灵感是创新与突破的关键因素。例如,特斯拉在孩童时期就对电感兴趣,而点燃他的灵感的,据说是他在抚摸他的猫时产生的火花。
猫是物理学中唯一像小白鼠一样敢于为科学献身的人类朋友。量子力学著名的生死未卜思想实验中的主角就是猫——薛定谔的猫。薛定谔是狗人,但为他挺身而出做实验的是猫。
牛顿和爱因斯坦就都喜欢猫。
牛顿养了一大一小两只猫,还创造了一个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传说。牛顿喜欢闭门沉思,猫经常进进出出他的房间,他要不时起身为猫开门关门。这显然会打断沉思,极度不利于做出殿堂级科学。
顺便插一句。如果做无需沉思的科学,现代人证明,边听音乐边做,边跑部门边做,边做其他任何事情边做,都丝毫不影响做出来。老文有问研究生为什么看书、做实验都戴耳机,研究生说不听音乐读不进文献、做不好实验。
牛顿于是请来木匠帮他在门上凿一大一小两个洞。木匠不解猫进猫出为啥需要两个洞,难道是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
迄今,仍有不少人像木匠一样,笑话牛顿读书读傻了,读成了书呆子:小猫也可以从大洞进出呀,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呢?开一个洞不就够了么?
老文想起了读书人扎堆的大学。大学的校门(如果有门。我的大学没门)往往都不是只有一个门洞,有的大门里面套小门,有的大门旁边开小门或侧门。难道大学里的人都是书呆子?门面可也是脸面呀!
Gad Saad著《寄生思维:传染性思想如何扼杀常识》(The Parasitic Mind: How Infectious Ideas Are Killing Common Sense)指出,尽管要成为一名学者,一个人必须聪明,然而许多最愚蠢的想法都来自学者(Many of the dumbest ideas originate from academics)。
网上有许多关于博士和教授解决问题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笑谈,创作者跟木匠笑话牛顿一样充满智慧。
老文是博士,也是教授,不怕被笑话,斗胆用复杂思维论证一下牛顿开两个猫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注意两点。猫是牛顿的科研合作伙伴。也就是说,猫是科研工作者。另外,小猫既可以从小洞进出,也可以从大洞进出,而大猫只能从大洞进出。
第一,开两个洞是为小猫多提供一种选择。大猫即使堵住了大洞,小猫也还有出路。
现在的一些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专门设青年项目或计划,大概有这种意图。
如果限制小猫只能进出小洞,不能走大洞,就有问题了。有啥问题?早在牛顿之前许多年,我们的老祖宗写过一篇文章,叫《晏子使楚》,值得品味。
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以显示楚国的威风。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便下令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从,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被晏子侮辱,自笑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第二,开两个洞是昭示猫们,科学的大门虽然向所有猫敞开,但随着猫的成长,进出的门尽管越来越大,但能进出的门却越来越少。
诗酒趁年华。诗“究”更要趁年华。
牛顿1665年(22岁)从剑桥大学本科毕业,在其后的两年里(至1667年),创造了其科研生涯的顶峰,在三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做出奠基性工作。在数学领域,他发明了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在光学领域,他发现了光的颜色分解即色散。他开始用重力理论统一天体力学,这最终导致了他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在30岁以前没有取得科学上的大成就,将永远都不会有了(注意老爱说的是“大成就”,而且是他眼中的“大成就”。我们千万不要受打击)。其中道理也许正如他自己的切身体会:“唯一妨碍我学习的就是我所受过的教育。”意味着,懂得越多,妨碍越多。
罗伯特·托马斯和克里斯托弗·赫罗马斯著《爱因斯坦的老板》写道:“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经验是一位差劲的老师,因为进步来自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过去的经验很少能指导技术研究决策。”
第三,开两个洞可以检验小猫的志向和取向,看看他们是随大流还是另辟蹊径,是追热门还是闯“无人区”。
这为选拔和培养牛顿式人才提供了指引。
山西民歌《走西口》中,小妹妹送走西口的哥哥两句知心话:“走路你走大路,万不要走小路,大路上的那个人儿多,拉话话解忧愁。”
小哥哥如果做科研,小妹妹要不要送哥哥这两句知心话?小妹妹如果从体心贴心暖心的角度非要送,小哥哥要不要照做?
爱德华·威尔逊著《给年轻科学家的信》告诫年轻科学家,在选择研究领域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去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如果一个课题已经有许多人关注,或者具有迷人的光环,而且研究者都是有大笔经费资助的各种奖项得主,你最好离它远点。多听听热门研究的消息,弄清楚它们发展成热门课题的过程和原因,但是,在你给自己做长期规划之前,请记住那些领域已经人才济济,你只是一个新人,恐怕只能扮演一群受勋将领麾下的小卒。”
牛顿究竟为什么开一大一小两个猫洞?这是一个迷题。如果说科学迷题终有云开雾散的一天,那么这个迷题将永远无法解开,即使解开,也不可能得到普遍认可。但无论如何,老文坚信,牛顿开一大一小两个猫洞,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文双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323-1460685.html?mobile=1
收藏